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朋友会渐行渐远?

发布者:安般兰若 2023-6-25 14:43



这一期的《一封信》征集的主题是「致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我们一共收到182封信。它们躺在邮箱里,像是一块块纪念碑,见证着那些无法留住的友情,和还没说尽的遗憾。


就像读者0305所说,「渐行渐远这个词,像关系里脱不出的魔咒」,而在友情上又尤为显现。尤其是在儿时和青春期里结出的友谊,曾经最简单也最浓烈,但随着各自成长路径的分叉,好像终将走向不同的路口。如今,一同要追忆的,不仅是远去的情谊,还有不可复返的青春和曾经的你我。


有时,友情是缓慢丧失的。读者Wang意识到,「也许是我们彼此都给不了对方恰当的回应」,从而通过一些细节和对方达成了共识,让关系自然解绑。有时,友情又是戛然而止的,没有郑重的告别,甚至没有留下消失的征兆。面对「突如其来的单方面退场」,读者apricec写下这封给自己的信,以字句的形式直面这场离别。


跟任何亲密关系一样,友情里也有权利的争夺、空间的拉锯和相互的角力。它既能照亮人,也能伤害人。它可能逝去得很轻盈,也可能在心里划下印记。很多人在信里回望、反思、解释、致歉,获得释然。


不必沉重。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依旧是生命里的光亮。我们在江湖里走远,还会在记忆里重逢。


策划|《人物》编辑部


✉️

第一封信

人物:


你好,那位与我渐行渐远的朋友叫小伃,yu,二声,是一个生僻字,她曾是我初中时代最好的朋友。与其说这是一封信,好像更像是我的忏悔录,或者告解室。因为有个事实我始终难以启齿——我可能嫉妒过小伃。


可能是初二那年,地理老师把我认错成她,委以课代表重任的时候。我干了一个礼拜,才发现自己是灰姑娘的坏姐姐,冒名顶替了水晶鞋的正主。后来,每当地理老师出现在门口,热切地招手喊她去办公室,我就要刺痛一下。


也可能是秃头澳大利亚外教罕见地出现在学校的时候。那天他在我们班停留了10分钟,环视一圈,只挑中小伃跟他对话练口语,还问了她的名字。周围的同学说,一定是因为小伃的皮肤白,嘴唇红润,像洋娃娃,让外教觉得亲切,我下意识地看了自己的手臂。很久之后,我偷偷问另一个朋友,你觉得我黑吗?


嫉妒两个字里没有落差,它只会发生于两个相似的人之间。是的,我们很相似。我们都有一个宽阔的额头,常年用齐刘海遮住,还有相似的身高,身材,难怪地理老师会认错。我们是班里语文作文写得最好的两个女同学,最受语文老师喜欢。我们的成绩也差不多,初一的时候,我是第二,她是第三,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好朋友。


但也有不同,我来自农村,但她生长在城市,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她有几次提到过「我妈妈的单位」——长大之后我顿悟,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才配称作「单位」。


我的第一个QQ号是用小伃家里的电脑注册的,第一次参加生日party、吃生日蛋糕也是在她家。她妈妈煮了娃娃菜汤,清甜鲜美,是我第一次尝到,后来成了我最爱吃的蔬菜。我第一次知道,在城市的家庭里,孩子可以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一个单独的书桌,沟壑纵横的铁暖气可以用表面雕花的木头片包起来,工整又漂亮。


我不喜欢嫉妒的感觉,它让我羞耻和愧疚。尤其是,小伃对我很好。


她或许不知道,我恐惧寒暑假,因为意味着我与同学彻底失联。大家都用QQ和手机互相联系,但我没有手机。唯一能用的电脑,在3公里外的姑姑家,隔两个礼拜才能去玩一个小时。一开学,大家有新玩笑、新外号,大家谈论假期里相约看的电影、逛的公园、发生过的趣事,里面没有我。我得迅速复习别人的快乐,才能重新融入集体。


但与小伃成为朋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炎热漫长的夏天,大人在胡同里杨树的阴凉下聊天,打牌,小孩们在一旁弹弹珠,抽卡牌,扔嘎啦哈。我不出去,躲在家里用固定电话打小伃的手机号。


她告诉我所有事,事无巨细,今天去了书店,看了哪本书,路上遇到了同学和她妈妈,她妈妈的脸可真方啊,跟她一模一样。谁跟谁在暧昧,一起去了电影院,被双方的父母发现了。还有那个谁,变声了,一说话像只公鸭子,开学你就知道了。真的可以叫「煲电话粥」,一打就是两个小时。所以那几年我妈总是奇怪,家里电话费怎么这么贵?


