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情温暖你我
文|张华荣
2020的开年,注定以它非同寻常的方式镌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前所未有的经历中感受、沉淀和思索,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生活。
一
腊月二十九,在外打拼的儿子要回来了。暖意融融、窗明几净的家,那高高挂起的红灯笼,还有早就备好的各色美食,都在等待孩子归来。一大早,在叮嘱声中,儿子上了飞机。接孩子的路上,一方面因为疫情的严重心里有些沉重,但同时又为孩子回家过年而抑制不住地兴奋。
那一天,武汉封城。
年三十,一桌饭菜一桌温暖,我们举杯庆团圆,我们谈未来的发展,也聊武汉的疫情,它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之前订好的酒店停止了营业,也好,可以有时间做儿子想吃的各色饭菜。皮薄馅多的三鲜、鲅鱼水饺,烫面的海菜小包,鲜蛤汤的手擀面,流油的烀地瓜……孩子离家在外依然惦记的家乡味道,我一一呈上。每每看着他点头说好吃的样子,做母亲的我,心里就漾起幸福的波纹……
大年初八,去机场的路上,儿子跟姥姥姥爷电话告别。回来一趟,姥姥这边谁都没见就这样回去了。
非常时期的年。
儿子回去后,形势依然严峻。每天《人民日报》上的紧急扩散,那密密麻麻的动车航班,总让人忐忑,我把眼镜抬上头顶,屏住呼吸,仔细查看,每天每天,直至他居家期满开始上班。
每天和远方的孩子聊几句,也是一份期待的美好。总是在他发来美食图片的那一刻,我们仨的聊天就开始了。热气腾腾的晚餐,营养丰富的搭配,愉悦了眼睛,也让我心头温暖踏实。先是一番称赞,然后叮咛再叮咛,嘱咐再嘱咐,非常时期,牵挂尤甚,天下父母莫不如此?
孩子,安好!
二
每年正月初二,都是我们家团聚的日子。因为侄女外甥都有了宝宝,考虑到父母那里有些拥挤,今年我提前跟父母商量到我家来。起初他们不同意,父亲说,现在我跟你妈都在,哪也不去。后来禁不住我一个劲做工作,他们最终答应去我那里。为此,孩子爸还特意订购了一张可以折叠的圆形餐桌,预备到时分两桌坐。
喜不自禁的老父亲甚至提前列好了菜单,凉拌、热炒、清蒸、红烧……长长的菜单分明就是父亲沉甸甸的希望啊!我这里缺啥,他那里准备的什么,交流多次,一切就绪,只等着年后的相聚。
随着疫情的发展,感觉聚餐已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我先是跟姐商量,之后征求爸的意见,然后在我们家人群里反复讨论,最终,八十岁的老父亲终于拍板:取消家庭聚餐!那一刻,我心里被一种复杂的情感取代,我懂得屏幕那头的父母心里的遗憾,也理解儿子千里迢迢归来却不能跟亲人团聚的失落。大疫当前,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口,作为普通人,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添乱。
不能见面的日子,家人微信群就成了每日“见面”交流的聊天室,问候与叮咛,鼓励与期盼,开心的笑话,有意义的帖子,还有聊起家庭聚集性感染时爸妈的欣慰与坦然……每日的家人群,叮叮咚咚,热闹着,温暖着。
上了年纪的父母,是我们最大的牵挂。隔段时间电话聊聊天,或者,离得近的姐送些吃的过去,一听到他们朗朗的笑声,心头便蓦然明亮。
下一辈里三个搞医的,疫情期间,他们都奔忙在外。当侄女发来和同事们全副武装在机场接来自韩国客机的照片,我们一面为一线的他们自豪,一面又千叮咛万嘱咐。
两个小宝贝更是开心果,多日不见,知道我们想了,便定期传些视频,那咿咿呀呀,那一笑一颦,尤其是语音里那一声奶声奶气的“小姑姥!”,让我的心瞬间融化。
隔空不隔爱,亲情暖心怀。
三
每天一大早,孩子爸便沏好了茶,黄绿绵柔,诉说着淡淡的情意,袅袅清香里,一天的居家生活开始了。
一年到头奔忙不停的孩子爸,也还原回了多年以前的他。沏茶、倒茶、切水果,要把一年的茶都给喝了的节奏。每次吃完饭,他便麻利地洗好碗再把灶台擦净。有时,还手持笤帚撮子,扫扫阳台小叶紫檀的落叶,修剪下竹子上的枯枝,阳光里那园丁一般的身影,让我一时恍惚:他,是有多久没做这些了……人啊,有时候是需要停一停奔忙的脚步的,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生活就回归了本真。
吃也是宅家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每日制定菜谱准备食材,做则成了我的专利。打开喜马拉雅,一边煎炒烹炸,一边侧耳听书。那些我订阅的篇目,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带给我别样的享受。特别当包饺子时,他擀我包,一边是擀杖有节奏的声响,一边是手机里娓娓的讲授,毫无违和,演绎着烟火日子的暖。做过的没做过的,当有了时间有了心情,一切都会有滋有味。寻常的厨房,给予着我生命的营养,物质与精神的,日久天长。
