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颉亚珍
“他们游牧民族传统上亲近自然,一听到‘挖土’就不高兴,何况挖的是他们‘母亲河’的土。”谈起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修桥时被骂的经历,中铁二十局雅尔玛格立交桥项目经理史智强释然一笑。
蒙古国与我国山水相连,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蒙古国提出了“草原之路”计划。2018年11月2日,由中企承建的蒙古国首座互通式立交桥——雅尔玛格立交桥全线通车,有效缓解了乌兰巴托市的交通拥堵,市中心和蒙古国最大国际航空港成吉思汗国际机场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
然而,2017年4月,上跨图拉河的雅尔玛格桥主桥开工,当史智强带领工人移除树木修进场道路时,却受到当地居民的阻扰,他们有的围观指责,有的在网上发表反对言论,有的向政府部门投诉。原来,自西向东穿越乌兰巴托市区的图拉河,是150多万乌兰巴托市民赖以生存的水源,更是他们心中的“母亲河”。因降水减少、上游植被遭破坏等原因,图拉河曾出现断流,加之沿岸一些工矿企业随意排污,图拉河污染日益严重,市民担心修桥会造成水体污染,表示“宁愿不建新桥,也不想看到‘母亲河’被污染”。
“其实,这个项目采用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早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引入了国内先进环保理念,确保不会污染河水。”史智强说,雅尔玛格立交桥左侧6米处,就是中国政府上世纪50年代无偿援建的雅尔玛格旧桥。“时隔60年后再次续写这份情谊,一定要把中蒙友谊留下来,把中国发展的经验与当地人民共享。”
为了消除市民的顾虑,史智强主动邀请蒙古国建筑业协会的权威和市民座谈,通过动画演示介绍国内成功案例,以及项目采用的先进施工工艺和环保措施。与此同时,项目部聘请当地第三方环境管理公司为顾问,定期取样监测水质、土壤、空气等指标,出具环评报告。“我们团队就拿着报告去居民小区跟大家解释,那些住得近经常去施工现场抗议的人是我们的重点沟通对象。”
史智强回忆,有一位老大爷天天到施工现场来,长时间站在河堤上“监督批评”。“我和团队两个人找到他家,他不肯见我们,我们就在小区里等。他终于下楼了,我们赶紧拿着环评报告给他看,坐在院子里一项一项地给他耐心讲解,磨了好长时间,直到他说‘好,知道了’。我不清楚他真的明白了没有,但我们的诚意肯定打动了他,他此后再没来现场批评。”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专门制定了环境保护实施方案,除每天安排专人负责现场洒水降尘外,还将所有生活和建筑垃圾由清运公司运送到指定存储站处理。特别是桥梁桩基施工时,项目部请专业公司清运泥浆310余车,确保图拉河“零污染”。此外,项目部还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城市清洁90分钟”活动,清洗工地围挡,清理河道垃圾。
2018年11月2日,雅尔玛格立交桥全线通车仪式举行。
凡此种种,赢得了乌兰巴托市民的认可和称赞。“一个多月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的技术和友好,桥墩起来以后反对的声音没有了,大家都憧憬着大桥的宽阔和美丽。”史智强介绍,雅尔玛格立交桥全长4312.2米,双向4车道,几乎完全参照国内类似地区的桥梁标准设计,其中,桥梁梁体的预制及预应力张拉的控制参数全部采用中国标准,箱梁预制、运输、架设等在蒙古国均属首次开展。
2017年1月,史智强获得蒙古国交通运输发展部颁发的“杰出道路者”奖章。“把中国产品带出去,把中国友谊留下来”是史智强赴蒙古国修桥时怀揣的信念,他确实做到了。2018年7月9日举行的雅尔玛格立交桥主桥通车仪式上,蒙古国前任首都行政长官兼乌兰巴托市长苏·巴特包勒德充分肯定了雅尔玛格立交桥工程的高质量和高标准:“雅尔玛格立交桥主桥通车,不仅有利于缓解乌兰巴托市的交通拥堵,增加城市运力,还为乌兰巴托道路建设引进了新的技术,在质量上也体现出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