但渐渐的,我感到自己好像被她夺走了许多东西。我曾经是班里写字最漂亮的,有一个暑假,她练完了两本庞中华,开学之后的市里习字比赛,只有她一个人入选。跟我关系好但小伃并不熟的同学,有一天,她们俩手挽手去上厕所。


我的名次也被小伃越过。初二的期中考,最后一科成绩发下来,我们的分数都远低于预期。人工批改试卷的年代,老师多算十分、少算十分都有可能。我在心惊中重新算分,但不管怎么算都没有错。我绝望的时刻,她走到讲台前,说自己少了10分。那个期中,她考了班里第一,后来的期末,考了年级第一。


图源电影《阳光姐妹淘》


我喜欢的男同学跟小伃谈了恋爱。他不高不帅,不是女同学们最喜欢的小混混,也不是学霸。唯一的优点是他没有学过画画,但想象力惊人,美术老师说他的画「抽象,有创造力」。他是我的同桌,他喜欢她,追求她。


我开始刻意地保持与小伃的不同。她喜欢看《萌芽》,我看《天使.com》,语文考试的作文,她选择写散文,写下美丽的句子,我只写记叙文,有事说事。她文静,温和,刻苦,会学习到深夜十一点,写完作业再刷一章《王后雄》。我偏要大声说话,揪着男同学的衣领子在校门口打闹,除了作业不多做一道题,晚上九点准时钻进被窝。


体测跑800米,我害怕脑门被吹秃太难看,扭扭捏捏地捂着刘海跑,使不出全力。但她从来没在乎过,不在乎风,不在乎额头,不在乎流出来的鼻涕,不在乎跑道边上男生的嘲笑——有一次,我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她一度跑到3分21秒,全班女生里第二,第一是一个体育特长生。


我有点记不清我们后来是怎么失联的,至今是个未解之谜。只记得中考之后,我们分数很接近,但去了不同的高中,小伃没有联系过我,我也没有再主动联系她。


除了嫉妒,我还有另一个秘密:在高中毕业、大学毕业之后,我仍然忍不住点开小伃的社交账号头像,关注她的最新动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好像成了我人生中的坐标,隐秘的参考系,海上永存的灯火,我时不时地回头,看看我们的相对距离,以确定自己到底走出去多远。


这些年,我知道了一些很新的理论,每当我长大一点点,我都会时空穿梭回我们的十五岁,与小伃重新相遇一次,像考古一样开掘新的细节,得出新的结论。


我意识到,我们并没有按照社会对一个女孩的规训那样成长,我们有野心,想赢,从来没有把男同学放在眼里。我们开过一个玩笑,「前三名里不能有男的」,初一时的第一是一个男生,到了初三,前五名都是女生。


有些时刻,小伃是我的天才女友,在靠近她的时候,我想要疏远她,在嫉妒她的时候,我也喜欢着她,在因为她感到压力的时候,我也由衷的敬佩她,渴望成为她。小伃考年级第一的那次,我考了年级第六。中考体育,小伃考了满分,我也尽了全力,考出了自己有史以来的最高分。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勤奋,贪慕虚荣,我在后来的人生里不断地与之搏斗,直到今天,竟然也有人说我是「卷王」了。


而关于小伃,我有一大堆新问题。我好想问问她,会不会在有些时候,我也是她的天才女友?有没有可能,她并没有多喜欢那个男生,是我的喜欢哄抬了他的价值?她也嫉妒过我吗,她也长大了吗,她有跟我重新相遇过吗?在她的人生中,我也起到过什么作用吗?


我渴望跟她分享这一切。


来自 X

图源剧集《我的天才女友》


编辑部回信


X:

你好。


读完你的信,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初中时最好的朋友,发现我们的情形跟你与小妤很像:我和她也同样在班里名列前茅,她是班长,我是学习委员。我们也喜欢写作,还会写交换日记。甚至连身份落差也有相似之处:她出生在省城,而我是在小学毕业后才来到那里。