平日从来不看电视的我,也随着他一起追剧。这个台看完看那个台,一部《父母爱情》几乎成了我俩每日都看的内容,开怀处朗声大笑,动情时泪湿眼角。有时也来个现身说法,如果自己是剧中主人公,会如何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在好多地方达成一致。我想,捧着这部热播剧不放,不仅因为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还因为,它寄托着人到中年的我们,对家庭对爱情亲情对生活的一种更深的理解与期盼吧。尤其孩子爸,一遍一遍沉醉其中,脸上多了笑意,眉宇间多了柔和,家务活儿也不声不响比以前多干许多。
宅家,养心,怡情,这样的慢生活,竟不觉过去了这么多。
四
非常时期,非常宅。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关注疫情的进展。先看权威的公众号,很多文章不知不觉就让我泪目。不论是悄悄送去捐款的拾荒老人,还是冒着严寒送菜的农民,不论是主动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顺丰小哥,还是鼓励患病儿子活下去的90岁的老母亲……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言行,书写着人性之美和对生命的执着,当然,疫情之下也折射出人间百态,正义与邪恶,自私与良善,也在拷问着人们的内心。
以前无暇读的一些书,码在了书桌上,抽出一本,倚在摇椅上,一边是茶润肺腑,一边是书香怡情。阳光一次次探进客厅,那白纸黑字的书页,那温暖轻灵的文字,如故人相逢,浅笑问候,我的心,沉静而亮堂,如这满屋的阳光。
眼睛倦了,便起身至阳台,阳光里的小叶紫檀和富贵竹,像两个赛着伴长的少年,一个亭亭玉立,一个修长挺拔,这午后的阳台,带给我蓬勃的生命活力。春来了,和生命一起勃发的,还有希望。神州大地,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力量,在澎湃激荡……
站于阳台看山也是每天的功课之一。十几楼之上,远山苍茫,相看不厌。有阳光的日子,从望海石至佛顶一览无余。这片山峦,留下我们多少欢声笑语,今天,当我因了禁足只能遥望它们时,我才明白,自由地行走于青山的怀抱,自在徜徉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人与自然,应该谱写和谐共生的永恒篇章,不是吗?
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与健康。疫情之下,免疫力就是最好的战斗力。跑步机上汗流浃背,客厅里也不时健步如飞;每晚收看专题节目时,边看边活动一下肩肘,舒展一下腰肢,二十分钟下来,身体微汗,浑身轻松。想起了武汉方舱医院那些患者热舞的场面,他们是病人,更是生命的舞者。
每当夜色溶溶,万家灯火的城市,总是长久地吸引着我的眼睛。霓虹闪烁的电视塔,灯火璀璨的幸福门,安静的街道,奋战的人们……我热爱的这所城市,一切都美得动人心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一群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致敬每一个守护这座城市的人……
太阳又升起来了,风儿又柔起来了,蓝天、大海、远山、城市……都在这春光里妩媚多娇,站在高楼上一次次俯视,我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过不了多久,当我们的城市再一次花如锦,柳如茵,让我们摘下口罩,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
此刻,让我们继续宅家,在宅中感受时光的慢,在宅中品味亲情的暖,在宅中看小蓝线欢快飙升,更在宅中静待——
莺歌燕舞传捷报,花红柳绿满目春。
作者简介:
张华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散文写作与评论委员会委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烟威联盟写作基地秘书长,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爱生活,爱写作,多篇作品发表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当代散文》《人民日报》人民数字等报刊及公众号平台,著有散文集《山与海的情怀》,2018年荣获“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称号,2021年荣获首届青未了散文奖二等奖。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