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前几天,偶遇一个四十多年前的高中同学,思绪一下子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的“恋爱史”。先声明一下:绝对没有笑话他的意思,确实是他当初的恋爱史挺让人难忘的。
1980年,他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公社中心小学任教。我们共届近200个同学中只有四个人考上中师(没有人考上大学),他是其中一个。在当时,中师毕业至少意味着是“食国家粮的人”。不知大家对“食国家粮”有没有概念。当时我们把人简单分成两类:食国家粮和食农村粮。食国家粮意味着“旱涝保收”,食农村粮还要受气候的影响,要是遇到气候不好还可能会歉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证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所以他一开始为自己找对象定下了“一定要找个有单位的人”的“宏愿”。
工作第二年,果然被他物色到一个“候选人”,是邮电局的接线员。老实说,人长得很一般。我那个老同学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我给他的建议是:“有单位”和“人漂亮”二选一,当然能够两者兼得当然更好。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有单位”,开始了对那个接线员的追求,经常一放学就去找人家打羽毛球,或者有事没事都往邮电局跑。不幸的是,追了大半年还是无功而返,那个接线员最后被一个供销社的售货员“挖”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物资不像现在那么丰富,买什么都讲定额,老师每月只有0.3斤食油、0.4斤白糖、0.3斤煤油、一块肥皂的配额。那个接线员会选择供销社的售货员也无可厚非。
很快,我那个同学从失恋中走出来,又物色到一个候选人,是公社水泥厂的化验员。我们获知这个消息后都不看好。因为收入悬殊:当时老师每月工资加补助才40元多一点,而水泥厂的工资是将近100元。唯有的优势就是,老师是正式工,而且据说是“国家干部”,是由国家发工资的,而水泥厂是乡镇企业,是由工厂发工资的。但事实证明“国家干部”的函头最终还是输给了高工资。他那段恋爱还没真正开始就宣告失败。
接连的恋爱失败,我那个同学不得不降低要求,最后把目光投向了同一学校的代课老师。他无奈地说:“正式教师找代课老师总可以了吧。”
于是,他对她发动了强攻:帮她备课,帮她改作业,一起家访学生。反正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我们都以为这次能“修成正果”了,但最终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原因是那个代课老师通过关系离开了学校,去乡镇企业当工人了。
最后,他和其他三个中师生一样,找了个农村姑娘成了家。不同的是,由于那个同学经历了几次失败,成家比其他同学要迟好多。现在,他都已经退休了,可他的儿子还没有成家。而其他三个人的孙子都已经上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