她大我一岁,大部分时候,她像姐姐一样照顾着刚到陌生地的我,我则在她不开心时陪她逃课,听她倾诉初恋的苦恼。直到我30岁前,我们都是彼此最重要的朋友。


但我们丝毫没有过龃龉吗?不,我嫉妒过她,在她成为班里第一个拥有电脑的人的时候,在她和所有同学都能亲切相处,而我常被人说有点不合群的时候;我也曾对她不满,当她借《红楼梦》给我看,同时板着脸再三强调不准有一点点损伤她的书的时候。她对我有过吗?我想也有的。还记得一次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自己做练习册,我很快做到了20几页。那一页上有个印刷不清的地方,我向老师提问。听老师惊讶地大声报出我的进度,她把笔重重摔到桌上,说:不做了,赶不上她。


这几年的影视剧喜欢拍girls help girls的情节,或许是对以前荧幕上的女性之间常常相互雌竞、扯头花的刻板印象的反拨,现在的故事里,女孩们总是无条件地互相帮助,彼此欣赏,似乎性别天然是牢不可破的盟约纽带。这当然可以称为某种观念上的进步,但我还是觉得,女孩间的关系,就像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永远有它的复杂性。


你一定读过《我的天才女友》,埃莱娜和莉拉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团和气。她们是朋友、同盟、灵魂伴侣,有时也是竞争对手和假想敌。她们在彼此的关系里被触发过一切情绪,感受了强烈的爱和理解,也有微妙的羡嫉、角力与相持。我想这可能更接近真实世界里的情况。而也恰是在这样具备复杂性的关系里,我们才有开掘内在可能性的空间,才能真正学会自省与理解他人。


所以我觉得,你不必为15岁的自己忏悔。那些隐秘的心思都再正常不过,何况你还在此后的漫长时间里,将它们化为反思的动力。


让我很触动的是,小伃始终是你人生中的坐标,隐秘的参考系。这说明你们在接近的方向上,以差不多的速率成长着。多幸运。海上的灯火之间或许不需要时时打招呼,只要知道彼此都在奋力泅渡,就够了。


祝好

罗兰


图源剧集《我的天才女友》


✉️

第二封信

《人物》的编辑你好,我想和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关于我一个很久远的朋友,关于我的小学,也关于我。


我的小学是一块突然被丢失的记忆。2007年的那个夏天,我甚至不知道我前四年的小学记忆要结束了。一到四年级,我在福州市读小学,那时候我是借读生,学费要比拥有福州户口的同学们贵上接近10倍。我还记得,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站起来自我介绍,最基础的格式是名字、年龄和家乡。这所小学叫鼓山苑小学,是鼓山苑小区的配套学校,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来自福州本地,他们报家乡的时候,是不需要提「福州」两个字的,有的同学甚至可以直接定位到小区名。


等到我站起来,说我的家乡在闽北的一个县城,同学们忽然就笑了,我当时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我很局促,但是为了自尊心,强行做了一个云淡风轻的表情。


学校里从来不缺像我这样的学生,新学期一开学,班里总有几个借读生消失了又来。那时候小学生没有手机,我父母用的还是按键诺基亚,更别说QQ和微信,只要一转学,这个人的消息也就彻底断了。但没办法,借读生就是这样,父母的轨迹才是我们的轨迹。四年级那一年,因为我弟弟的出生,父母决定回老家了。他们做的第一个计划是让我转学,一个人先回老家去。最有意思的是,我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计划的人,直到8月底接近开学了,在老家过暑假的我,还打电话给妈妈,我怎么还不去福州上学?


我妈告诉我,从今以后,我就在老家读五年级了,先借住在姑妈家。也许我的人生真是离不开一个借字,兜兜转转,我又从借读变成了借住。


很多记忆就好像这样遗忘了,只不过它们偶尔会跳出来,比如下雨天,我偶尔会想起鼓山苑小学门口的小灌木,叶子在雨天会从翠绿变成微黄的奶绿色,比如小学门口便利店的辣条,一毛钱一根,从包装袋里抽出来,长长的。又比如,在写下这封信的前一刻,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女孩。


我记得她的名字,郭晓钰,晓不是最普通的小,钰是金字旁的钰,不是满大街的玉。她嘴角有一颗小痣,平刘海,短发,人缘很好。强调她人缘很好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我人缘不好。到了小学二三年级,小学生开始有了社会化意识,当时班上开始划分帮派,五花八门,名头我都给忘了,反正我一个都没进去过。


倒不是我不想进,相反,我异常渴望,这代表着我能成为群体里的一员。但现实非常黑色幽默,我不仅没有成功进任何一个帮派,甚至连最基础的、以性别划分的帮派也没能进去。班里的男生帮、女生帮,所有人都在,唯独我是无帮派人士。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既不是女生,也不是男生。


