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年(绍兴三十年),31岁的朱熹放弃功名利禄,重新拜师专心问学,而后写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年后(1162年),36岁的杨万里亲手烧掉年轻时创作的千余篇诗稿,诀别过去从头再来,而后写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尤溪南溪书院半亩方塘 图源:福建微尤溪
两人不约而同地以水明志,抒怀胸臆。令人不禁猜想,他们是否就在同一汪池水的两侧彼此对视而诗。
朱熹、杨万里,两位相知很早、相识很晚的南宋文人,他们的人生轨迹交集并不算多,却在命运的勾连中相知相惜,展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份古代文人的交友模板。
朱熹(左)杨万里(右)
杨万里长朱熹3岁;朱熹早杨万里6年入仕。
朱熹承前启后,开创古典哲学新纪元;杨万里别具一格,树立传统诗歌新风尚。
朱熹14岁丧父,杨万里8岁丧母。朱熹出生那年,旧都开封彻底沦陷;杨万里出生那年,徽、钦二帝连同十万百姓被金人掳走。
同样的家国境遇让两个人有了共同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同样的理想又催生了两个人同样的性格——不与奸佞合流,一生宁折不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朱熹与杨万里相识很晚,但相知很早,因为有相同的“朋友圈”,彼此早有耳闻。拉近两人关系的,是南宋两对著名的父子。
首先是张浚、张栻父子,前者是南宋初期著名将领,后者是与朱熹并称“东南三贤”的理学名家和教育家。
1160年(绍兴三十年),张浚富平之战失利后谪居永州,杨万里此时任零陵县丞,经张栻介绍登门拜访,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设想,张浚以“正心诚意”勉励杨万里以廉为政、以敬治学,杨万里从此便以“诚斋”为号。
《四库全书》之《诚斋集》内页
四年后张浚再度北伐,因将领猜忌不和失败而归,朱熹带着积累多年的政治和军事建议拜访张浚,可惜当时主和派掌权,张浚不久后被迫辞职。
杨万里和朱熹虽然没能改变南宋的命运,但同样的政治主张已经使两人渐渐靠拢。
这时,另一对父子出现了,南宋名将刘子羽与其长子刘珙——南宋著名政治家、学者。
朱熹14岁时拜刘子羽为义父,入读刘氏学堂“六经堂”,与刘珙同窗多年。
杨万里40岁时经张栻引荐到长沙拜刘珙为师。半年后,朱熹携弟子到访长沙,在岳麓书院与张栻进行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岳麓书院 朱张会讲 尤溪融媒体供图
两个人虽然已无限接近,但还是擦身而过。
随着交友圈的不断重合,朱熹和杨万里越来越彼此相知,两个人的生命线如同DNA结构的两条主线,平行缠绕却不能相交,而其中所蕴含的正是南宋文人志士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杨万里59岁时升任吏部郎中,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司局长,兼任东宫侍读,期间撰写了著名的《淳熙荐士录》,向朝廷举荐了60位当时的著名学者和廉洁官员,朱熹排名第一。
在举荐理由中,杨万里不仅称赞朱熹是自孔子之后少有的学者,而且认为朱熹才能卓著,职位不应在公卿之下。
此时朱熹已因弹劾宰相王淮的姻亲唐仲友失败而被迫辞职,朱熹的弟子吴猎又刚刚在广西力主斩杀了渎职的南流县县尉,此人恰巧是王淮的外甥,杨万里的举荐自然石沉大海。
朱熹弹劾唐仲友失败后回到故乡,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隐屏峰下创建了武夷精舍。吴心正/摄
两年后,朱熹仍未被重用,杨万里便直接上书孝宗赵眘,为朱熹遭受的不公鸣冤。
他在奏疏中说:
“臣得知朱熹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弹劾台州知州唐仲友贪污,失败后被迫辞职,至今已居家待职六年。
六年来朝廷刻意回避此事,对朱熹弃而不用,天下为之鸣冤。如果当年唐仲友无罪,他为什么不敢向司法部门提起复议;如果朱熹真的诬陷唐仲友,朝廷为什么又不敢直接将朱熹定罪下狱,反倒是装糊涂呢?
朱熹的学问上祖孔孟,下师程颐,如果能予以重用,必定大有作为。”
很显然,杨万里不仅要替朱熹正名,还要让他光明正大地重回朝堂。
在杨万里的坚持下,朝廷最终下文承认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正确,肯定了朱熹在浙江赈灾的功绩,同时下达了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公事的新任命,而这一职务正是朱熹当年被迫辞去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收到新职务任命后,朱熹由福建前往浙江面圣奏事;杨万里却因痛斥主和派官员“指鹿为马”被皇帝降罪驱逐,由浙江返回江西老家,南宋的文坛巨匠和理学宗师终于在江西玉山得以相见。
这年,朱熹已59岁,杨万里已62岁,二十余年的精神交流让两人初逢更胜老友。
位于江西玉山的怀玉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图源:玉山之窗
无奈的是命运又给这两位白发老人安排了黯然的结果,朱熹随后也因指责皇帝“君心不正”被驱逐。但朱熹的崇高气节让颇具浪漫气质的杨万里深深崇敬,甚至萌生了从此追随朱熹隐居山林的想法。
十二年后,杨万里在回忆这次相见时写道:“平生相闻,恨不相识;既曰识只,一见相得。我欲从公,临水登山;万仞峰头,携筇扪天。”
后来杨万里的长子杨长孺拜朱熹为师,也算间接实现了父亲的愿望。
1195年(庆元元年),庆元党禁爆发,权贵集团以赵汝愚为首要政治目标,以朱熹为首要学术目标,对理学官员和理学弟子大肆构陷,朱熹的好友赵汝愚和朱门首席大弟子蔡元定先后遭迫害而死。
身处“党禁”风暴中心的朱熹,被人罗织六大罪状。截图自纪录片《大儒朱熹》
不少人为了自保与朱熹断绝往来,但杨万里不仅与朱熹照常联络,而且在党禁最残酷的时候给朱熹寄去特产,附诗宽慰朱熹“先生胸次有皂白,一醉不须向人说。”
朱熹离世时,南宋政府禁止官员学者参与吊唁,杨万里不畏政治迫害,亲自为朱熹撰写祭文,将朱熹的离世称作“夺国忠贤,夺我友师”,再一次用自己的文章为朱熹正名。
此后,杨万里多次拒绝各种职务任命,隐居不仕十余年,直至离世。
江西吉水县杨万里公园 图源:当代江西
朱熹离世10年后,获赐谥号“文”;杨万里离世7年后,获赐谥号“文节”。
随着程朱理学升格为官方政治哲学,朱熹渐渐成为朱子,如北极星般高悬,而杨万里如北斗般伴随左右,任时光流转,一起照亮千古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