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鲍什》读后感锦集

发布者:朋小友 2022-4-9 05:10

《皮娜·鲍什》是一本由(英)罗伊德· 克莱门卡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 | 我思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娜·鲍什》读后感(一):创作的轻盈与沉重

因为之前Echo放了《皮娜》的纪录片,一个对身体几乎没有感知的人,在那个纪录片里居然也同样感受到了情绪的共振,即便不会像Echo一样有更多具象的想象。所以在Echo看完后,也赶紧来看这本书。

最开始的时候,关于身体的思考会被启发,或许我肢体的僵硬及对互动的拒绝,本身也是一种通过身体的表达。也会被皮娜的提问方式吸引,她会问“你是怎么哭的?”,而不会问“你为什么哭?”,在前者的提问中包含了我们与周围关系的外化表现。

接着会看到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创作中的感受:比如让作品成为「能量互享」而不是「符号传递」;比如每一次创作都是重新的开始,之前的一切经验都会失效;比如陷入恶性的循环中时,所能够抓住的那些基础的东西都会成为唯一可能的创作出口……

但比起这些小点,皮娜的舞蹈剧场让我做创作本身产生了更大的触动。

前段时间和朋友在聊,想要一种创作上的「轻盈」,类似于希望自己创作的方式、手段可以更简单,把自己作为一个插件,可以更快速、万能地插入更多的场景中。但皮娜让我看到了一种「沉重」的创作,她和她的剧团,每一次都是以极大的时间与心力,近乎每次都是重新开始般,创作一个作品,但正因为这个创作过程的「沉重」,也让作品得以获得了真正的力量感。

《皮娜·鲍什》读后感(二):舞者鲍什

作为一个不合格的话剧爱好者,看戏时更加偏好的是演员在表演中的真实感受与情感,我感受演员的感受,从而对戏剧和演出进行评判,而对于表演体系中的布莱希特则有些不明所以。我非常喜欢身为诗人的布莱希特,却一直无法认同他的戏剧理念,角色在舞台演出中不断跳转的身份时常让我这个反应迟缓的观众摸不着头脑。当布莱希特的理念应用到舞蹈中时,对我来说就更加困难。

罗伊德·克莱门卡为舞者皮娜·鲍什所作的传记《舞蹈剧场的创作者》,对我这类布莱希特体系的对立面十分友好,她对皮娜·鲍什的作品进行了细致详尽的讲解,从鲍什的创作过程,到对于演员的挑选和调整,从舞蹈的设计到表演中与观众的互动,甚至在作品尾章一步一步教观众作为舞者来体验完成皮娜·鲍什风格的舞蹈作品。得益于克莱门卡不厌其烦的悉心教导,除了对于皮娜·鲍什的舞蹈生涯有了一定得了解,也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布莱希特体系的戏剧。

这一体系的戏剧表演由戏剧演员(本书中则具体为舞蹈演员)、舞台布景和观众共同完成。相较于美国舞蹈中形体和纯动作的绝对重要,鲍什在挑选演员时更加注重的却是舞蹈演员的情感表现力,与此同时,对于观众的要求也更高,表演中需要观众投入其中,在舞台表演外还要领会到表演的隐喻和动作的潜在表现力。

鲍什本人对于她的作品讳莫如深,如她所坚持的,一场舞剧中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那么舞蹈所传达给观众的感受就应当是每个人在现场的真实感受,它没有正确答案,甚至也不需要一个方向性的答案,鲍什给予舞蹈剧场和观众以最大的理解空间。当然关于她的作品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皮娜·鲍什在很多采访场合都因采访者的提问而谈到过相关问题。

在我有限的戏剧认知中,排练的过程也许有头脑风暴和灵感迸发的时刻,但大多数时候的排练还是围绕特定核心的演绎,话剧基于剧本,舞蹈则基于音乐和主题。不同版本的话剧或许会因演员、导演和舞美等各方面而略有不同,但其内核是不变的。舞蹈则更加明显,最广为人知的《天鹅湖》已经有了规定的范式,标准优雅则是完成度高的表演。鲍什却在采访中说道,她和演员们在表演的最初往往没有对要完成的作品的完整构想,由一个个问题来将演员们置于舞蹈世界当中。

在阅读本书之前,除了有限的视频式舞剧观赏经验,对于这一戏剧类别并不十分了解,但印象中舞剧女演员的身体都柔韧而饱满,有力量也够柔软。可是她们都不像本书中的鲍什,她舞蹈时的姿态同样是柔韧而有力量的,可她如此消瘦,让人感到她的单薄,可是在这单薄的身体内部却蕴藏着无穷的能量。那是她对于舞蹈的热爱,和她对于属于自己的舞蹈形式的坚持。

《皮娜·鲍什》读后感(三):她是谁

昔日,战后德国曾经历了一场现代舞的洗礼,从鲁道夫·拉班和玛丽·魏格曼为代表的现代舞或表现主义舞蹈中衍生出一个新流派:舞蹈剧场——诗意的运动与文本、戏剧和场景混合在一起,形成高度戏剧化的作品。其中以皮娜·鲍什和她的乌帕塔尔舞蹈剧场最为著名且影响最为深远。

皮娜·鲍什于1940年出生于德国索林根,1955年她进入位于埃森的富克旺艺术学校,师从欧洲现代舞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尤斯,毕业后赴纽约茱莉亚学院继续学习,在那熟悉了美国两位现代舞奠基者的技术——玛莎·格雷厄姆和何塞·利蒙,在工作和学习中也深受过保罗·萨纳萨尔多和学院导师安东尼·图德的影响。再往后1962年,她带着她的舞蹈技术和实验性表现手法方面的经验回国,在库尔特·尤斯的指导下跳舞和编舞,最后带着重新命名的乌帕塔尔舞蹈剧场一次次走向舞台,直至倒下。自始至终,她都秉承着自己的意愿,始终坚持,“我在乎的不是他们如何动,而是他们为何而动”的原则,毕生追寻着。

