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庆假期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加我微信聊天,字里行间满满的焦虑。
她在一所985高校上大三,身边牛人辈出,宿舍里几位舍友更是学霸,不是早早拿到交换生的资格,就是在某国家竞赛中得了金奖。
她自知起点不高,高考时不过是赶了大小年的空子才压着线被这所高校录取,又不是那种一点就通的聪明孩子,于是加倍的努力,每天六个小时扎在书堆里,手机上没有任何追剧和游戏的app,就连吃饭的空档也在听英语。
国庆假期,她一共只在家待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书本跑去图书馆做功课。
图书馆人多,坐在她身边的小孩带着耳机在看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刚开始,她不过是出于好奇瞟了一眼,然后又一眼,又一眼。
那一整天,她面前的书连翻都没翻,跟着那个小孩追了整整八集的电视剧。
我真的想不通我怎么了,忽然就不想看书,不想听英语,不想背单词。
一点也不想努力了,只想吃吃零食玩玩手机,做个颓废的小傻瓜。
她回这句话的时候正好朋友打来电话,等我煲完几十分钟的电话粥准备回她时,才看到她又连续发了好几条信息:
我想通了,都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我应该再逼自己一把才行。
就像我舍友,她们那么优秀还那么拼,我必须要更加努力才能赶上她们,比我厉害的人都还在努力,我有什么资格停下来呢。
一个人怎么过假期,就怎么过一生。我想通了,我要继续努力!
怎么说呢,看着那些振振有词的大道理被她这样当作救命稻草似的堆砌在一起,其实蛮难过的。
她大概一点也不相信自己吧。
不相信自己对向上的渴望,不相信短暂的娱乐无法将自己麻醉,也不相信即使暂时停下步伐歇歇脚,天一亮就能满血复活再次启航。
她太怕把自己惯坏了。
所以才不敢停下,不敢懈怠,也不敢让自己享受一次真正的放松。
2
但,我也挺能理解她的,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是这样,总是觉得所有人都写的比我好,又总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写稿子写到凌晨两三点,每天都觉得百感交集。
就是那种,因为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自己更努力的惭愧,又因为力不从心,而感到无比的焦虑。
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闲时间,推掉一切聚会和邀约,逼着自己书不离手,每天必须写出2000字,每天连通勤路上都一边听着有声书一边做笔记。
后来有一次,我和一个姐姐一起被一家平台邀请去做活动。我们在酒店见面,比起她连电脑都没带的一身轻松,我简直像是一个行走的书房,书包里塞着三本书,kindle,电脑,鼠标,甚至连平时记录灵感的小本本都没落下。
你不会是这几天什么也不准备干了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不会是这几天还想干什么吧?她也同样不可置信,风景这么好行程这么松,此刻不玩更待何时。
我们在那个城市待了三天,她争分夺秒的玩,我争分夺秒的看书,说是看书,其实也不过是硬凹出看书的姿态而已,大脑早已经跑到了九霄云外,虽然眼睛死死盯着书,却需要好几分钟才能看完一行。
大概是看我太可怜了,她终于忍不住过来劝我,而我至今都记得她问我的那句话:
就算你今天不努力,又能怎么样?
你会因为躺倒太舒服就不站起来吗?会因为尝到偷懒的甜头就再也不想努力了吗?会因轻松了一天就迷失了目标,从此浑浑噩噩过日子吗?
那是我最害怕的可能,但仔细想想,我也我知道我不会。
一个人想要向上的那颗心,怎么会因为停下来歇了歇脚就坠入谷底呢?它只会因为你相信了它,而更加有力量。
3
我喜欢的作者阿春写过她跑步的经历,从一个体育废柴,到一公里五公里十公里,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其实从来都是什么励志的鸡汤,而是因为自己随时都可以放弃。
她在《一生中的某一刻》里写:
世上可能有两种人,有的人要做什么事,就有极其坚毅的意志,克服一切障碍,坚定地做下去,并且认为那是应该的,不把这种事当一回事。有的人又懒,又想更好,永远都在上进的压力和自责里挣扎,被失败感深深笼罩。
我就是后种人。一生都在痛斥自己: 这点事情都做不到,做不到这件事,你必然一事无成! 斥责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安慰自己:好,我就是个废物。但这能叫安慰吗?想到任何想要的,都觉得没有资格得到。觉得人生太痛苦太艰难了,一点意思都没有。
但是发现“明天就放弃”这个法宝后,事情真的就变得不一样了。跑步这件事最难的并不是当时,而是“要坚持下去”的压力。去掉这个压力,节省了自我羞辱和反自我羞辱的精力,总之只做一次,随时随地原谅自己,这事就不难了。
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可以随时躺倒装死,向前奔跑的时候才敢拼尽全力。
毕竟那些真正颓废的人,
才不会问出“忽然不想努力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