但我已经记不清为什么无法进入帮派,包括和晓钰的友情起源,或许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玩的好。只不过晓钰拥有太多朋友了,她是福州人,班里有些人甚至是她的幼儿园同学。他们有相同的底色,对晓钰来说,进入帮派是再顺利不过的事。


我和她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古怪。人后,我们还是朋友。人前,她不能和我接触,没有共同的帮派,我们就是敌人。有一次课后,我想找她说话,但晓钰和女生帮站在一起,我大声喊,「晓钰过来」,我至今记得她当时的表情,别扭又迟疑。我们就在所有人奇怪的注视下,匆匆说了几句话,仿佛两个陌生人。

或许小学生的天真就在这里,我们无法真诚面对自己的情感,也没有底气告诉别人,选择朋友是我自己的事。后来,在人多的时候,我和晓钰选择彼此避开对视的眼神,这好像成为一种默契。


图源剧集《二十五,二十一》


不过我们偶尔会在学校的天台偷偷聊天,我记得有一天,又是一个雨天,我在上学路上,路过一棵芒果树,福州是个不缺榕树和芒果树的地方,我在树下捡到了一颗没成熟的芒果,青色的,小小的,只有小拇指那么大,闻起来有一股甜香。


我用卫生纸把它裹起来,到了学校,把晓钰约到天台,送给了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送这样一个寒碜的礼物,可能是因为我的零花钱一向不够花。但她特别惊喜,就像看到了一个大芒果一样的惊喜,我至今记得,她把小芒果捧在手掌心,狠狠地吸了一口,告诉我,真的很香。


她问我,这是你特意为我摘的吗?我不好意思承认这是从地上捡的,干脆撒了一个谎,说这是我从树上扯下来的。那一刻,她告诉我,我是她很好很好的朋友。


我当时有点愧疚,但出乎意料,更多的是平静。小时候我没有去抓住这种情绪,长大了,才发现我这种情绪还挺复杂,挺有趣。也许我从心底里,并不相信晓钰会是我的朋友,至少我们不可能是很好的朋友。我们的差距太大了,她什么都比我好,在群体中还如鱼得水,潜意识告诉我,我好像和她的朋友都不一样。


以及我当时太渴望进入群体了,被孤立太久,我要更多的偏爱与关注,我想,要是群体愿意给我进去的机会,我一定会奉上一个超级大芒果。


我甚至不担心伤害晓钰。有一个细节是,有一回我们吵架,我贴在她耳边,狠狠放话,伪装成一个霸道总裁一样,「我不再是你的朋友了」,我对她说。


她的眼神当时是难过的,我却有点痛快,好吧,现在这样说起来,显得我像极了国产剧里的坏女二。但事实却是,当时我没有任何恐慌,我不恐惧失去她,因为我知道她纯真、善良,热烈,还会主动和我和好。更重要的是,伤害她,仿佛我成为了她,战胜了她,超越了她,拥有了在我人生中难得可见的主动权。


很久后的后来,一个和我同为借读生的同乡男生遇到我,他在鼓山苑小学读到了六年级,他说,五年级开学的那一天,我就像很多借读生那样,突然消失了,什么都没留下。


但和其他人不一样,他说,晓钰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哭了,她问我的同乡,钟艺璇(我的名字)还会回来吗,我还能见到她吗?


这就是我和晓钰的故事,距离我2007年突然转学,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我们没有彼此的联系方式,后来我学会了用搜索引擎,我疯狂地用她的名字加上一切有可能的关联词,都没有找到她的痕迹。也许我需要明白,尽管我记得她的名字,她的样貌,但我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她了。


在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些我们曾经相处的细节,我一直记到现在。或许是这段回忆承载了许多其他的重量,那段时间我因为借读生的身份极其缺乏安全感,我有无法融入集体的恐惧与焦虑,又有藏在心底的自卑与软弱。当我用现在的经历去理解我的童年,又会发现,我现在的生活又无处不是童年留下的痕迹,我至今学不会群体交际,学不会精准的表达,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经常陷入不自在和反复拉扯的情绪中。


