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有句话讲:真正的人脉不是你求来的,是你吸引来的。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相同磁场的人,才会相互吸引。同等能量的人,才会聚在一起。
正如《易经》里有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个人想要破圈,自己需要先成为优秀的人,才能获得跻身一个优秀圈子的资格。
人脉,其实是一个随着个人成长而水到渠成的结果。
01
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如何走出人生低谷?”
有一个高赞回答写道:“多走几步。”
世人做事多是七秒钟初心,三分钟热度,在这个追求速度、追逐名利的快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踏踏实实的深耕磨砺自己呢?
前不久,张译凭借《悬崖之上》拿下金鸡影帝。
颁奖台上,他讲了一句话:“老天眷顾可怜人。”
一个可怜,道尽了他无数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这默默无闻二十多年背后的苦楚。
当年他端演员这行当的饭碗,别人当主角,他在跑龙套,做场记、干事、记录员、编剧本、写串场词、配画外音。
就算是有个角色,也只能演路人甲乙丙丁。
“在这个圈,不够好看,也不够丑,这是你致命的缺点。”言外之意,就是他很难出圈,很多人都劝他放弃。
胡玫在拍《乔家大院》时曾意味深长地跟他讲:“男演员要是在28岁之前还没有出头,就回家洗洗睡吧。”
那年,他27岁,在《乔家大院》剧组里还只是个小配角。
张译边喝酒边哭,也不止一次想过改行,但他真的太不甘心。酒喝完,眼擦干,他沉下心来,决定和自己死磕到底。
为了一个替补角色,他在别人休息时偷偷练习,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为了能说更地道的方言,他和当地人一起生活,还自制了一本“方言手册”。
拍摄《攀登者》时,他为了准确表达痛苦和情绪,赤着双脚踩在大雪里,冻坏了半个脚掌。
他也知道接综艺、上真人秀赚钱,但他不接广告,不上综艺,只深耕自己的演技。
他在《追凶者也》一段街头吃面的戏,直接被收进北影教材。
摸爬滚打了十几年 ,他明白,没有一炮而红的命,脚踏实地演好每一个镜头反而更靠谱。
当他打磨好自己,资源也慢慢向他靠拢,《红海行动》、《一秒钟》、《悬崖之上》……好的剧本,优秀的圈子慢慢都找上了他。
正是无数次与自己的死磕,才有了后来的这个百亿影帝。
《奇葩说》中傅首尔说过一句话:今天的我如果让大家觉得身上有一些光芒,那是因为我把女人最美的那几年,都花在了那张冷板凳上。
这句话也正是张译蛰伏深耕自己的真实写照。
张译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欲当大事,必须笃实。
一个人只有走了足够多的路,能力积累到了一定高度,人生才会是另一番境遇,才会遇见更高质量的圈子,才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02
作家麦家曾说,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其实是与自己死磕的“笨人”。
时代在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好像也很难再长时间坚持一件事。
当初一起写作的小伙伴,很多都断更了,群里默默坚持写作的,应该不多了。
前几天,公众号洞见转载了我写的一篇文章《人到中年:容得下别人风光,摁得住自己嚣张》。
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洞见可是全网几千万粉丝的大号,我兴奋的是我被看见了,这无形中又给予我很多力量。
记得很清楚,那天是我写作的第724天。我相信自己会离优秀的圈子越来越近,也越来越相信坚守的意义。
别人或许在“跑马圈地”地挣钱,我更愿意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里深耕。
在时间面前,我能做的,便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曾有砚铭:“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视笔墨为生,以砚台作田。
齐白石老先生也专门刻了一枚“砚田老农”的印章,以此自勉。
他说,“三日不作画,笔无狂态”。
即便人到晚年,依旧日日作画、从未间断。从早晨到夜晚,不是默坐构思,就是伏案挥毫。
在他的一生当中,只有遭遇几次大病、以及父母之丧时,才会停笔几日。
晚年,他曾写下“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不管是哪一个领域,凡成大事者,都懂得深耕自己。
人生不求多,只求精,在自己的领域里沉下心来,以一颗匠心踏实深耕,方能有所成就。
只有肯下苦功夫的“笨人”,才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就像作家刘震云说的那样:
“大师都是很笨的人。只有很笨的人才肯下苦功,才会坚持不懈登上顶峰,才会十年磨一剑,一剑号江湖。”
03
成年人的世界,有一个扎心的真相: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无论哪个领域,一个人想要“出众”,从来没有捷径,都必须经过时间的磨炼。
《易经》里有卜辞:“初九:潜龙,勿用。”
当你的势起不来时,龙潜于渊,阳之深藏。人需要做得就是沉心踏地,躬身深耕,练好自己的本事,等待向上翻盘。
当你累积的正向势能,大于惯性的力量时,你就能打破现状,你努力的事情,自然会出现转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君当终日乾乾,熬过万丈孤独,跨过万水千程,与最好的自己温柔重逢。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