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淳按: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宋朝名臣范仲淹是庶出之子,不到2岁就没了父亲。族人冷漠无情,母亲谢氏只好带着他改嫁朱氏。可朱家的大妇对母子二人也很刻薄,经常少衣缺食!(来源:西山诗家园/江淳编辑)
长大后的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泣别母亲,独自外出求学。26岁时,范仲淹终于苦学成才,一朝龙门及第,风光无限!苏州范家和池州朱家知道后十分惶恐,担心他报复。
范仲淹锦衣归来后,先到朱家拜谢养育之恩,后去苏州认祖归流,孝义感人,两家逐渐心安。不过,当时的世人却认为,范仲淹回归“范氏”是想借助范家的正统名头,为日后高升铺路;而他感恩朱家的行为,也被时人看作从此一刀两断的客气。
可是,之后的四十年间,范仲淹对朱范两家不仅十分照顾,而且默认两家借助他的名气打造名门!他自己也从不提过往之事,与两家相处毫无隔阂,仁善、忠孝之名远播。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的落落君子之风,和他母亲谢氏的教导密切相关。
谢氏本是富家女,以大龄之年嫁给丧妻的范墉。而范氏家族当时十分庞大,范墉父亲、祖父均为吴越朝廷的高官,范墉自己任武宁军节度使。他们的祖先则是大名鼎鼎的范蠡,是真正的名门世家。
范墉突然去世后,谢氏带着范仲淹为他守孝三年,却无法回归范家。因为,范氏家族认为谢氏只是范墉在外面的一个妾,而外生的孩子自然不能归族,所以对其不闻不问。
为了让范仲淹有良好的读书环境,谢氏思前想后,决心再以妾身嫁给池州官员朱文翰。可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艰苦,范仲淹每天只能喝粥吃素,而朱家另外两个儿子却大鱼大肉。
为防止儿子心生怨懑,谢氏就和他一起吃住,并经常教育他“贫而好学,俭以养德”,还时常拿颜回“居陋室而不改志”的例子来教育他要心存大志,不计较外物。
范仲淹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上!
他曾因苦读学习整整五年不解衣衫,就是担心脱衣、穿衣会耽搁读书的时间。哪怕是后来做了宰相,他依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每天必喝粥食素,不忘慈母教诲。
他小时候还曾很正经地问道于算命先生,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代名相?算命先生对这个心存大志的小小少年很震惊,抚慰他说,日后必然功成名就。
后来,范仲淹终成一代名相,比肩周公!
朱熹称他“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王安石赞他“一世之师,名节无疵。”
苏轼赞扬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
范仲淹小小年纪就三观奇正,志存高远,这和母亲谢氏的牺牲和教育分不开。
为了范仲淹的生存,她甘愿再次下嫁,不惜自污那个时代最受人重视的名节;为了让范仲淹读书,她变卖了嫁妆首饰,让儿子拜当时著名的大学问家为师;而在范仲淹离开后,她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又主动疏远朱家。
没有母亲谢氏的教诲,范仲淹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标风范,就是受到母亲言行的直接影响!
宋朝自有名相范仲淹,开启了“忠义传世”的风尚,代代流传!范家自有范仲淹,以百字传家训,子子孙孙承运800年!
范仲淹去世后,欧阳修为其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