我多羡慕晓钰啊,也多想找到她。写信的过程很痛苦,它就像是一个伤疤,我又把它强行撕开了,但更多的是释然。这封信,写给你,写给晓钰,也写给过去的我。期待你的回信。


图源剧集《二十五,二十一》


编辑部回信


艺璇,见信好。


我细细读了你的信。你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儿时的亲密关系,简言之,它指向的是得而复失的爱,看似是一件小事,但相当刻骨铭心。我能体会到,这段回忆,给你带来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其中不只有创伤,还有疗愈、接纳、孤立、遗憾……在这种复杂之外,由于人海茫茫,江湖遥远,你想说出口的话,或许再也没能说出口。


我们常说字由心生,你的信中体现出的一种浓烈的情感,很多地方令我触动。比如,你写你曾「疯狂地」搜索过她,写道「我多么想找到她」,而这些行动的前提,是你反复描述自己曾经是如何地「伤害她」。


内疚感,或者说负罪感,是人类的许多情感体验里,最为浓烈的之一。它与仇恨位于同一个天平的两端。很多时候,如果觉得别人伤害自己,最后会生出仇恨,反之,如果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则会产生负罪感。


但很多时候人们会忽略一件事——负罪感的强烈程度,从根源上来说,取决于每个人如何定义自己。


你所形容的童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相当令人绝望的一种处境。借读生最缺乏的就是社会支持,借读、借住的经历,加上群体性的排外,又会将你的孤立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对小孩子来说,它是一种真正的社会性死亡。


溺水的人会本能地抓紧水里的稻草。缺乏社会支持的人也一样,会抓住每一只有可能伸向自己的手。晓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即将在孤立中溺水的你来说,当时的晓钰,调转了船舵,脱离大部队,驾驶小船驶向你。


这几天端午假期,我正好在看《请回答1988》。第12集最后讲到:「所谓爱一个人,不是宽裕了想要给予,而是恳切地必须给予。」在从众性尤其突出的小学时,晓钰对你的好,无疑是一种背离群体的选择,可见这并非宽裕之爱,而是出自心底想与你成为好朋友的愿望。无论你如何强调「失去她也没关系」,又或者论述当时你是多么不重视这段关系,但在潜意识里,你却是在乎到了恐惧的程度。否则,你不会一边说着你不恐惧失去她,一边又在失去后疯狂地寻找她。


你正是太在乎,同时也太看不见自己,以至于到了不敢相信你配拥有这段感情。


事到如今,我想问你,现在的你,觉得你配拥有这段感情吗?


是的,如果你真的看见了自己,没有像过去那样频繁否定自己,我想你会看见自己的光芒。你温柔、善良、心怀正义感,哪怕在童年被孤立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一直在努力而勇敢地在群体中生存。你会发现,这个配不配的问法本身,就出自一个荒唐的逻辑——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并不是超市里的讨价还价,也并非价值与价值的简单交换,它根本不存在配与不配的说法。两个人身上彼此有吸引对方之处,都想对对方好,并且希望一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简单纯粹的友情。


晓钰的故事是有意义的。在如今的社会中,被孤立很多时候是常态。艺璇,你的经历,想必也一定会听到许多共鸣的声音。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即使被孤立,生活也并非绝对的黑暗,缝隙之中,总会照进像晓钰这样的光。


在这里,我并不想说「晓钰看到你的这封信一定会如何如何」的空话,它对你来说还有更大意义,即如今的你之所以成为你,正是源自你长达16年的牵挂和记得,源自你的寻找,源自你纠结于保护自己还是接纳他人的矛盾,源自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


总有一天,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晓钰,而你或许也会成为别人的晓钰。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可能,那颗小小芒果的香气,才会一直弥漫在你的童年。


临安


图源剧集《请回答1988》


✉️

第三封信

桑君:


距离我删掉你的微信已有一年快两月。时间真好,可以耐心地等我平复情绪,好心平气和地开口回顾。写下这篇,是想告诉你:我为什么与你切断联系,以及为什么选择不与你复联。


去年春天,我们都经历着因疫情而前所未有的漫长封控。我在足不出户、倍感压抑的日子里,情绪极度不稳定,时常哭泣不安,外界任何细小的变动都能刺激到我的神经。因此,我难以忍受在如此时刻,还要按捺住煎熬,在聊天中安抚你的情绪。当然,你不知道我真实的状态,我没有跟你说,也没有和任何人说起。


后来,在你跟我倾诉封控期间的身体不适后,我考虑良久,做出了决定:我又一次接住了你的情绪,把你安抚好。「看到你没事我就放心了,接下来我要忙自己的事。如果你以后遇到困扰,可以接触下心理学,会很有帮助」。发完这句,待你回了几个表情包和几句话后,我就删掉了你,并且不理会你突然调转话题,开始问我最近工作怎么样。


