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日出与莎士比亚》读后感精选

发布者:小桥流水 2022-4-20 05:24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是一本由[美]戈登·H.奥利恩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读后感(一):是一场毫无实证检验的关于进化论的有罪推论

人类自身充满着太多谜题,为了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动机,研究学者会借助不同领域的理论进行说明。我个人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持较为积极的态度,毕竟经过越来越多化石的发掘和生物学的研究,进化论可以说是对于人类如何成为如今面貌的最优解,因此看到本书(貌似)是用演化理论来对现代文明进行解释和说明,不由得就生出了兴趣。

初读此书,开头篇章也的确如我猜想,作者戈登·H·奥利恩斯是一名鸟类生物学家,并且从她对于《物种起源》的反复援引也可以看出,她对于人类诸多行为的理解,都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起点出发的。如作者在第一章中开宗明义:“我们的祖先在应对环境挑战,如无法预知的食物来源、无处不在的掠夺者、极端的天气状况时做出的反应,塑造了现代人的情感生活”,即我们现在对于周边环境或刺激物的反应,极有可能是由于祖先在进化中习得的、有利于生存及繁衍的行为,因而得以沿着我们被选择后的基因遗留至今,因为“针对刺激能否做出恰当的反应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生存,是否能够繁衍后代“。

然而,也许正因为戈登·H·奥利恩斯在研究人类行为之前,由于多年对鸟类行为的生物学研究,以及对进化论先入为主的笃信,因而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时,往往基于第一章中所言的中心主题做出预判之后进行倒推,更是缺乏实证检验的有利论证,仅凭相关性较低、且适用性范围不明确的先行研究进行文本的充实,恐怕不足作为令人信服的根本。

例如,作者在进行部落中男性和女性的分工不同对现代人的情感反应产生先天性的影响时,引用的研究中有如下观点:女性由于身形娇小行动敏捷,更易借助攀爬作为栖居及逃生的方式,因而对来自树下的攻击更为惊醒;男性则由于栖居于地面而对从旁的攻击更为惊醒。而这一区别表现在现代人身上的情感反应是:孩童约三四岁时,男孩们对于怪兽的恐惧与女孩有所不同,男孩惧怕壁橱的怪兽,女孩子害怕床底的怪兽。

I was like:...Really?

不得不说,作者从上文所说的中心思想作为出发点解释了人类现代文明中许许多多的情感反应,题目中提及的蛇、日出及莎士比亚只是其中较为吸引人眼球的三个小点。作者还为此填充了不一而足的其他研究作为论证。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现代人某些先天性的自然反应或多或少会带有自然选择的痕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势必为人类行为解读带来更加复杂的作用机制,如果不考虑诸如孩童的家庭及社会性因素等等控制变量而仅以进化论为唯一变量进行论证,恐怕难以使人信服。

不过即便如此,作者对于人类某些行为及情感反应的观察还是相当有趣味的,不以严肃的态度的追究其研究结果,仅仅抱着对看惯了鸟类的生物学家会对人类有如何解读的好奇心来翻阅的话,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选择。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读后感(二):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小品

人类对自身的探索从未停止,无论是向前展望或是向后追溯。向后追溯的过程中,演化自然成为了关键词。祖先的经历并未消失,祖先的记忆也未曾磨灭,所有的这些共同塑造了今天人类的普遍行为。本书正是以上述思路为线索,从直立人的非洲稀树草原之旅开始,描绘了演化中看不见的痕迹。

这类对人类演化的讨论、科普并不鲜见,一旦将这个为你集结成书,就免不了涉及如何串联的问题。究竟是从细微处着手曲径通幽,还是由表及里探索最熟悉的陌生?本书遵循的是后一种思路,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人类情感的诸多方面入手,将看不到摸不着的人类情感如喜悦、欣赏、偏好、恐惧具体化,随后再从生物演化的角度为这些情感寻找来自祖先的痕迹。为什么没有将这样的写作归纳为第一种思路呢?通读全书就能发现,本书中所描述的情感以及情感在最初直立人身上的萌发乃至演化的痕迹都太过虚无,无法实现曲径通幽中的路径。本书所讨论的内容,如涉及情感方面的往往无法提供证据,如非情感方面的作者却也另辟蹊径没有提供化石证据或者分子层面证据。因此与其他追寻客观证据和科学理论支持的科普相比,本书的内容更为分散同时也更接近科学小品文。

