苏辙,比哥哥苏轼小三岁,在中国文学史上,和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皆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从小和哥哥苏轼一起玩耍,一起读书。有一天,在菜地里挖出一块美丽的石板,便做成砚台,苏洵赶考铩羽而归,听到两个儿子琅琅的读书声,不失为一种慰藉。老苏在指导两位儿子学习的时候,便会产生新的希望。满架的图书,从小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苏辙生来气质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冷静中又有机敏,在官场上比哥哥得意,官位更高,常常向兄长忠言规劝。苏东坡写诗描写弟弟:“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唯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在哥哥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之。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辙16岁时,娶了14岁的妻子之后,启程赴京赶考。仁宗嘉佑元年(1056)五月,三苏到汴梁城,初试入围,等待殿试,他们游览市井,参加社交,拜见名人。在殿试中,兄弟两人都以优等考中之后,母亲病故,回家守丧。居丧期满,父子三人再次入京。苏轼苏辙皆带上年轻的妻子。苏辙的妻子姓史,出自四川旧家,和嫂嫂相处很好。
仁宗嘉佑六年(1061),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命苏辙为商州军事通判,但父亲在京城被任命为校书郎,后来又授予新职,为本朝皇帝写传记。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留下陪父亲,苏辙辞外职不就,送兄嫂赴任,一直送到40里外的郑州。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依依分手,苏轼写诗纪行。之后每月互寄诗一首唱和。苏轼三年任期满后返回京城,苏辙外放,到大名府做官。英宗治平三年(1066)四月,苏洵去世,兄弟二人辞官把父亲和嫂嫂灵柩运回老家安葬。神宗熙宁元年(1068)腊月,守孝期满,苏轼苏辙二人携家眷回京。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轼到杭州上任,之后八九年,在杭州、密州、苏州为官,弟弟苏辙,此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苏轼在视察工作过程中,常常有机会到弟弟家住一段时间,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苏辙共生有三儿七女十个孩子,都是苏轼帮助婚配的。苏辙家虽然很穷,住房不好,但经常竭尽全力把哥哥招待好。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散步,共谈政治、家事、前途,有时邀上张方平等朋友喝酒。一天,苏辙劝哥哥说话写文章注意分寸。因为苏东坡的一个缺点,是老向客人表露自己的心思,写文章明确表明自己的见解。苏辙苏子由高大丰满,沉默寡言,苏轼苏子瞻健壮结实,热情洋溢。苏轼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了苍蝇,非要挑出来不可。苏辙说,你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有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人则不可以。苏东坡同意弟弟的意见,说,我生来就太相信人,和谁说话都是畅所欲言,这是我的缺点。
谈到养生,苏辙说,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岁。这是劝哥哥不要太劳累了。
那次,苏轼在弟弟家住了70多天,和弟弟一家共同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临别时,兄弟难解难分,苏辙一直送了哥哥八十里,到颍州(今阜阳),又和欧阳修一同度过半个月,开船的前夜,兄弟两人又在船上谈了整整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东坡回到杭州,写诗寄弟弟:“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可见兄弟俩谈论的中心问题,也是时事和人生的规划规划了。
苏轼杭州任期满后,请求朝廷把他调到密州,因为当时弟弟在济南任职,两地相距不远:“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可见两人的情谊有多深了。
熙宁九年(1076)年底,苏东坡调离密州,改派山西河中府任职,次年正月,路经济南入京,弟弟不在,家人和他共同生活一月时光。这时弟弟感觉时局要变,王安石、吕惠卿已不在位,携带改革政治的重要表章先行入京。熙宁七年(1077)二月,苏轼入京,苏辙出城三十里迎接。然而到城桥门时,门里不许他们入城,只好到好友范镇家。恰遇苏迈成婚。之后,苏东坡到徐州上任,子由到商邱任通判。苏辙将家眷安顿在张方平家,送哥哥到徐州,兄弟二人共处三个月。
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湖州,六月,李定、舒亶等人网络罪名,要求皇帝对苏轼斩首,派人去湖州逮捕东坡。朋友王诜获知消息,派人送信给苏辙,苏辙立即派人告诉苏东坡。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送入御史台皇家监狱,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作“乌台诗案”。因为逮捕苏轼的理由是他写诗冒犯了皇帝。其实是李定这些人把苏轼诗中发牢骚的句子挑出来,或者是对一些诗句肆意曲解,想致苏轼于死地。在监狱因误会,导致苏轼写下了绝命诗,措辞极为悲惨,将自己一家10口托付弟弟照顾,表示愿世世代代与苏辙做手足兄弟,也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苏辙接到诗词,感动万分,伏案而泣,并机智的把诗还给狱卒,借狱卒之手,让皇帝读了苏轼的诗,感动了皇帝,为营救哥哥出了一份力。十一月二十九日,苏轼获释,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许多人受到牵连,弟弟子由因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纳还一切官位,为哥哥赎罪,又由于亲属关系,遭到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次年正月初一,大过年的,东坡已离京,贫穷的苏辙带着自己一家大小和哥哥的两个儿子、妻子、朝云行走100多里到高安,任酒监。船行至九江,把自己一家留下,送哥哥的家眷到黄州。苏轼二月初一到杭州,五月二十九日家眷才到。
