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时光。”
看到那一刻,我就有了种被击中的感觉。
因为它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至暗时光,也想到了很多比我优秀许多的人的至暗时光。
什么是“至暗时光”?
它说的是,在遭遇了失败、挫折或打击后,人生中的那段灰暗痛苦的时光。
也许是一段长时间的低落、抑郁、迷茫、自我怀疑,也许是一段伸手不见五指的“人生谷底”。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优秀的人是这样的:
小学时是学霸、初中时是学霸、高中时是学霸、大学时是学霸、研究生时是学霸;
工作后进入最顶尖公司、迅速打怪升级得到晋升、年纪轻轻就做到副总裁或总经理的位置......
然而,真实世界却并非如此。
因为在真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事与人的发展,都不是“线性发展的”。
什么是线性的发展?
“线性的发展”就意味着:
今年工资涨幅10%,明年涨幅10%,后年涨幅还是10%,接下去的每一年都涨10%。
可见它说的是:
事与人的发展,是以某一固定速率进行匀速增长或减少的。
然而,真实世界却是非线性的。
这个“非线性”的曲线,也许是一根S型曲线;
也许是不断震荡、上下波动的曲线;
还有可能是一个剧烈滑落然后再迅猛增长的曲线。
而几乎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曲线。
那就是每个人人生中,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
然而,人与人的区别是:
有人从那段“剧烈滑落”的曲线中站起来了;
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过。
这时,又该怎么办呢?
在说怎么办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1.
一个故事
我那史诗般空前的失败
大学毕业后,罗琳开始从事文秘工作。
后因恋爱分手离开英国,去了葡萄牙,开始了一份教师工作。
谁知,没过多久,她的母亲便离世了。
与此同时,她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且自尊心极强的男人——乔治。
乔治不肯工作,所以家庭开支都由罗琳一人支撑。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经济捉襟见肘。
孩子在6个月时,生的一场大病,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这时的乔治不仅没有付起责任,反而责备罗琳,嫌她生了这个孩子。
因为孩子的出生,降低了他的生活质量。
11月的一个夜里,因为一点争论,乔治暴怒。
他把房间里一切能拿到的东西,都扔向罗琳,罗琳被推到在地。
还没等她站起来,身上就立即又被很多东西砸中,有枕头、靠垫,还有床头柜上的台灯。
发完脾气后,乔治又把被他砸的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罗琳,像扔垃圾那样扔出了家门。
那时的罗琳,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披头散发、身上没有一分钱、也没有身份证明。
她根本就是无处可去。
女儿虽只有六个月大,但这次家暴,让罗琳明白这个男人无可救药,必须离开。
于是,她从葡萄牙返回英国,借住在了妹妹和妹夫家。
那时她已身无分文,也不能在妹妹家常住。
于是只好去申请了政府提供的救济金。
就这样,她用每月103.5美元的救济金,租了一个非常简陋的毛坯房,并在那里住了很久。
那是罗琳人生里,最黑暗的一段时光。
那种绝望的心情,已经快要把她逼上绝路。
她试图改变,却没有动力。
她觉得自己已经掉入了一个黑暗的漩涡,只能随着那漩涡的巨大吸力,不断沉沦,直到黑暗将自己完全淹没。
直到有一天,她在镜子里看到了那个形容枯槁、蓬头垢面的自己,她倒吸一口冷气。
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自怨自艾到这种程度。
虽然她一直想要好好照顾孩子,但现在的她,却正做着完全相反的事。
她把自己和孩子一起关在这毛坯房里。
每天靠救济金绝望的活着,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的活着。
当终于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开始寻求改变。
她找了一份兼职的文秘工作,并在后来通过努力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法语老师。
而正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里,她最终完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手稿。
后来,她回忆说:
从任何传统的标准看,在我毕业仅仅七年后的日子里,我的失败达到了史诗般空前的规模:
短命的婚姻闪电般地破裂,我又失业成了一个艰难的单身母亲。除了流浪汉,我是当代英国最穷的人之一,真的一无所有。
当年父母和我自己对未来的担忧,现在都变成了现实。按照惯常的标准来看,我也是我所知道的最失败的人。
再后来,我们就都知道了。
从《哈利波特》初印1000本,到拿到美国版税,再到系列图书在全球被翻译成65种语言,各种电影、戏剧相继出现。
现在的JK罗琳,比英女王还有钱。
再婚之后,与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在爱丁堡。
这就是一个从史诗般空前失败的阶段,最终走向人生巅峰的真实故事。
2.