这大概是我与你断联的背景。我无数次自问,是不是做错了,我为这样的不告而别有些歉意和内疚。毕竟,那些对话可能只是朋友间的惯常抱怨,毕竟你也不是没有关心过我的近况。我还试想过,该怎么加回你,加回时要怎么措辞。可时至今日,我终于肯对自己坦诚,要加回早加回了。不加回的原因,是我不想和你做朋友了。


我是从何时起,有这样的念头呢?可能源于每年我们的一两次见面,我都当成友情维护任务去完成。听你反复絮叨昔日同窗的种种如今,我假装亢奋地卖力应和。


也可能因为在我们相处时,我一直都不太舒服的。往往是我在听你长篇大论自己的各种不顺心,给你提供宽松而愉快的情绪价值,而没有空间去表达自己的不容易。我至今难忘,某次与你结束见面后,我内心深深的疲惫和沉重,连嘴角都抬不起来。


回想我们认识的这些年,我有时怀疑,我只是在和我想象中的你打交道,而那个想象中的你如高中时那般善良单纯。可其实,每次你找我聊天,多半会礼貌性地询问下我的近况,然后再开始正题——说你自己。我很想找机会问你,你关心我这个人吗?你有看见过我吗?虽然答案我不是毫无头绪。


这样的友谊能维系多年,与我自身的困顿牵连甚广。我向来以快乐无忧的面目示人,负面情绪很少诉之于口。我控制不住地讨好迁就别人,我不敢拒绝,不敢发脾气,连反问句我都不敢说,怕惹对方生气。也因此,在我与他人包括和你的相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怨气与不满。这些暗藏的地雷与疮疤,平日我还能压抑住,可在居家隔离时,就不那么好控制了。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当下。现在,我很高兴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说起这些,我成长了。那次旧创复发后,我走入了心理咨询室,逐渐疗愈自己,重新养育自己。我想对现在的我而言,可以比较好地处理曾困扰我的问题。说不定现在的我,能和你重新建立一段不错的友谊呢。


可是,我依然不打算这么做。也许因为,其实我一直暗暗嫉妒你的容貌与家世,自觉自卑且低人一等。也许因为,我有注意到我们的互动中无声的嫌弃。还或许因为,虽然我们相识多年,但其实三观并不契合。我曾经想过,如果我们不是高中同窗,我还会选择和你成为朋友吗?我喜欢和欣赏你这个人吗?至于答案,你不会想听的。


写到这里,我明白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动机。与其说这是一封写给你、写给我们过往情谊的信,不如说,这是一封写给我自己、写给过去的我的信。我想借此,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与暗淡的过往和解。我想把这些,放下,然后向前走。


祝我们幸福快乐,各自安好,不再有难舍的旧梦。


章君


图源电影《弗兰西斯·哈》


编辑部回信

章君:


你好。


在我们收到的来信中,大多数讲述的是对逝去友谊的追忆、不解或者释然,而你却在说为何要从一段友情中决然撤离。


我理解你的这种决绝。在任何关系里,当我们感受到极其不适时都应当及时抽身,中断它对自己的损耗。请务必对自己诚实,而你也是这样做的。


不告而别,难免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如果对方同样也在乎你和你们的这段友情。而我也感受到,你看似绝情,其实内心杂糅着复杂的情感,否则你也不会写下这封信。我相信,当时以及此刻的你,只是没有找到比断联更好的方式,或者你还是需要用此来表达对这段友情的态度。那么,不必苛责自己,也不用勉为其难。


是的,与其说这封信是写给对方、写给过往情谊,不如说是写给过去和现在的自己。面对自己,很多时候比面对他人要难得多。他人有时是困扰,而「自己」往往才是困境。你有勇气和智慧,觉察那个友谊覆盖之下的,最真实的自己。你也意识到,这段关系所牵连的还有自身的困惑、无力,和那些没能打开的褶皱。


你已经决定好好对待自己。那一刻起,力量就已经产生。随着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能够愈发坦诚,这种力量也就越强。它能让我们跳脱出来,去审视关系里的能量对比,从而有机会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也能熨平内心的褶皱,让情感在舒展的空间里流动。或者,它并不直接作用于什么,只是让我们活得更丰满和自在,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知道你和桑君是否还有恢复联系的那一天,而到那时,你对彼此和这段关系,是否还会有新的认识。一切也不必强求。生活是开放的,关系也是流动的。我们将有能力面对他人从我们的生活里淡入淡出,更能主动选择在别人的世界里是否停留。


