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和季羡林是同学

发布者:三居士 2021-11-12 18:21 原作者: 倪萍来自: 读者

前些年,季老的散文集、杂文集刚上市那会儿,我们买了几套,没事就念给姥姥听。

虽说是大学问家,可书里的国事、家事都写得那么入情入理,不矫情不做作,大白话里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文章姥姥爱听,有些段落我反复给姥姥念。日子久了,姥姥常会打听这个老头儿的一些事儿,我也一遍一遍地把我知道的、听说的、从书上看到的跟她细说。

慢慢地,爱翻书的姥姥手里又多了几本季老的书。有一天回家,我看见姥姥正手捧一本季老的杂文,戴着老花镜端坐在落地窗前的竹沙发上,口中念念有词。我们都笑了。生人要是初次见到这场面,一定以为姥姥是一位做学问的教授呢。

姥姥不识字,却崇尚文化。在姥姥的秤上,字的分量最重,书最值钱,多贵的书姥姥都说值。

“二十几块钱能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儿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好的书可以让下一辈儿接着吃,上算。”

姥姥说买季老的书更上算:“人家书上说的都是咱家也有的事,遇上解不开的疙瘩,看看人家季老头儿是怎么说的。”

也不知从哪天起,姥姥在季老后面加上了“头儿”,于是季羡林就变成姥姥嘴里的季老头儿了。日子久了,我们也跟着姥姥叫“季老头儿”,好像季老是我们村一个普通的老头儿,全家都叫得那么顺嘴。

姥姥看季老头儿的书多半是看书里的照片,整天看、反复看。

我表妹说:“别看了,再看就看上人家了。”

姥姥也不客气:“这季老头儿年轻的时候可是个不磕碜(丑)的人。”姥姥指着季老留学德国时那张穿西装的照片,那时的季老确实很精神、很帅气。

我逗姥姥:“你看上人家,人家还看不上你呢。人家多大的学问,人家会好几种语言,你就会写个自己的名儿。”

姥姥不无忧伤地无数次感叹:“俺是没遇上好社会、好家庭,沒摊上个明白的爹妈(姥姥的哥哥、弟弟都念书了),要不我怎么也得念念书、上上学,弄不好我还是季老头儿的同学呢!”

我们几个后辈哈哈大笑,姥姥自个儿也笑出了眼泪。

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上的血水已经没有多少了,这珍贵的泪水饱含了姥姥怎样的渴望和遗憾,只有我明白。“姥姥,你不是常说一个人一个命,一个家一个活法吗?咱别和人家比。在我的眼里,你没上过学也照样是文化人,我相信,你就是季老头儿的同学。”

我急于安抚姥姥那颗痛楚的心,极力保护姥姥那份美好的渴望。从此,我们称姥姥为刘鸿卿同志,是季羡林同志的同班同学。

姥姥心里一定是为自己没读书纠结了一辈子啊。

我也劝她:“读书其实也是挺苦的一件事,书念多了,痛苦也就多了。”

姥姥说:“书念得多的人比别人多活了好几辈子。念了书就算不出门也哪儿都去得了。两条腿再能走,这一辈子能走多远?认了字看了书想上哪儿跟着书走就行了。”

“哎,姥姥,你没念过书怎么那么了解读书人啊?”

“咱还不会看吗?俺那地儿没念过书的那些人,岁数一大就像傻子一样,你们这儿的人,那些电视上的干部,多大的岁数都精精神神的,人家肚子里有东西啊!再说了,有苦也不是坏事,苦多了甜就出来了。你吃一块儿桃酥试试,又甜又香,你再吃一斤试试?你就想找块咸菜往嘴里塞。孩子,别怕苦,苦的兄弟就叫甜!”

姥姥没念过课本,可一直在念生活中的书。

姥姥和季老同是山东人,年龄相差三岁,都差点儿活到一百岁。然而他们走的人生之路完全不同,日子也过得千差万别。

有一年去南开大学参加校庆,我在那儿遇上了季老。回来我跟姥姥说:“今天碰见你同学了啊!”姥姥一听就知道我说的是季老,因为姥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个“同学”。

我说:“季老也挺可怜的。这么大岁数的一个老头儿,这么冷的天,里外穿了四件毛衣。不好看不说,关键是多不得劲呀!有的毛衣磨得只剩下线了。四件毛衣的袖子套在一块儿,胳膊都不能打弯儿,季老站在主席台上,胳膊伸着像个稻草人。况且,也不暖和呀!老头儿脸冻得煞白。又不是没钱,买个丝绵袄宽宽松松地穿上又暖和又舒服。”

