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William Rawlins曾做过一项关于友情的调查,发现那些进入成年中期的人们更倾向于把友情定义为不是时时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种“知道ta在那里”的关系。
这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维系友情,而是可以支配的时间精力实在太少,因此对待友谊不得不多了一份不强求的态度。
但其实,这对于友谊质量的要求是更高的,许多朋友会在你不需要ta或是难以顾及ta时,就永远地离开你。可以说,一份能捱过你不需要的时间,在你需要时又会出现的友情,才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友谊”。
它能在你需要时给予陪伴和支持,又不会对你时间精力的投入过于苛刻,是一种能让你感到更自在、自由的关系。
你也拥有这样成熟的友谊吗?可以对照以下7条标准看看。如果还没有的话,也可以试试看KY在结尾提供的3个小办法哦~
1. 成熟的友情不一定是深刻的友情
深刻指的是你们不一定是对彼此了如指掌或是见证过彼此重大时刻的人。只要是相互欣赏的、可以有效交流的、可以相互依靠的,就能发展出一段成熟的友谊。
这份友谊最大的价值在于,你们即便没有参与对方的过去,也能互相理解对方的现在;你们不一定陪伴过彼此的至暗时刻,却也能给对方提供正面的情绪支持。
如果我们的生命中存在和我们共同成长、深刻交织的人,那是极其幸运的。但我们不用苛求每段友谊都是这样的深度,微光也是值得珍惜的温暖。
2. 你们能够摘掉彼此的标签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逐渐戴上越来越多的社会身份的标签,例如xx的配偶,xx的父母,xx公司的员工,也会习惯性地用社会标签来记住对方,并判断ta是否值得我们来往。
虽然有些关系的建立本身是带有目的性的,例如我们在一些事上需要ta的个人能力或是社会资源的帮助,所以我们才希望和ta建立关系。但当你们拥有了成熟的友谊,即使你们的相识是功利的,现在的你们仍然能够看到彼此真正、完整的模样。
对于你们而言,当你们想到对方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ta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ta喜欢的口味、ta身上的趣事等等,ta在你眼里是一个鲜活完整的个体,而不是贴满社会标签后,体面但失真的状态(Kala, 2019)。
3. 你们的关系经得起他人的挑拨和诋毁
成年人的友情不是排他的,也正因为如此,多人的友情会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从而引发嫉妒。
而一段成熟的友情是经得起他人的挑拨和诋毁的。我们不会因为他人的转述就立刻相信对方真的说了这样的话,或是真的表达了如此负面的意思,因为我们一旦和他人建立了成熟的友情,就会存在着基本的信任、理解和承诺(Oswald, 2006)。
同时,一段成熟的友情是建立在双方都是成熟的个体之上的。这意味着我们能理解并认同友谊的复杂性,不会去苛求这段关系的完美性。
我们能理解好的友谊不代表对方要事事以我们为重。例如,在你需要帮助而ta难以提供的时候,你不会埋怨ta不够掏心掏肺;而ta在你因工作或是其他突发情况,不得不临时爽约时,也不会指责你不重视ta。
因此,当你们在面对挑拨离间的时候,你们能够保持对这段关系的信心和耐心,等待进一步的验证后再做出决定,而不是因为他人的两三句风言风语就起了疑心,主动拉开两人间的距离。
4. 你们了解对方的缺点,
并选择在这段关系中包容
停止追求的不只是“完美的关系”,还有“完美的个人”。
在和ta的相处中,你们会慢慢发现对方的缺点,也会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关键在于,你们都清楚地知道对方的缺点并不影响这段关系对你的价值。
在包容对方的小毛小病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自己是为了关系退步、忍让的那一个,因为这些缺点和ta能带给你的正面价值比起来不足一提,并且你相信对方也会一样包容着你。
因此,当你们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你们也会积极地解决(Oswald, 2006)。正因为你们知道彼此的不完美,才更愿意付出努力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对这段关系的诚意和承诺。
5. 你们都明确这段关系的边界,
并尊重、理解彼此的边界
我们生命中会出现很多给我们不同体验、感受的朋友,只要你们之间是平等尊重,在彼此需要时能给予相互支持与陪伴的,都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友情(Hays, 1985)。
比如你们的相处通常是在一起吃喝玩乐,聊聊生活八卦,那么你们都不会严肃地提起对生活的焦虑或是其他深刻的思考;又或者你和ta在一起总是交流工作事业上的困难,谈谈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你也能理解对方不会提出和你一起去吃喝玩乐消磨时光的邀约。
可以说,在一段成熟的友谊中,两个人对彼此的“友情定位”是一致的,双方也会默契地遵守并维护这条边界。虽然打破边界可能会让你们的关系升华,但更可能让你们觉得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变得不舒服了。
6. 你们在一起时,能给对方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你们不一定会常常计划见面,但会在每一次见面时给对方提供高质量的陪伴(Sarason, 2001)。
比如,会关心对方在无法相见的日子里都经历了什么,而不是随口一问就抛在脑后;会给对方送礼物,或是留下一起参加活动后得到的纪念品,希望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有形的回忆;在面对对方的负面情绪时,也会知道ta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生气,而不是敷衍地用“抱抱”来应付回答。
7. 你们会互利互惠,
并且不会觉得是在相互利用
Rawlins在1992年提出了一系列友情辩证互动原则,他指出,一段成熟的友谊中,必须包含“情感性和工具性(affection and instrumentality)”的自由。
有些人会批判带有目的性的友情,认为这样的友情是不纯粹的,是在利用朋友。然而,有来有往的帮助行为,其实可以被视为支持性的、互惠的友谊维护行为(Oswald, 2004)。在成熟的友谊中,两个人不仅不会刻意地回避对方的“工具性”,甚至还能借这些互动来增进感情。
这样的互惠互利并不限于经济上的帮助。
可能你会认为,在两个人的社会身份差距较大的时候,持有资源较少的那个人就是在占对方的便宜。其实不然。只要这段友情能建立,就证明了ta也能提供给对方对方想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一定是物质的,可能ta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能够治愈他人的人,也可能是因为ta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和ta交流总能获得新的视角和启发。
那么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现有的一段友谊能走向成熟,彼此的关系能更长久,具体可以怎么做呢?KY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了3个小方法:
1. 时不时地关心对方的近况