4个步骤
帮你走出“沉默的时光”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说:
“这世上能有几人成为JK罗琳。”
这话没错。
那些从人生“至暗时光”中走出的人,都是别人,比如JK罗琳,比如被流放到龙场驿的王阳明,比如被迫离开苹果的乔布斯。
而当自己深陷“至暗时光”时,一切都是那么地无助和绝望。
正如我之前所说,
“至暗时光”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然会出现的阶段。
而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
有人走出来了,有人却再也没能走出来。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走出人生中的那些“至暗时光”呢?
在这里,从心理学和逻辑学理论,我的经历和教练辅导经验中,我为大家提取了四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希望它能帮助每一个需要的人,更容易的渡过那段“至暗时光”。
第一步: 打破错误认知
认知决定行为,所以如想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认知。
在这里,你需要打破三个错误认知。
这是处于“至暗时光”中的人最常出现的。
错误认知 1 :将一次或几次失败等同于一无是处
举例来说,当一个人遭遇两次“被分手”时,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各方各面都很失败的人,不仅恋爱失败,工作也很失败。
但其实,“被分手”这个事件,仅仅发生在了他的恋爱关系中。
类似的“失败”或挫折,并没有发生在他的工作中,也没有发生在他的朋友关系中,或是父子关系中。
所以,从逻辑上讲,这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不该将“一次或几次失败”,与“一无是处”划上等号。
错误认知 2 : 将一次或几次失败,与永远的失败划上等号
如果一个人在一次或几次失败后,就给自己下了一个结论——“我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
那就意味着他将“自己的过去”,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划上了等号。
这也正是我在文章开篇所说的,用“线性发展”的观点在看人生。
有着错误认知的人,不仅喜欢将对个别坏事的解释,由单个事件扩大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喜欢将坏事的影响,从过去延伸到“永远”。
然而,如果你对思维的逻辑足够熟悉,就会发现:
不论是横向的“普遍化”扩展,即将一次失败等同于“一无是处”;
还是纵向的“永久性”的延伸,即将一次失败等同于“永远的失败”。
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以偏概全”。
错误认知 3 : 将失败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
陷在“至暗时光”中的人,常爱反反复复地说同一句话,那就是:
“一切都是我的错。”
或者是:“如果当初......”
然而,事实却是:
导致一个失败结局出现的原因,除了个人原因外,一般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外部原因。
对于一个事件的失败原因,或是一系列事件的失败原因,我们都应学着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去看,而不能做出“一切都是我的错”这样的简单归因。
虽然,自我反省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然而一旦将所有失败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一人,就会带来另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即非常强烈的自我不接纳,从而导致严重的自我怀疑与自信全失。
从此以后,做任何事都可能会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可是假如一直如此,事情还能做好吗?
第二步: 建立客观信念
在打破了这 3 个十分关键的错误认知后,你还需要重建客观信念。
什么样的信念是客观的呢?