永远都先让自己舒适和快乐一点。


楚明

图源电影《弗兰西斯·哈》


✉️

第四封信

致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


看到这个标题,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几张熟悉的面孔。想说的话很多,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太多情绪和感受涌至心口,无法用逻辑梳理自己的思绪。常常会因为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想起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想到那些快乐的瞬间,笑笑又有点唏嘘。如今,我们真的成为曾经的朋友。


我对朋友的疏远这件事情是历经一些改变和释怀的。


小时候,有过说要一辈子的朋友,带着美好的想象升学搬家,渐渐就没有共同话题可以聊,彼此也有了新的朋友。那时的我将友情看得至高无上,非常介意在好朋友心目中的排名,希望你永远把我当成唯一的最好最好的朋友。当我发现你总是提到新朋友,和她们的关系比我更好,或者和她们有了专属的小秘密,而我不知道,我会非常失落,在难过中逐步冷淡并退出我以为的最好的关系,掺杂着的报复和嫉妒心理,我自己都理不清。虽然我会嫉妒你人缘好、家境好,会模仿你的喜好和选择,但是我永远都觉得你是最好的,你值得拥有美好的评价和人生。


初高中的时候,开始领悟到交朋友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我会主动靠近想结交的朋友,用行动传递出我很喜欢你,我想和你做很好的朋友。大多时候我对很多人都很友善,所以是老好人的形象。对于我真正喜欢的朋友,我的选择和支持从来都是盲目和没有道理的,就算她有负面评价和被老师批评,我和她在一起永远都是肆无忌惮的快乐。


再到现在,我感受到和朋友的距离远了,我就会主动联系,关心对方,时不时送个礼物见个面,维系下感情。确实,如果能同步前进的话,不用担心没有话题,工作和生活都可以分享,想你的时候就打个电话聊聊,平常各自经营自己的生活。而有些朋友开始走向下个阶段,比如结婚生子,开始买房买车,讨论的话题很多都没办法给出意见,也帮不上忙,这种分享可有可无。


但是也慢慢释然了,不会强求,有时候关系的走向,没办法控制,也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解决。后退一步,保持在一个彼此舒服合适的位置就很好,不试图全方位进入朋友的生活。对于朋友的困扰,用倾听和建议,代替指责和教对方做事。相互需要的时候,彼此都还在就很心满意足。


我常在想,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努力往前走,一路上走散了很多人,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而人和人相处有过几个难忘的瞬间真的足以一生回想了。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和路要走,没办法一直参与彼此的生活再正常不过,分分合合也经历了很多。我知道自己作为朋友有很多缺点,被她们包容和理解。在能见面和联络密切的日子里告诉朋友她们有多好,创造在一起的美妙回忆,哪怕走散了也可以把它们拿出来反复回味。


泡芙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部回信

亲爱的泡芙:


你好!


我猜测你应该是位年轻的朋友,情感细密,待人真挚。最初读到这封信的几句话,我不自觉嘴角向上,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甚至还触碰到我的一些已经死去的记忆。记得刚升入初中时,我写信给小学时期最要好的伙伴,「痛斥」她为何给我的回信周期总是如此之久。我也会收到其他朋友托人给我带来的折叠得极其精美的「信件」,好像也不全一一回复——原来,这些差异化的行为就是小孩子之间潜在的友谊排序呀。类似的场景,在我刚升入大学时,也发生过。


我反思曾经处于这种状态的自己,都是在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时,对周遭的一切缺乏一种安全感,也缺乏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而新的朋友尚未织在一起,于是需要一些「旧」的关系来寻求某种共鸣,安放那种不安。


你的书写充满失落、不舍和试图寻找到的「自洽」。在这些渐行渐远又有些痛觉的体验里,你一次次地自我复盘,是一个女孩在成长中无法回头的奔涌。


我想起蔡康永关于友谊的一段表述,「朋友散了也很好」。是说,人的每一分钟都在变化,那么人际关系也在变化,所以也要接受别人的变化。某些人会成为你在某一个阶段最好的朋友,做完你最好的朋友,ta就要去当别人的朋友了。如果有人与你一日为友,就终身为友,你应该感到紧张才对,「我们两个从此都不成长了吗?」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无情,但确实合理解释过我和其中一个最好朋友的分离。