本书第七章“辣椒作为奖励”中,以对食物的选择为例,在情感和营养适应的角度聚焦了人类赖以维生的吃喝问题。这一章节的讨论可以看作是本书写作的一种特征范式。首先,虽然吃什么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生物学需要,即食物提供能量。但是作者并没有从人类生理构造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而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例如对香料的作用,作者提供的也是长久以来一直被认可的香料掩盖腐烂之说。如果从生理学角度,或许我们更多关心嗅觉的被蒙骗、嗅觉与味觉间关系等问题。其次,这部分写作中关注了食物的多样性,但是更多是从人类自身认识世界、选育物种角度讨论的。对于食物为什么能吃的生理基础并无过多涉猎。最后,本章写作也不可避免的回到了本书主旨即情感部分。人为什么会偏好某一类型的食物?这种偏好以及由此引发的强烈情感是否存在演化意义是本书所关心的。实际上正如作者所写,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实际证据的。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哲学,那么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什么呢?当讨论到偏好、喜好这类情感时,我们如何准确的定义情感,量化情感呢?如果我们无法从大脑电信号的角度给出客观定义和标准,对情感的讨论想必都只能是空泛的。

本书以多线条小品的形式讨论了演化特别是一些人类情感的演化基础与路线。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曲折探索一条可能的路径。或许,这就是题目中莎士比亚的意义?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读后感(三):我们的情绪能毁灭地球吗?

提到莎士比亚,都会以为这本书一定谈论文学。

不过,戈登•H.奥利恩斯(Gordon H. Orians)的《蛇、日出与莎士比亚:演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爱与恐惧》(Snakes, Sunrises, and Shakespeare: How Evolution Shapes Our Loves and Fears)不讲文学,不讲莎士比亚,讲的是,我们的感情从哪里来。

先把问题抛出来:在今天,能引起我们恐惧或憎恶的典型对象——毒蛇、猛兽——几乎构不成任何威胁,但我们对这些对象持有的恐惧心理和规避倾向,依然持续存在,原因为何?

如果要为我们这些一时之间无法解释的反应探寻出个所以然来,戈登认为,这些反应来自于我们人类祖先,都是他们适应与战胜自然环境积累下来的经验。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有它的进化过程,而不是我们以为的,经过我们个人,后天有意识地,日常训练习得。

这大概要从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开始说起。我们对我们所处的环境产生特有反应,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固定特征的记忆储存。戈登更愿意认为储存方式是人类基因。换句话说,原始社会的人类面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各种情况时,受其刺激而作出不同的反应,当环境给予他们的刺激是长时间固定的——比如群体击打野兽,能增加自身生存概率且容易杀死野兽、生食比熟食致命等等——这些固定的刺激与反应,会形成我们认知中的“规律”或“常识”,然后作为无意识储存于我们大脑中,而这些记忆化作人类基因,然后随着时间,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直至今天,我们在没有得知野兽攻击我们,我们容易受伤的情况下,我们潜意识里仍会感到恐惧。

大脑储存信息,也会过滤信息。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特别注意突如其来的外界刺激。比如我们身边的猫猫狗狗,对突然发出的声音或动影特别敏感,或者我们如果进入某个空间,对新出现的气味特别敏感,但是,同样地,如果我们习惯了这些信息(声音、气味),它们就会不再被我们“察觉”,这其实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感官疲劳无异。尽管如此,人类长期进化以后,已具备某种独有的侦测系统——对外界的关注、特定图案的记忆等等,而且这种能力一直在不断提高。

那么,在戈登看来,蛇、日出与莎士比亚有什么关系?首先,他认为人类对蛇有种特别的关注,而且爬行动物的鳞片会激发人类积极的情感反应和共鸣。大自然中的蛇于人类而言,是危险且致命的存在,人类在幼儿期甚至已能意识到蛇的存在。即使如此,人类仍然被蛇吸引。戈登对此的理解是,蛇被人类美化,成为权力和性的象征、图腾、神话和诸神的主人公。