客观信念 1 :
我的“失败”既不能代表我一无是处;
也不能说明我是一个失败者;
更不能说明我就是个永远的失败者。
客观信念 2 : “至暗时光”既是低谷,也是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
1.“至暗时光”能让你看到更加真实的自我
“至暗时光”会将你置于“一无所有”的地方。
那时,你就能比平时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正如JK罗琳所说:
失败意味着剥离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我因此不再伪装自己、远离自我,而重新开始把所有精力放在对我最重要的事情上。
2.“至暗时光”能让你进行更深入冷静的反思,以及更彻底的成长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潜意识。
那就是渴望在他的一生中,延续属于他们关于情绪、思维、行为和防御的特定模式。
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地创造同样特征的体验。
而他们本身对于这种不断重复的行为,却是一无所知。
所以,人的行为和思维,往往会按最初形成的那个定式进行,不断重复。
而这种不断重复的思维、行为定式,往往是与潜在挫折和失败,紧密相连的。
只是绝大多数人,在没有遇到突如其来的挫折和失败前,都不可能意识得到。
他们只是在一次次的无觉知地重复着,那些早已习惯的思维和行为定式。
“至暗时光”的到来,从表面上看当然是个十分巨大的打击。但实际上,却往往是那个能将一个人从定式中唤醒的东西。
一旦唤醒,既往习惯的循环,就会被打破,新的可能就会出现。
离开苹果的11年,就是乔布斯的“至暗时光”。
这段放逐生涯,给他带来了很多冷静的思考。
他开始学着去理解别人,去做一个更有大局观的CEO。
这些都为他后来回归苹果,带领苹果起死回生,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至暗时光”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假如说,就连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你都能够走过,那未来应该就再没什么能让你如此害怕,如此难以面对了的。
从挫折中获得智慧、变得坚强,意味着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生存。
只有在逆境来临之时,你才会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身边的人。
这种了解是真正的财富。
虽然是用痛苦换来的,但可能会比以前你得到的任何资格证书都更有用。
客观信念 3 : 用“成长型心智”去看人生。
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德韦克,总结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思维理论: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说的是:
相信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
采取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
从而剥夺了自己过上富于体验与学习的生活。
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信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
它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如果说之前的错误和失败,与你自身的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现在的你,依然有机会去学去做,去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既然人的一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也可以不断成长,那么你就不该用“固定思维”的方式,去看待人生中的那些阶段性失败。
更不该用自己某一阶段的过失与失败,去禁锢自己的一生。
第三步: 从愿景出发去思考
什么是从愿景出发去思考?
这是罗伯特·迪尔茨提出的逻辑层次理论。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1.愿景层位于最高层,它是超越个人身份的。是关于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或者说是关于我们的人生使命的。
2.身份层是关于“我是谁”的。涉及“我希望我是谁”“或“我希望成为谁” 。
3.价值观层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重要”的。
4.能力层是关于我的能力的。包括能力、状态、策略和处世模式。
5.行为层则是关于我要做什么,或者我已经做了什么的。涉及具体的行动步骤和行为。
6.环境层是指我所处的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
逻辑层次中的上一层对下一层都有指导作用。
高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必将向下“辐射”,从而在低层次上产生相应改变。
在低层次上发生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到高层次,但不会必然发生。
当一个人身处“至暗时光”时,假如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现有的“环境”上,就会愈发自怨自艾、难以自拔。
然而,如果他能将目光与注意力投射在“愿景”上,就会发现人生的崭新意义与机会。
前者习惯这样说:
现在已经都这样了,我又能怎么办呢?
后者喜欢这样说:
不论环境如何,不论过去如何,我都想要创造我的未来,实现我想要的人生愿景,所以我准备这样做……
正是因为二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别,所以它们的结局,自然也有天壤之别。
第四步: 坚韧地做
在明确了自己想要的愿景后,就要坚韧地做。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JK罗琳也不曾放弃过想要写作的想法。
她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书稿,正是在她住在毛坯房时完成的。
而在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后,她就开始不断投稿,同时不断遭受回绝。
幸好,她坚持住了,直到有一天遇到了那个赏识她思想的人。
因为早已根植在头脑中的人生线性发展假设,身处暗夜的人自然看不到前方的一丝光亮。
但其实,前方一直有光。
只是,要想接近并进入那光,你就得不停地往前走。
所以,当你找到了自己的愿景后,就要用坚韧的力量去一步步的实现它。
不停的走,一直到接近并进入那光。
3.
JK罗琳曾说:
“如果给我一部时间机器,我会告诉21岁的自己,人的幸福在于知道生活不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你的资历、简历,都不是你的生活。
虽然你会碰到很多与我同龄或更老一点的人,今天依然还在混淆两者。
生活是艰辛的,复杂的,超出任何人的控制能力,而谦恭地了解这一点,将使你历经沧桑后能够更好的生存。”
最后,致我们所经历的至暗时光。
因为那都是通往自我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