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样一位舞者,一位艺术家,直到看到她的一张照片,才引起了好奇之心,凝视她的眼睛片刻,即使只是在照片中,也会有一种莫名的震撼。无论是带领彩排还是登上舞台中央,她的穿着也都散发着简约的气息,与她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的照片都显示她在运动或舞蹈中,穿着她标志性的单色套装:透明奶油色吊带裙、优雅的黑色紧身连衣裤,或者穿着超大号风衣。她通常把头发梳成整齐的马尾辫,在不教学或表演时,她的手指间经常会燃烧着一根香烟,是多么的平静,温和……

也一如她的创作,皮娜·鲍什从不试图打扰她的观众,也不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最重要的是,她试图展示她周围的世界,如她所说,“我们所做的依然是抽象的。这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有些感情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假如你说心里话,这真不是私人的情感,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情感。我们都有相同的欲望,我们都会害怕。会有区别——味道、滋味会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是在一起的,我在作品里所赞美的就是这种丰富多彩——我们所有人的各种可能性。”舞蹈对于她们来说早已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或技巧的展示,而是关于生活的,寻找发现生活的一种语言。

当读罢本书,单从那些文字描述中,亦能感受到皮娜·鲍什独特的美学——表现主义、戏剧性和高度身体化的结合——我想这启发了几代编舞家,也一定会继续一直启发着未来的舞者。我相信已故的皮娜·鲍什的光芒会永不熄灭:即使是现在,即便在未来。

《皮娜·鲍什》读后感(四):不必去尝试理解

“我无法解释我的所见所闻,要是我能够解释的话,你所理解的也是我,而不是作品”

——皮娜·鲍什

与其说是一本皮娜·鲍什传记,不如说是对皮娜·鲍什作品的理论分析和解构。罗伊德·克莱门卡的《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创造者》一书,对皮娜·鲍什的人生几乎是轻描淡写,我们甚至无法从中了解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成长历程、生活状况和感情故事。作者把更多的笔触用来研究鲍什的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是对鲍什的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专业的分析、评论。作为英国艺术史学者、舞蹈评论家,克莱门卡的语言是学术性的,是理论性的概括与归纳,这或许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专业人士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参考,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不具现代舞、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等相关的知识储备,恐怕读此书会有一定的难度。

既然涉及到舞蹈,必然会导致读到此书的人会去搜寻皮娜·鲍什的相关视频。毕竟,舞蹈是视觉艺术,是表演艺术,是一种对人形体动作美的欣赏。我在读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去看视频,但结果适得其反。不但对皮娜·鲍什的舞蹈艺术产生抵触,而且对书中的分析、解构也更加茫然。我不具备现代舞的鉴赏能力,也不能进入作者的话语平台。舞蹈虽然具象,但皮娜·鲍什的表达太具个人色彩,太过自我化;而作者的文字解读绝大部分是抽象的理论评述,这些不能不造成我阅读上的排斥心理。但越到最后,越开始醒悟。克莱门卡反反复复地重申“隐喻”、“动机冲动”、“内心的感受”、“个人情感体验”等等,以及其专业角度的解构,似乎并不是在束缚、绑架读者的思考,作者时不时把你的思考拽回自己的思路中,因为,在这里作者只想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允许你过度分心。因此,我们不要再尝试去寻找影像来加深理解。克莱门卡就是要找读者倾诉自己的感受、交流自己的见解、分析自己的经验。克莱门卡不需要让你去理解皮娜·鲍什及其创造、作品,而是要让你理解作者本人的所思、所想;你也不需要透过皮娜·鲍什的影像来求证、分辨作者的理论,其只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罢了。于是,你的质疑,你的考证、你的强制理解,可能都会违背作者的初衷。

好了,那我们就看看书中的论述吧。基于皮娜·鲍什的名言“我在乎的不是他们如何动,而是他们为何而动”,克莱门卡指出,鲍什的创作不再建立在技巧之上,而是基于演员的情感基础,基于他们最具人性化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觉得受到各种规范体系的制约,实验艺术在试图突破这些制约的同时,揭示了表演纯本能的意图:在观众面前公开展示自己。这些实验坦诚直白。而且往往带有公开的挑衅性。她(鲍什)不是采取比较传统的线性手法进行叙事,而是采用拼贴手法,以理念为中心,形成利用原故事情节的多层面视角,重塑每个故事的意境和氛围。借鉴自己和其他演员的个人经历,鲍什创作出由感情手势构成的表演动作形式,这个形式源自对故事形式结构的回应,而不是服务于故事的形式结构。动作被去中心化,不再是具有表现潜力的主要手段。形体在作品中被运用到极致,但是形体动作现在服务于揭露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关系。聚焦演员的主观存在感;体现在作品中发挥作用的隐喻——“我想传递我的感受”,“我寻找的是人……是个性”!我们普通观众能否在一场演出中观察到“来自内心的感觉”吗?

读此书最大的收益,是对皮娜·鲍什艺术欣赏的渴望。在DVD时代就接触过鲍什的艺术,但那时被影像中那些丑陋的体型、污浊的面孔、呆板的表情和粗糙的动作所吓倒。读罢此书,很想重新见识这些独特的舞蹈艺术探索。

我给自己首选的是:《交际场》(完整老年版)。

推荐阅读
  •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11-12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