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17/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415天
01
前几天,看到一条评论颇多的投稿。
稿主说,感觉要和自己认识23年,从小玩到大的闺蜜相处不下去了。
她举例,闺蜜常常会问她非常私密的问题,并且穷追不舍,以至于她本不愿意与外人说的东西,都不得不说出来给闺蜜听。
这让她很难受,影响至今,每每回想起来都在不断重演当时的心情。
除此之外,她觉得两人的性格差异也逐渐令她感到疲惫。
稿主自觉是个谦虚甚至有些妄自菲薄的人,闺蜜与她截然相反,自信且固执己见,认定自己说的就是对的。
她很讨厌闺蜜说:“就是那样,你说的不对,肯定是我说的那样。”
她还觉得,自己每次陪闺蜜,都会优先考虑闺蜜喜欢什么,忽略自己的的喜好,但闺蜜却没有同样为她考虑,并且态度敷衍,这也令她很难过。
闺蜜也总是“口不择言”,常说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伤了她的心。
总而言之,稿主在与闺蜜相处过程里,她总觉得不快乐。
底下热评:“建议非必要不交闺蜜。”
“这个朋友,也不是非交不可。”
“让你不开心的关系就要远离。”
是啊,我们无法评价这个关系里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但就稿主描述的情况来看,她常常因为这个闺蜜而感到不快乐,令自己长时间在不快乐的状态里,本就是消耗自己的精神,得不偿失。
就像网友说的,你不是非得交这个朋友。
02
想必很多人都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但常常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一些无话不谈的发小、闺蜜、青梅竹马也开始渐渐生疏了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
俄亥俄大学教授归纳出,从14岁到100岁,人们对于朋友的定义都是相似的:
朋友是那些我们所欣赏的人、可以说话的人、可以依靠的人。
而区别在于,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产生这样的感觉的情境在发生变化,我们处理关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遇到同一个人,小时候的我们和长大后的我们,感受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人,在你长大后,也有可能变得与以前不同。
如果说儿时的友谊往往是出于情感、彼此欣赏、玩得来;
长大后的友谊还会受到资源置换等利益因素的影响,因此也不再像年幼时那般单纯。
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成年人的友谊不必太认真。”
虽然显得颇为悲观,但也侧面说明,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并不太容易维系。
因为当我们成年后,我们的责任和关注的中心都有所转换。
所以此时,友情便最容易受到冲击。
这样看来,上文稿主与闺蜜之间渐渐递增的不满,也有迹可循。
03
不论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在一场关系里感受到不愉快,我们都应该及时调整,避免内耗。
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女生独自“北漂”,刚开始一个人很孤独,后来交到了一个朋友。
相处一段时间后,她发现那个朋友对自己不太好。
那位朋友总是动不动就嘲讽她,说她不修边幅、呆板无趣。
见到她难过了,就马上改口说自己是开玩笑。
不然就是对她颐指气使,说什么就得做什么。
最让她郁闷的是,当她加薪后高高兴兴地请这个朋友吃饭,朋友还阴阳怪气地说:“哟,有钱了到底不一样了呀。”
女生很纠结,这是她在北京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社交对象,但是又时常令自己不适,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这样的朋友,就如网友所说的那样“也不是非交不可”。
我们常说,爱情要宁缺毋滥,友情也应该如此啊。
一个高质量、付出真心的朋友往往会给你带来许多积极、正向的影响;一个“有毒的朋友”则恰恰相反。
他们会消耗你的感情、消耗你的信任,让你变得不快乐。
因此,与其在消耗自己的友情里沉沦,不如勇敢一点,享受孤独。
04
作家马伯庸在《土豪的危机:成年后如何交朋友》一书中写道:
“年轻时交朋友,只是因为一杯青岛纯生就可以上桌,而成年以后,我们的桌子抬高了很多。”
因为成年以后人们问自己最多的一个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而是“值不值”。
成年之后,很多昔日的友谊,注定要走至末路。
但也无需伤感,毕竟成长本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们总要学会与自己作伴,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
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两年时间,梭罗都孤独一人。
常有人问他:“你一个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独,很想见见人吧,特别是在风雪天里。”
梭罗回答: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中吗?
我觉得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与人为伴,即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我好独处,至今我尚未找到一个伙伴,能有独处那样令我感到亲切。
当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虽置身于滚滚人流中,却常常比独处家中更觉孤独。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
能独处,不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你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
关爱自己,亲疏随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