阳光,在这本书里,其实代表着生态环境带给人积极的一面,也包含了热带环境。戈登试图用有着阳光的户外大自然,热带形成的丰富的生态,来强调人的积极情绪与对愉快的感知能力的趋向。

哦,莎士比亚,意味着人类情感吧。

关于《蛇、日出与莎士比亚》这本书,其实副标题已经说明了全书的内容,即戈登试图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我们人类情感的发展进程,在这其中,他融入了环境史、生物社会学(其实这也称为社会生物学,主要来自爱德华·O.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的《社会生物学》理论)、进化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去理解与探索他在这方面——人类对环境产生情绪反应的根源——的研究。环境美学,也是这本书中他所提出的视角。这些颇西方的理论与视角,确实能带来新的思考,但并不是谁都能适应,但是,人类如何被环境影响情绪,通过行为表达情绪进而影响环境,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或许这本书进入中国,是个小小的新尝试,也是抛砖引玉。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读后感(四):结合来自远古的传承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好书

这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思维和行为如何受祖先影响的趣味科普书。单看书名的时候,根据“演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爱与恐惧”可以猜测是和进化、遗传等相关的主题,翻开之后,才觉得作者对这进化与继承的论述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即便是对于我这样几乎没有基础的读者也是十分友好,颇有收获的。

书分十一章,前三章作为引子统领全书。首先通过北非向蜜鸟与人类的合作分享蜂蜜的实例引出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持续探索,充满挑战的,而对作者来说,研究这一切是乐在其中的。其次,作者用“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的魂灵”指代我们遗传物质中承载的潜意识,作者将其称作“先天固有知识”,虽说对于现代人是潜意识,但在上万年前,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血的教训积攒为经验,并一次次通过遗传和基因突变等传递至此的。最后则提到并非先祖遗传下的,刻入我们灵魂的经验教训都是适用于现在的,经历过之前的“高成本学习”传承下来的“魂灵”是用于帮助我们过滤环境中影响较小的信息,进行快速决策的。

中间的四到十章的论述,我没有完全看明白,但是就我看明白的地方,我认为是逻辑正常、依据充分、思维发散的,因此也是剖有收获的。这几章主要围绕视觉(主要是地形景观、危险、安顿定居)、味觉、听觉、嗅觉和稀缺性对人类的进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含很多实验过程和结果、丰富的远古人类的壁画等材料实证、基于古代人类的基本信息的模拟论述等,读来有系统和丰富的感觉。古人类偏好有充足水源、避险的树等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而这些就如同现代人对园林、房屋依山傍水的偏好等类似。而在这个简单的逻辑之上,古人类又基于“栖息地选择三逻辑”即“遇见、探索及退出或建立”去对某块区域是否适合作为自己的栖息地,基于多方面考虑来进行初步确定、探索未知、决策退出或建立这三部分的来回选择。说个题外话,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类似现在的自由恋爱,从初步确定情侣关系,到不断了解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再到最后决定分手或者建立婚姻关系。而这三步如何执行则依赖于古人类“四觉三性”的判断,“四觉”即通过视味听嗅四种手段,“三性”是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稀缺性,综合来说,我理解是借助各种手段,去排除危险,收获基本的食物和水,进而拥有一个相对安全隐私的环境,对应“安全性”;在这基础上,基于生存之外就是繁衍的逻辑,需要判断此地是否有适合后代生存的资源,对应“可持续性”;而想拥有更优质的后代,需要自己有较为稀缺的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异性竞争力,以收获更优质异性的青睐,借此更高概率拥有包含更优质基因的后代,借此繁衍,对应“稀缺性”。

最后第十一章则是对前文论述的总结。给我一种像极了大篇幅的论述文的感觉,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举例丰富,堪称典范。

