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它体现了我们对他人困境的关注和渴望帮助他们的善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每一次帮助都能带来好结果,有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
当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所期望得到的是对方的感激,可有时即便我们伸出了援手,对方也不以为意,甚至是怨恨上我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的行为是错误的吗?
心理学表示,永远不要帮助一个落难的朋友,后果你难以设想。
情绪感染。
情绪感染是人类在日常交往和互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当一个人的情绪被另一个人所感知和模仿时,就会产生情绪感染。
简单来说,一个人感到高兴和满意时会向周围的人传递出积极的情绪,进而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愉快和享受,当一个人沮丧不安时,他所传递的负面情绪就会让环境氛围变得低气压。
我们决定帮助落难的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对方的情绪感染,在看到对方处于困境时,我们的内心会产生同情或者关切的情感,进而想为对方做些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情谊的驱使,我们难免会帮助对方,可是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满足对方的全部需求时,我们则会窘迫和无助,尽管我们已经尽了全部的努力了,
可对方却还是不领情,他们期望我们能够完全解决其困境,一旦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如此一来,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变的沮丧挫败。
模仿机制是人类情绪交流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加强情绪的感染效应。
落难的朋友习惯于向我们倾诉他们的苦闷和困难,长此以往,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到我们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权衡是否要帮助他人时,我们一定要冷静的分析自身的状况,问自己是不是有能力真正帮助对方,而不是仅凭一时冲动行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资源解决对方的问题,只会让自己和对方都觉得沮丧和无助。
打击对方自尊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保持沉默,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难堪的一面,所以就算生活艰难,仍会咬紧牙关忍受着痛苦,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捱过去。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心理原因,首先,他们希望被别人认同和尊重,不希望自己的困境成为他人嘲笑和指责的对象,
正因如此,他们会选择隐藏内心的痛苦和困惑,表面上装作坚强,不向他人透露出自己的困境。
其次,面子在社会交往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许多人非常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希望别人看到他的脆弱,如此一来,他则会选择隐藏困境,以避免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对方容易得寸进尺。
俗话说帮急不帮穷,帮困不帮懒,这句谚语提醒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务必要慎重、再慎重。
助人为乐本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它源于对他人困境的关切与同情,我们银内心的善良和同理心为对方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可当我们帮助他们的时间延长或是帮助的方式不被对方理解时,助人的初衷就会变得模糊,进而被对方误解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将我们的帮助是为理所当然的人,他们不珍惜我们的付出,甚至把我们当做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让自身陷入无尽的付出和被伤害的循环。
这些人忘恩负义,把善良当成对方弱点,甚至做出恩将仇报的行为,就比如爱心馒头好人好事,有一位女士见环卫工人干活辛苦,决定免费为其发放馒头,在连着发了40多天之后,环卫工人因没有领到馒头,便对着女士破口大骂。
那位女士本是好心做事,没想到得来了如此寒心的结果。于是她摘下了爱心招牌,不愿再惹是非。
总而言之,帮助他人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毕竟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对方的要求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内,那么这段关系就有可能变得不平衡,进而从原本的友好走向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