转天姥姥就叫我去买块藏蓝色丝绸,再买一斤二两蚕丝绵,她要给他同学做件棉袄。

这回我没逗她,立刻就去了当时的友谊商店,又跑了元隆绸布店,把姥姥要的东西买齐了。只一个星期,姥姥就把棉袄赶制出来,拽断最后一针线,我就给季老送去了。那天我还带了我们山东的水疙瘩咸菜和姥姥蒸的全麦馒头,都是季老最爱吃的。

在堆满厚书的小屋子里,季老吃着馒头、咸菜,穿着老乡给他做的丝绵袄,频频点头。我相信老人家激动了,我也有些心酸。多么大的名人,多么大的学者,日子不也就这样吗?我想起姥姥常说的一句话:“不想遭罪的人得遭一辈子罪,想遭罪的人遭半辈子罪就行了。”季老年轻时就奋斗,奋斗了一辈子不也没享多少福吗?福到底是什么?

我回来问姥姥。

“这么个过法对他可不是遭罪,人家这就是享福。对季老头儿来说,不写书、不看书就是遭罪,守着书睡觉比守着钱睡觉享福。他爱吃咸菜可不是想遭罪。”

姥姥以她的针线给大文化人缝着丝绵袄,我相信姥姥是快乐的、得意的。已经多少年不做针线活儿的姥姥手戴顶针,穿针引线依然是那么娴熟。

姥姥对季老的关心还是源于我。

写出《日子》的时候,季老曾开我的玩笑:“人家倪萍现在也是作家了。”我真是脸红,《日子》不过是一堆废话,季老竟说他也要一本。

我心里还是想送去的,问姥姥:“这合适吗?和季老的书比,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书啊。”

姥姥说:“要书不丢人,给书也不丢人。没听说哪个大人不让小孩子说话的,有时候小孩子能说出一堆大人的话。”

姥姥和我都清楚,季老写的是大书,我写的是小书。我硬着头皮给季老送去了一本《日子》。

后来,有一年季老回山东老家官庄给他母亲上坟,我带摄制组跟机采访,顺便把三岁的儿子也带上了——读好书,交高人嘛。

我们是坐火车去的,一路上季老都看着窗外,偶尔看看车厢里的人,逗逗孩子,话不多却很温情。你如果不认识他,一定以为这是个地道的乡下老头儿。

家,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父母不在了,兄弟不在了,儿孙也不在,回家看谁?可季老依然那么急切地往家奔。

我一路也在盼着。

离县城只有三十公里的官庄是个挺大的村子,村里有五百多户人家。有电视的人家不到一半儿,大部分还是黑白电视,于是我就被很多老乡误认为縣里来的干部。

八月六日是季老的生日,那天清晨我们摄制组是和太阳一起走进官庄的,我们想赶在季老回官庄给父母上坟之前拍拍官庄。一进官庄,我们就知道来迟了,因为官庄那天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六点多钟许多好热闹的小孩子、妇女已经聚集在街头。村庄的街道被人们打扫得一尘不染,虽然是土路、土房子,可会让人觉得这是乡亲们用乡情为季老铺下的一块块最松软、最好的地毯。我被感动了。

更让人感动的是,村里许多人不知道季羡林是多么了不起的人,更不知道他如今是什么身份,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们只知道他是官庄人。上午八点季老回家了,“家”里有上千人在村口等着他,季老不停地握着每个人的手,嘴里说着什么。

季老带着从芝加哥回来的孙子季泓在坟前长跪不起。他和官庄最普通的百姓一样,给爹妈摆上了点心、水果,还有鸡鸭鱼肉。如果二位老人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十分安慰——他们唯一的儿子,在九十岁时还能回来看望父母。

回到北京,我们把季老请到台里的演播厅,做了一期谈话节目《聊天》。季老很少上电视,那时候电视上谈话节目也很少,季老给足我面子,我们说了很多小事、家事。

我读过很多遍季老的散文《永久的悔》,每次读,都有一种痛的感觉。

我们山东有句老话,说“儿子长得特别像妈”,所以我问季老:“您长得像母亲吗?”

没想到,季老说:“不知道,我母亲什么样子我记不清了。”

“一张照片都没有?”

“没有,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哪还有照片?”