最后,诚如作者在最后一章所言,虽然整体来看,我们比起过去的人类,现在处在脱离自然的过程中,后续是否能够保持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需要打问号,但是“我们喜欢做的大多数事情,只要参与其中,对人类就大有裨益”。人与自然的交互是永久的事情,继承了先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不需过多能量即可使用的“无意识”的我们,即便不是从宇宙的角度,便是从四十亿年地球进化的角度来说,也只是这浩瀚地球历史的一部分罢了,抱着这样谦虚的态度,认真的过好当下,并且结合过去经验去筹划未来,才是最深刻诚挚的生活态度啊!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读后感(五):结合来自远古的传承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好书

这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思维和行为如何受祖先影响的趣味科普书。单看书名的时候,根据“演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爱与恐惧”可以猜测是和进化、遗传等相关的主题,翻开之后,才觉得作者对这进化与继承的论述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即便是对于我这样几乎没有基础的读者也是十分友好,颇有收获的。

书分十一章,前三章作为引子统领全书。首先通过北非向蜜鸟与人类的合作分享蜂蜜的实例引出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持续探索,充满挑战的,而对作者来说,研究这一切是乐在其中的。其次,作者用“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的魂灵”指代我们遗传物质中承载的潜意识,作者将其称作“先天固有知识”,虽说对于现代人是潜意识,但在上万年前,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血的教训积攒为经验,并一次次通过遗传和基因突变等传递至此的。最后则提到并非先祖遗传下的,刻入我们灵魂的经验教训都是适用于现在的,经历过之前的“高成本学习”传承下来的“魂灵”是用于帮助我们过滤环境中影响较小的信息,进行快速决策的。

中间的四到十章的论述,我没有完全看明白,但是就我看明白的地方,我认为是逻辑正常、依据充分、思维发散的,因此也是剖有收获的。这几章主要围绕视觉(主要是地形景观、危险、安顿定居)、味觉、听觉、嗅觉和稀缺性对人类的进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含很多实验过程和结果、丰富的远古人类的壁画等材料实证、基于古代人类的基本信息的模拟论述等,读来有系统和丰富的感觉。古人类偏好有充足水源、避险的树等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而这些就如同现代人对园林、房屋依山傍水的偏好等类似。而在这个简单的逻辑之上,古人类又基于“栖息地选择三逻辑”即“遇见、探索及退出或建立”去对某块区域是否适合作为自己的栖息地,基于多方面考虑来进行初步确定、探索未知、决策退出或建立这三部分的来回选择。说个题外话,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类似现在的自由恋爱,从初步确定情侣关系,到不断了解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再到最后决定分手或者建立婚姻关系。而这三步如何执行则依赖于古人类“四觉三性”的判断,“四觉”即通过视味听嗅四种手段,“三性”是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稀缺性,综合来说,我理解是借助各种手段,去排除危险,收获基本的食物和水,进而拥有一个相对安全隐私的环境,对应“安全性”;在这基础上,基于生存之外就是繁衍的逻辑,需要判断此地是否有适合后代生存的资源,对应“可持续性”;而想拥有更优质的后代,需要自己有较为稀缺的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异性竞争力,以收获更优质异性的青睐,借此更高概率拥有包含更优质基因的后代,借此繁衍,对应“稀缺性”。

最后第十一章则是对前文论述的总结。给我一种像极了大篇幅的论述文的感觉,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举例丰富,堪称典范。

最后,诚如作者在最后一章所言,虽然整体来看,我们比起过去的人类,现在处在脱离自然的过程中,后续是否能够保持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需要打问号,但是“我们喜欢做的大多数事情,只要参与其中,对人类就大有裨益”。人与自然的交互是永久的事情,继承了先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不需过多能量即可使用的“无意识”的我们,即便不是从宇宙的角度,便是从四十亿年地球进化的角度来说,也只是这浩瀚地球历史的一部分罢了,抱着这样谦虚的态度,认真的过好当下,并且结合过去经验去筹划未来,才是最深刻诚挚的生活态度啊!

推荐阅读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幸福,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清欢。 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绵延不断,奔波不停,都是为了美好生活,为了得到幸福。 幸福是人们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一

    05-01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