对于朋友,我已经很久没有强烈想要结交的冲动了。更多时候,只是简单地走出门,去见新人旧人,去释放最真实的自己。你的磁场自然会吸引与你同频抑或互相欣赏的个体。如果电磁波足够大,你和Ta或许会经常见面,会发展成那种没有任何假模假式的关系。你压根儿不用考虑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那些时常弹出的聊天框,素面朝天抬脚就见的会面,已经确认了你们的亲密,没有迎合,没有损耗。你们可以就不同的观点随意争执。ta的朋友,或许也会丰富你一部分的生活。或许有一天你们还是会走散,但你一点都不会担心,你们永远会记得这份珍贵的坦诚。这些日子里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你快乐光阴的证据。


这已经很值啦!


祝你快乐~


冯颖星


图源电影《亲爱的伽利略》




✉️来信请寄

renwuyifengxin@126.com

推荐阅读
  • 友情还是暧昧:男女之间真的有纯友谊吗?

    友情还是暧昧:男女之间真的有纯友谊吗?

    男女间的“纯友谊”:界限何在?在情感的世界里,一个长久以来被热议的话题是:男女之间真的能够保持纯洁的友情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总是模棱两可,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

    11-07

  • 友情,是一种无言的暖

    友情,是一种无言的暖

    这篇鸡汤文,咱们换个玩法,来个娱乐圈解读版,标题就叫:塑料姐妹花?娱乐圈友谊真相大揭秘!娱乐圈,名利场,真友情比钻石还稀罕,表面光鲜亮丽,私下暗流涌动,塑料姐妹

    11-05

  • 让人民友谊代代相传

    让人民友谊代代相传

    2024年5月28日,日本青年代表团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2024年6月24日,中美青年在福州鼓岭共同种下“中美青年友谊林”。 2024年10月12日,

    11-05

  • 张悦然:女性友谊的可能性,仍旧在探索

    张悦然:女性友谊的可能性,仍旧在探索

    改编自张悦然小说《大乔小乔》,由赵德胤执导、赵丽颖和辛芷蕾领衔主演的电影《乔妍的心事》近日上映。原著小说《大乔小乔》也于近日再版,同时推出的还有张悦然最新长篇小

    11-04

  • 周迅与陈坤:娱乐圈中那坚如磐石的真友情,而非“塑料”

    周迅与陈坤:娱乐圈中那坚如磐石的真友情,而非“塑料”

    《周迅与陈坤:娱乐圈中那坚如磐石的真友情,而非“塑料”》 在娱乐圈这个看似浮华且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大舞台上,常常会传出各种关于“塑料友情”的故事,明星们之间的情

    11-01

  • 一见如故的情谊

    一见如故的情谊

    视频加载中...1978年,贾大山凭借小说《取经》斩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成为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乡村的生活体验让贾大山擅长发掘基层群众的苦乐浮沉。1982年,来到正定任

    10-31

  • 男女之间有纯友谊吗?探寻复杂情感世界的真相

    男女之间有纯友谊吗?探寻复杂情感世界的真相

    一、众说纷纭的观点关于男女之间是否有纯友谊,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有的人坚信男女之间存在纯友谊,就像一些人认为在特定的场合下,比如工作、学习中,男女之间可以

    10-31

  • 让中美人民的友谊代代相传 他们来中国探寻先辈足迹

    让中美人民的友谊代代相传 他们来中国探寻先辈足迹

    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赓续中美民间友谊,由史迪威将军后代以及美军观察组成员后代组成的访问团,日前参访了重庆、延安、北京等地,探寻先辈足迹,共同追忆历史,期盼中美人

    10-30

  • 20多年的友情仍遭背刺,何炅看错了谢娜吗?

    20多年的友情仍遭背刺,何炅看错了谢娜吗?

    近日,黄磊人设翻车,热搜不断,连带着曾在节目中力捧他做饭好吃的何老师,也喜提“异食癖”称号。网友们也纷纷加入“吐槽大会”,让二人的热度只增不减。就在这时,沉寂多

    10-29

  • 老男人的友谊

    老男人的友谊

    □李晓蟋蟀、蝉、蚱蜢、纺织娘、蝈蝈……十万只昆虫在山中夜里集体大合唱,让整座大山在这合唱里微微颤动,空气里是草木散发的浓郁芬芳。我一觉睡到霞光万丈,阳光的金色衣

    10-2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