形式化的生日祝福,或是轻飘飘的朋友圈点赞,对于友情的维护来说是效果甚微的。想要有效地维护友谊,不但需要两个人的交流,更需要有质量的分享和对话。
我们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与对方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但可以跟对方分享一些对于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事件,这样能让彼此感觉到自己一直在参与着对方的重要人生阶段(不论是婚姻、生活困惑、还是个人事业),事半功倍地增强陪伴感。并且跟对方说自己重要的事情,也能让对方感知到自己是重要的存在(Muinos, 2021)。
当你们能够保持这样习惯性的分享,那么等你们再见面的时候,就能有格外高质量的相处时光,因为你们不需要尬聊就能直接开始深入的、熟悉的对话,就像从未分开过一样。
2. 积极提供帮助,但注意不要越界
Beverly Fehr说,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友情的维持中,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
比如ta知道你此时需要怎样的安慰和支持,知道你需要的是安静的陪伴还是开导,也知道此时该不该给你一个拥抱。
Beverly Fehr认为,这正是维持友情的关键:建立一种成熟的、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
毕竟那些在我们还没准备好就插手我们的生活,点评我们的处境,以及急于给我们爱的抱抱的人,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无法成为我们长久的朋友。
3. 和ta相处时,多创造和分享快乐
研究发现,朋友间互相分享积极的经历时,是否能收到积极的回应,能准确预测这段友谊的幸福感,也可以作为衡量整体友谊质量的重要标杆(Demir, 2019)。如果你们很难凑上时间共同创造快乐的回忆,也可以单方面地分享个人的成就(注意,是分享,而不是炫耀),甚至可以只是随手转发猫猫狗狗的照片、有趣的视频,让ta哈哈大笑。
也就是说,虽然朋友有时会是我们的情绪树洞,但创造和分享快乐才应该是相处时的常态。毕竟我们不会希望跟一个人相处时总是凄凄哀哀的。
正如尼采所说,“只要一个人需要朋友,他就不太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因为这种需求把别人贬为一种对象。只有能够单独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友谊不是他的需求,而是他的喜悦;那不是他的饥渴,而是他想要分享的丰富之爱。”
你也有这样成熟的友谊吗?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那个成熟而珍视的朋友吧~
References:
Deci, E. L., La Guardia, J. G., Moller, A. C., Scheiner, M. J., & Ryan, R. M. (2006). On the benefits of giving as well as receiving autonomy support: Mutuality in close friend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3), 313-327.
Demir, M., Özdemir, M., & Marum, K. P. (2011).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friendship maintenance, and happines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5(6), 537-571.
Demir, M., Tyra, A., & Özen-Çıplak, A. (2019). Be there for me and I will be there for you: Friendship maintena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ization and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2), 449-469.
Demir, M., Tyra, A., & Özen-Çıplak, A. (2019). Be there for me and I will be there for you: Friendship maintena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ization and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2), 449-469.
Hays, R. B. (1984).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friendship.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 75-98.
Hays, R. B. (1985).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riend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4), 909.
Kala, M. (2019). Why Do We Have to Label Our friends? Medium.
Ledbetter, A. M., Griffin, E. M., & Sparks, G. G. (2007). Forecasting “friends forever”: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ustained closeness between best friend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2), 343-350.
Muinos, L. (2021). 6 Tips to Maintain Lasting and Meaningful Friendships. PsychCentral.
Oswald, D. L., & Clark, E. M. (2006). How do friendship maintenance behaviors and problem‐solving styles function at the individual and dyadic level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3), 333-348.
Rawlins, W. K. (1992). Friendship matters: Communication, dialectics, and the life. Course Aldine De Gruyter, New York.
Sarason, B. R., & Sarason, I. G. (2001). Ongoing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outcomes: Social support, social control, companionship, and relationship meaning. In Clos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p. 285-306). Psycholog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