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寻根修谱的情结
世界和平
父亲84周岁的生日这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老人家过生祝寿。午餐后,亲友聚集在客厅摆“龙门阵”,父亲即兴讲起了当年到湖北孝感寻祖修谱的那段往事。也许是前些日子重庆媒体连续刊载《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系列报道,唤起了父亲对那段人生往事的回忆。言谈中,父亲兴致勃勃,显得有些激动,也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父亲是共和国成立之初参加革命工作的,长期在粮食和供销部门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让一个子女顶替接班,刚过五旬的父亲就申请提前退休,离开县城回到了离县城有20多里地的老家程家晓?G。在?G里下厢房有一大街檐,是?G里人闲时摆龙门阵的好去处。每逢农闲时或下雨天,?G里人就聚集在此吹牛聊天。在外工作30余年的父亲回到老屋后,平时也喜欢到大街檐与长辈兄弟们闲吹。在一次闲吹中,父亲联系过去出差或办事,常常被人将禾口“程”写耳朵“陈”的亲身经历,对本姓氏是否源出正宗,来自何地?向一长辈提出了质疑。这位长辈回答十分肯定,而且信誓旦旦,并从家里翻出一本发黄的手抄族谱让父亲看。由于这本手抄族谱是早年用毛笔抄写,字迹潦草,加之存放多年,有好多字,让父亲和几个叔伯兄弟怎么也认不出,只好求助于县文化馆的几个老夫子,才免强猜出。因此,父亲便萌发了重修族谱的念头。他先是照着这本老族谱一边滕写,一边校正,然后与几个热心的本族叔伯兄弟,分头走进本族的几个?G,逐户登门走访,核实登记,再次对族谱进行了校正续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父亲寻根访祖的愿望更为强烈。在族下老辈子的支持下,由祠堂出资,父亲与一堂弟结伴,于1996年9月下旬,带着族人的重托,踏上了前往湖北孝感寻根访祖的艰辛行程。他们从老家坐长途汽车到当时的万县,再从万县乘轮船直达武汉,又从武汉转车,几经辗转,来到孝感。通过四处走访,多方打听,终于在孝感市孝南区新浦镇龙店村程四?G,从其保存完好的程氏正宗宗谱的第十八卷上,查找到了我们这支人脉入川祖先程富的名字。经当地程氏族委核实无误,两人作为本族代表在此烧香祭祖后,将祖宗源流抄录随身带了回来。这趟寻根访祖行程,往返近半个月。父亲与结伴而行的堂弟,当年都是六十好几的人,沿途四处奔波,车马劳顿,历经千辛万苦,不仅查找到了入川祖先,而且填补了祖先入川前人脉渊源的空白,受到族下长辈晚生的一致好评。 (经典文章阅读 www.lingdz.com)
从湖北孝感回来后,父亲便根据带回的资料,开始重修和续写族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花了几个月时间,编写了一本长达337页的《程氏宗谱-垫江祖裔祠》。重修写的族谱,从入川祖先第八十六世一直续谱到第一百世,理清了宗族的渊源演变、繁衍、迁徙及分支状况,比原谱更为系统、完整、详实。父亲虽然辈份不高,但因寻根访祖和修续族谱,劳苦功高,在老家一带很受人尊重。
在与亲友摆谈中,父亲也流露出几许遗憾。由于当年受信息、条件和知识所局限,他们赴湖北寻祖时,不晓得古时候的麻城县在历朝历代和近代政权更迭中早就改名或并入其它管辖属地。他们误把孝感市当成湖广填四川时的麻城孝感乡,准确地说他们没有真正找到祖先所流传下来的祖籍地--麻城县孝感乡十里村。因而怀疑从孝感查找到入川祖先和带回的资料不一定准确可靠。后来,父亲写信向红安县县志办查询求证。红安县县志办引介了县气象局的一位程氏家门,从此,父亲与这位远在湖北红安的家门兄弟,保持密切的书信往来,并自掏腰包600余元,让其将当地6册程氏宗族谱复印寄来。
父亲边讲边从柜里翻找,找出了当年从湖北红安寄来的6册族谱以及他历次亲手修正和续写的族谱,桌子上摆放了一大摞。我一本一本地翻阅,看着一页页发黄的纸上那十分熟悉的笔迹,我不禁感慨万千。当年,父亲头戴草帽,佝偻着身躯,远赴湖北,顶风冒雨,四处奔走寻祖籍和经常伏在一张老式写字台上,用钢笔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地抄写,一章一页,不厌其烦地校对的情景,历历在我眼前闪现。除了赴湖北寻祖的差旅费和重修的族谱印刷费由祠堂出资外,父亲没有得到其它任何补贴,这完全出自于父亲感恩祖先、奉献宗祠的自愿,也是他为人处事、忠于使命、坚定执著的秉性使然。
然而,父亲无不遗憾地说,如果我还年轻十岁,我一定要再去湖北一趟,不管一路多艰辛,查证难度有多大,我将不负族人众望,一定要查找到入川祖先的真正祖籍。但岁月不绕人,如今我上年纪了,身体不行了,走不动了,只好将这个愿望传交给后人来实现了!
父亲的一番话,令我好生感动。我为父亲的善举叫好,也为父亲未完成宿愿而惋惜!我也领会了父亲说这番话的用意。因我是程家小?G“思”字辈的长子,言下之意,这个“接力棒”应由我来传承。我没有当面向父亲表态承诺,但心里却萌发一个念头:等退休赋闲后,找个机会争取了却他老人家的这一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