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修正》是一本由[美]本杰明·哈迪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格修正》读后感(一):翻译的很好
此书是近期看过的翻译得最好的书,立刻关注了译者。书本身的内容也算ok,提供了一些推动自己改变的方法。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书
《性格修正》读后感(二):性格不是固定的,而是养成的
提到性格,大多数人的第一个想法是性格都是天生的,很难改变。尽管人们有意做出改变,但他们却一直被引导着去相信自己无从改变。许多流行的心理学流派也都主张个性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和确定的。
性格之所以被 认为是固定的,是因为心理学家通常极其重视和强调过去。许多性格理论的核心论点是,过去是预测未来最重要的因素。它源于常见的“因果决定论”(causaldeterminism),即万事万物的发生或存在都是由先前的状况或事件导致的。按照这种看法,人是由先前的事件导致(cause)的,就像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一样。
《性格修正》这本书却是对性格是天生的、很难改变这一固有观念提出的反驳。本书的主张是“性格”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性格并不是你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方面。相反,性格是表层的、易变的,是某种深刻得多的事物的副产物。
本书提出了关于性格的五个误解:
1. 性格以“类型、区分”
2. 性格是内在和固定的
3. 性格来自过往经历
4. 性格只能被“找到”
5. 性格是“本真的”自我
人最根本的方面是要有做出选择并坚持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维克托·弗兰克尔所说的人类的终极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选择自己的道路至少有两层关键内涵:决定为你希望发生的事情做什么以及选择如何回应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之为人,就在于选择自己的道路-你越能把握自己的决策,你的人生和成就会越受你的控制。
做决定和“选择自己的道路”未必轻松。你做选择的能力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和严重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社会文化和个人情绪素养。情绪方面的修养越高,受过往经历和外在环境的限制就越少。你将不再是固定的人,而会成为灵活的人
这才是性格的真相。性格不是固有的,而是养成的。性格可以变,也确实会变。人可以,也应当选择和设计自身性格。选择自己的道路是人生的一大目标,但选择不免会让人生畏,因为它是需要人承担后果的。于是,人们回避做决定,没能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制约了自己成长、学习和改变的能力。成就大事的人必定要经历一番脱胎换骨。他们必须找到新的目标,然后让自己相信新目标是可能达成的。他们必须勇猛精进,超越当下的性格与境遇,最终成其事,立其身。
正如大家认为理所当然地认为,成功的人士都应该是活泼外向的,因为外向的人更加积极主动,善于与他人沟通,也因此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在我们看来有些内敛含蓄的人同样可以大获成功,大放异彩。因此,千万不能以一种性格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而是成功的人往往都具备很多素质与能力,才让他们脱颖而出。
在那些改变了自我和人生的人身上只有一件“奇事”,那就是他们一直注视着未来,他们拒绝被自己的过去定义。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更有意义的东西,而且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未来蓝图。他们每一天都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勇敢地向目标迈进,即使途中不免多有痛苦和失败。前进的每一步都会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的性格更加灵活、更少受到过往的约束。太把性格当回事就是在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它会使你把自己对过去和未来的责任都交给外在事物。使你不再努力去寻求改变,限制改变的潜能;使你不再专注于怎样做能让人生更美好;使你不再提升自我,一味屈从,接受所谓“真正的”自己。
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性格测试,也不是你的过去。
《性格修正》读后感(三):跳出性格局限,你可以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我测试过九型,DISC,MBTI等性格测试工具,属于内向敏感,注意细节,做事慢。曾一度认为性格很难改变,很难变外向,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很难变成王熙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性格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我为改变自己的性格,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即兴表演,演讲,参加各种活动,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外向一些。因为固有的想法,也让我错过几次登上台,展现自己的机会。
《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这本书的作者也差点因为性格测评,而错过他的妻子。作者原本是睡在别人沙发上的不良少年,而现在有了百万级别的成功事业,同时还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书里主张“性格”无关紧要。“性格并不是你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方面。相反,性格是表层的,易变的,是某种深刻得多的事物的副产物。”你可选择你成为的人。
我在书中最重要的收获是: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在书中举了《哈利波特》的例子,哈利波特向邓布利多请教,分院帽建立他加入斯莱特林学院,邓布利多告诉他,是选择而非能力显示了真正的我们是怎样的人。他的选择是加入格兰芬多学院,这个选择和之后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
看到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是她组织公司活动,做为主持人在台上侃侃而谈,自信大方。
我也希望像她一样,而过去的自己,一个内向的人,从未想过当众讲话,但是为了可以自如的当众演讲,我开始了演讲的练习,参加头马(国际演讲俱乐部),已经加入一年多了,从一开始的紧张到手抖,声音发颤,到现在,在台上稳如泰山的侃侃而谈。
在书中提到性格的误解,而研究表明,性格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和持续努力来有意识的改变。随着时间,同一份性格测试,会有不同的结果。十年前的自己和十年后的自己是不一样的。其中一个性格误解是性格即“真”我,你应该“忠于性格”。而真我是你最想为的自己。
书中的自我检测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真正想成为的是怎样的人?
