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你和我关系再好,也不能成为“我们”。
作者:洞见·李思圆
《圆桌派》里,梁文道曾讲过一个观点。
“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几乎就像人跟猫的关系。它跟你做伴,但不干扰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间和独立性,不要过分骚扰它,大家的界限还是存在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很微妙的。
太冷淡了会显得生疏,太热情又显得狎昵。
保持适度的距离,彼此才会感到舒服和自在。
01
恰到好处的冷淡,胜于不合时宜的热情。林清玄的朋友曾买来纸笔砚台,请他题几个字挂在客厅补壁。
于是他便帮朋友提了一副对联,上联“常想一二”,下联 “不思八九”, 横批是 “如意”。
几个月后,林清玄因离婚深陷争议,各方媒体都对他进行无端的指责、谩骂和抨击。
正当林清玄为了此事感到焦头烂额时,他的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问候。
朋友一字未提离婚的事,只是委婉地说,自己正站在那副对联的面前,也不知道劝他什么好,干脆就把他自己写的字念给他听,挂了朋友的电话后,林清玄很感动。
三毛曾说一句话:“朋友之间再亲密,分寸不可丢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有时,一段关系再好,也不能过分打扰。
演员陈道明的交友方式,与常人有一些不同。
他不喜欢跟朋友走得太近,关系再好也不会跟别人甜如蜜,也不会让别人跟他甜如蜜。
他觉得人跟人之间真到了掏心窝子,什么都说,什么都讲,什么秘密也没有时,就很容易疏远,甚至离分开不远了。
有时朋友跟他说太多的私事,他不仅不会过分打听反而会及时制止。
在他看来,朋友的私事不仅跟自己没太大关系,而且掌握对方太多的事,彼此也会因为毫无隐私而彼此生厌。
听过一句扎心的话:“你和我,关系再好,也不会成为我们。”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隐晦和皎洁。
过分干涉他人的私事,是一种冒犯和不尊重。
有时恰到好处的冷淡,胜于不合时宜的热情。
02
适可而止的关心,才是相处舒服的最佳温度。主持人蔡康永曾说:“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最佳办法。”
人与人的交往,要有温度但不要过了度。
过多的帮助和关心,有时会给对方带来负担和压力。
1962年,作家刘白羽本人在上海治病,他的长子因患风湿性心脏病,并且病情不见好转,于是由妻子带着返回北京治疗。
当天下午,他一个人在医院心神不定,感到万分担心和不安。
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
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等到刘白羽的妻子打来电话报母子俩人已平安抵达的消息后,3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此时巴金和萧山起身告辞,刘白羽紧紧地握住巴金的手,表示感谢。
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所谓的帮助,不一定是两肋插刀,生死相托的付出,是在合适的时候,给他人一个周到的成全。
越是熟的关系,越要注意分寸的拿捏。
有些忙帮到合适的点就好,而不一定要把它点出来。
有些关心到位就好,一定不要越了位。
彼此尊重,才能相处舒服。
03
最舒适的关系,是不要太有关系。作家毕淑敏曾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就像树叶跟树叶可以挨在一起,但两个树根必然是分开的。
再好的关系,也要有适当的间距。
演员陈坤和周迅,在复杂的娱乐圈,维持了20多年的友谊。
他们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
不仅在工作上互相鼓励和扶持,而且还是一个在楼上和一个在楼下的邻居。
周迅曾经说过两人的友谊能维持如此久,主要因为彼此都会给到对方一个空间,可以自在地待着。
比如周迅在多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中,陈坤几乎是从不过多干涉的,也不会给出一些不必要的建议和看法。
但他却在采访中,说了一句无比暖心的话,“你摔到坑里了,你要自己面对。你需要我在的时候我在。”
《认知突围》里有一句话:“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好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更不礼貌而已,但更多时候没有太大的差别。”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
有些跟斗要自己摔过才知道,有些痛苦只有自己经历才知道。
适时伸出援手,远胜于过当的插手。
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和邱启明,是一对好友。
但两人的相处却非常地疏淡,平时他们根本不怎么联系,彼此有什么好事时也不会互相庆贺。
但只要各自有什么难处时,对方就会打来一个及时的电话问候道,我能干点什么,或者我能帮你做点什么。
梁实秋在《谈友谊》里写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
人与人的相处,要把握好一个度。
太亲密会显得刻意,太疏远又会感到不在意。
不远又不太近的关系,才会产生进退自如的舒适感。
▽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到一个人际交往的 “浆糊逻辑”。
指的是不分彼此,完全搅成一团的混乱的人际关系,这种状态,其实是一种假性亲密。
因为越粘连的关系,越容易纠缠不清。
你可以参与到他人的人生中,但绝不能代替他人过人生。
该袖手旁观时不要凑太近,该出手相助时也不要太用力。
留有空间和余地的关系,感情才能更轻松地维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