“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特别有一点,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

在节目现场,我们特意请来濮存昕朗诵了一段季老的《永久的悔》。朗诵结束,所有人都被深深地感染了。我当时真想告诉已经长眠在官庄的季老的母亲,她穷尽一生恐怕也无法想象,自己养育了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看了这期节目后,姥姥说:“人哪,该干啥的就得去干啥,季老头儿会写书不会说话,坐那儿像要睡着了。”

季老说他母亲长什么样儿他都记不清了,模模糊糊记得,六岁他离开家去济南那天,母亲是倚在门框上的,日后母亲留在他记忆中的永远是这个画面。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过这个家,再也没见着母亲,直到回来为母亲奔丧!

他说见到母亲的棺材停在门厅的那一瞬间,他恨不能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而去。如果还有来世,他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种些田地。悔呀!

那几日姥姥长吁短叹。我问姥姥,如果你是季老的母亲,你有这么一个儿子,你是送他出去读书,还是留他在身边种地?

姥姥脱口而出:“送出去呀!天下有两个妈,一个是大妈,一个是小妈。孩子也有两个,干大事的孩子、干小事的孩子。季老头儿的妈是个大妈,孩子也是个干大事的孩子,必定要送出去。”

姥姥说的大是伟大,伟大的母亲用更远大的母爱把孩子舍出去为天下做事,不管情愿不情愿,不管自己有多苦。

(简 博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姥姥语录》一书,本刊节选,李晓林图)

推荐阅读
  • 年度最佳微小说《良心的底价》,读完沉默

    年度最佳微小说《良心的底价》,读完沉默

    内容来源:图文综合自网络 从前,有一个人很喜欢欣赏画作。 他拼命地节衣缩食,为的就是多买几幅新画。 数十年下来,从伦勃朗、毕加索到其他著名画家的作品,他应有尽有...

    07-12

  • 经典微小说:《丢脸的父亲》

    经典微小说:《丢脸的父亲》

    父亲挤上火车,倚窗而坐。虽然埋头闭目,但是他依然能感到别人的目光盯着他。别人看他,只因为他反穿着衣服。他知道反穿衣服丢脸,但是他只能这么做。 父亲对面的男人一直...

    07-08

  • 一等奖作品:我的农妇妈妈(含泪读完)

    一等奖作品:我的农妇妈妈(含泪读完)

    内容来源:图文综合自网络 作者:赵海宁 来源:《舍得》节选 1997年7月28日,天津一中高三学生安金鹏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喜获金牌。 这位朴...

    07-07

  • 2022上半年12篇最佳《微小说》,短到极致,却催人泪下……

    2022上半年12篇最佳《微小说》,短到极致,却催人泪下……

    内容来源:图文综合自网络 1 《电话》 老太太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对方谎称是她儿子,但她儿子在两年前已经病逝了。 可那骗子的声音和她儿子实在太像,她舍不得挂断。 骗...

    07-06

  • 经典短篇:《五分钟的爱》

    经典短篇:《五分钟的爱》

    内容来源:图文综合自网络 01 上高中的明明每周都去爷爷奶奶家吃饭。这也是老爸暗中授意的,因为爸爸发现每次只要明明回去,爷爷奶奶都会烧几个像样的好菜给明明,否则,...

    07-05

  • 自在一生,自己就是风景

    自在一生,自己就是风景

    卞之琳在《断章》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位置不同,高度不同,风景亦不同。每个人阅历不一,很难感同身受。 大年初一,有人叫了外卖,客户与外卖...

    06-23

  • 愿有一人,知你懂你

    愿有一人,知你懂你

    红尘陌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时常在思考着这世间,最走心又最难得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魂拷问是什么? 我想那便是有人懂你!人的这一辈子,被人懂是幸福的,有...

    06-23

  • 绝望过后的温暖

    绝望过后的温暖

    文/路桂军 有一位来自河南的患者,病情确诊为乙肝肝硬化转为肝癌。他来找我时,癌细胞已经骨转移,出现全身疼痛的症状。 他问我:“我的疼痛有没有办法治疗?” “有办法,...

    06-10

  • 芒种,愿你我无恙,岁月无忧

    芒种,愿你我无恙,岁月无忧

    生命的每一段都记录着我们走过的历程,岁月的每一帧都见证着所有,时间煮雨,岁月缝花,最美的是深情,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最暖的是感动,感谢静好时光,让我们走过鲜衣怒...

    06-06

  • 一则真实的故事:《海獭哺乳》

    一则真实的故事:《海獭哺乳》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位商人的亲自口述。 他在未经商前是个猎人,专门捕捉海獭。 有一次,他一出门就抓到一只大海獭,等剖下珍贵的毛皮后,就把尚未断气的海獭藏在草...

    06-0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