而成为想成为的人,来自于行为,而一切行为由目标驱动。
目标怎么来?
目标是基于接触到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旅行,和优秀的人交流,打开眼界。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位名厨邀请贫民家庭的孩子组团来店里免费用餐,是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不同于寻常所见的世界。
我为了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即使是性格很胆小,还是选择跟着户外团徒步尼泊尔ABC。
信心是通过勇敢的行为铸就的,承担失败也是需要勇气,在练芭蕾的时候,自己没有任何舞蹈基础,身体又很硬,软度不够,上了近100次课,竖叉还没有下去,难免会有些受挫。找老师请教,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不一样,看到了我的进步,第一次课和第N次课相比,肯定是有进步的。我也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优雅的跳着芭蕾。
这本书带着治愈的功能,让我重新回顾过去的成就,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的时候,性格已经发生了改变。就如在《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中所说的,心怀目标,走出自己的路,成为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重复过去;勇敢地创造未来,而不是延续曾经的自己。
《性格修正》读后感(四):妨碍你成功的,从来不是性格
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在流行的认知中,性格由先天因素和过往经历等塑造而成,最终定型。可笑的是,大家似乎都一致同意,在极度追求自我和自由的今时今日,决定我们人生的主宰竟然是性格,而非我们的自由意志,竟有了些“万般由性格,半点不由人”的味道。于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自我,人们沉迷于九型人格、MBTI、DISC等各种性格测试,可这些对我们的生活其实毫无助益。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哈迪的《性格修正》一书为我们阐述了性格真相,以及如何有效自我提升。
本书第一部分“如何正确认识性格”中,首先驳斥了关于性格的几种错误流行观点,如性格是内在和固定的、性格来自过往经历、性格是“本真”的自我,等等,指出这些没有充分科学依据,而人终究是动态的,性格是可塑的。接着,书中指出,性格的真相在于:目标塑造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塑造行动,行动则塑造了性格。换而言之,性格并非过去的产物,而是自行构建的。反过来讲,当你把性格归结于过往、天性等等不可把握的因素时,无非是对现在状态的开脱和对未来的消极,人生也就只能走向平庸。
因此,就性格而言,非常重要的是目标。作者认为目标有三个来源。首先是接触。目标基于接触到的事物而生,因此眼界决定了你的选择和目标,这意味着要通过读书、社交、实践等来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井底之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它自然不会产生更大的目标。其次是欲望。欲望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要完善自我,就必须训练自己渴望自己想要的成果,从而产生一种使命感。再次是信心。信心意味着对实现目标的确定性,信心越强,目标就越有力。
这些如果用我们熟悉的话语来说,其实就是讲“立志”。所谓“目标”,也就是“志”。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树立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规矩,其中首推立志,并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晋代的虞溥在《厉学篇》中也说:“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意思是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回的人会成为颜回那样的人。这与本书中强调的相信才能做到,如出一辙。清末名臣曾国藩讲:“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讲的也是树立了目标,才能脱胎换骨,唤醒内心的力量,成就大事。
书中第二部分“性格塑造的四大影响因素”,以四章分别讲解了影响性格的四大因素。
创伤。创伤会让人产生消极痛苦的情绪,从而妨碍行动。近年大行其道的对原生家庭创伤的庸俗解读,就是将一切归咎于养育中的创伤,却回避了任何创伤都可以疗愈,仿佛过去才是头等大事,于是在自怨自艾中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最终丧失了未来。
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指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可以基于过往,也可以基于想要的未来。这要求我们有意识地理解自身经历,以想要的未来自己为基础构建意义。因此,一段糟糕的经历,你既可以视为自己一贯失败人生的证明,也可以视为自己未来成功必经的挫折插曲。当你以未来想要成为的形象作为自己行动的指示时,性格会根据目标调整。
潜意识。要实现目标,必须在潜意识层面转化自己,从而以行动转变身份认同。
环境。环境是客观限制,是强大的外在影响因素,但其并非不可改变。要设计自己的环境,让它反映未来的自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创造出一个挡掉大部分与实现目标无关事物的环境,亦即选择性地忽视。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社交媒体提供的都是冗余信息,不值得你整天捧着手机。
针对这四大因素,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成长。
“性格并非永恒,而是一种选择。”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被视为猛虎、蛟龙一般的危害,遭人痛恨。他后来想痛悔前非,但又担心办不到,于是向名士陆云求教。陆云的回答是:“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周处此后为人大变,竟成为一代忠臣良将。决定我们人生的终究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