神宗熙宁二年(1069),一个道士为苏轼次子苏迨看病,苏辙向道士学习练瑜伽。子由到淮阳送哥哥到黄州(大约是1072年以后)时,苏轼发现苏辙小时候害上的夏季久治不愈的消化不良,秋季的咳嗽好了,并且元气焕发。又看到苏辙常常在他面前倒着走。弟弟告诉哥哥,他在练瑜伽气功和定力。苏东坡到黄州,除去研究佛经,在一家道观里闭关49天,苏轼给苏辙写信,描写正统瑜伽静坐的目的,认为从感官解脱出来之后,真正体会到真理,不是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一无所见。
元丰七年(1084)三月,皇帝调苏轼到汝州。他决定先到高安看弟弟,在弟弟处住六七天,这时兄弟已四年未见面,弟弟看起来精神不佳,且肥胖了,一些原因是一个人干了过去三个人的工作,却在夜间又练瑜伽。尽管这样,他派自己的儿子,三人走出八里地迎接伯伯。
苏辙常常参加苏东坡与艺术家们的雅集。1084年太后掌权,调苏轼到京城任职。在京城的时候,苏轼常和朋友在一起作诗、画画、写字、喝酒。有一次16个名家齐聚驸马王诜的庭院中,李公麟画,米芾题词,把这场西园雅集记录下来。画中苏东坡、米芾、李龙眠、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各具情态,各做各事,甚是生动。可见兄弟二人是多么的情趣相投。
苏东坡在回京之前,听说朝廷允许他定居在常州,心情快乐,写了一组诗,其中第3首是“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赶巧这诗写在五月一日,神宗驾崩是三月五日。这可是在国丧期间啊!诗中的“闻好语”,被人指责为皇帝驾崩的消息,这就严重了。对这句诗词解读不好,苏轼会大难临头。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挺身而出,在元祐六年(1091)作证,说苏东坡那年3月在南都,皇帝驾崩的消息可能早就听说了。如果他以此感到高兴,绝不能等到56天之后才显示。所以“问好语”绝不是听到皇帝驾崩,而是在下山时听到农人谈论英明的幼主登基,十分欢喜。
元佑六年(1091)二月,苏东坡调离杭州,到京都,充任翰林学士,似乎太后要他当宰相,他的政敌不高兴。弟弟子由也一路高升,为尚书右丞,第二年,升任门下侍郎,也算是宰相之一,兄弟二人皆为高官,招人艳羡。为了免除官场嫉妒,二人中要有一人离京。子由认为弟弟应该让哥哥留在京城,但苏轼的政敌绝不放过苏轼。苏轼向朝廷多次呈请,坚决离京。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调到扬州。第二年,离开扬州,还朝任两个月工部尚书,十个月礼部尚书。八年(1093)秋天,苏轼的妻子去世,十年后弟弟子由将苏轼和妻王闰之合葬。
哲宗绍圣元年(1094)初夏,章惇任宰相。他大肆迫害元佑党人,苏轼苏辙被流放。章惇不愿他们有一舒适住处。子由在雷州,令人把他从官舍中逐出,子由只好向民家租房,章惇立刻控告苏轼兄弟借用官势,强租民房。
之前,在三月,子由反对回归祖制的“绍述”政策,在李姓官员的蛊惑下,被皇帝贬到汝州做太守数月,之后,又调到高安。四月苏东坡被贬到岭南,出发前将全家安顿到宜兴居住,只带苏迨苏过和朝云,出发前到汝州看望弟弟,弟弟给他七千缗,供东坡家人生活。到惠州后,他给弟弟长写信,在一封信里,谈到他临时发明的烤羊脊:“惠州市肆寂寥,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率三五日一脯。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饱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在惠州,东坡酿酒、作诗,借助提刑程之才为民做了许多事。在为民修桥时,苏辙的妻子史夫人捐出了不少当年皇帝赏赐的金币。
东坡热衷于炼丹,又觉得自己感情太容易激动,不大成功。给弟弟子由写信告诉自己保存朱砂的方法,认为子由性情平稳,修炼容易成功。
绍圣二年(1095),东坡在惠州建房,1096年二月房子建成,正当东坡认为可以安定地生活的时候,又贬到儋州,贬谪路上,经雷州半岛时,听说弟弟也被贬,刚刚经过此地。到滕州时,与子由相遇,子由带着小儿子儿媳及妻子史氏,东坡带着小儿子苏迈。当地是个贫穷县,二人到小馆子去吃午饭,弟弟对粗糙的麦面饼实在难以入口,东坡很快吃完了自己的饼,又对弟弟开玩笑说:“这种美味你还要细嚼慢咽吗?”在雷州,因太守仰慕二苏,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送酒食。东坡出发去儋州,弟弟子游送到海边,在船上,又过了一夜。东坡痔疮复发,弟弟劝他戒酒。兄弟两人作诗,苏轼试出了子由小儿子的诗才,全家愁坐整夜,黯然销魂。绍圣四年(1097)六月十一日,苏轼兄弟分手,哥哥向海南岛进发,弟弟留在雷州贬所。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11)五月,苏东坡到金陵,打算在常州找房居住,弟弟这时回到颍川的老农庄,写信要他同住,他拿不定主意,他知道常州风景不错,有田产,他想和弟弟住在一起,又想弟弟一大家子人,并不富裕,不知道自己是否带着一家30多口对弟弟有影响。最后还是决定和弟弟结邻而居。此时皇太后去世,政治风云波诡云谲,东坡只好住在常州,他们把兄弟不能聚首归咎于天命,东坡说:“吾其如天何?”
六月十五日,苏东坡回到常州,病还是缠绵不愈。一天朋友钱世雄去看他,他说:“我得游南方迢迢万里,生还中土,十分高兴,心中难过的是,归来之后始终没见子由,在雷州海边分手后,就一直没得见再见一面。”七月十八日,对三个儿子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合葬于家附近的嵩山山麓。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写了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此小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自由。”在这首词里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和苏辙可以算作千古一兄弟了,他们从小在一起读书,长大一起考试、做官。共同经历人间起起伏伏,情深似海,志趣相投,相报以命,相濡以沫,相约如有来世,还做兄弟。这可算作人生之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