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读后感1000字

发布者:艾浩喆 2022-4-7 05:25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是一本由[美]乔恩·G.艾伦(Jon G. Alle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16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20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读后感(一):这3种依恋关系影响孩子未来的个性与成长,值得重视!

不知家长们,还记不记得这些情景:

当还是小婴儿的宝宝离开母亲的怀抱,会哇哇大哭,回到怀抱时又会安然入睡;当宝宝蹒跚走路时,有着父母在前的牵引和鼓励,他们才敢小心翼翼迈出第一步;

进入陌生环境,初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宝宝哭的撕心裂肺,家长看得亦是揪心难过

相信这些情景,都历历在目,其实这些都是依恋心理的表现,这种依恋心理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而这种依恋心理也决定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在《创伤与依恋》这本书中,作为作者即美国贝勒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乔恩.G.艾伦,也告诉了我们依恋关系在性格形成和情绪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依恋关系的不同类型。

01. 依恋关系形成的安全感

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发表了一项针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研究成果。通过这项研究,可以观察到那些在12个月之后就与母亲分离的青少年们变得无情、冷漠、不会爱,这种长期的分离和依恋关系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形成缺陷,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而鲍尔比和另一社会工作者还观察到那些长期生病住院的母亲与孩子分离一段时间后,孩子对母亲的反应从最初的哭闹抗议和对母亲的依依不舍,到盼望母亲的归家落空后的绝望,最后即使母子重逢了,孩子却变得漠不关心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分离所带来的依恋关系的缺失,使得孩子出现了创伤从而影响了性格的发展,以及负面情绪的产生。而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安全的依恋是情绪调节的支柱。”因为,良好的依恋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从而各种恐惧感都会降低或消失,那么孩子会成长地更积极阳光与自信。

一位教育家曾经也说过:“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信任他人,那么他的一生都是孤独的。”

身体上的亲近并不能为孩子带来安全感,心理上的依恋才能真正地让孩子感到安全。

02. 依恋关系的3种类型

在生活中,父母们是否遇到过这类情形:周末约好了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可是出发前宝宝哭着喊妈妈、爸爸不要走,晚上回家后又不愿意理人,想上去抱抱,他却生气地说:“不要妈妈、爸爸”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而孩子出现的这种依恋就属于矛盾-对抗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的宝宝很粘人,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当与母亲分开的时候十分抗拒哭闹不止,当母亲回来时,明明渴望母亲的怀抱但却很难安抚。

在以上情形中,面对父母的回家,有的孩子则会选择忽视,自己玩自己的玩具,对于父母的回归完全无动于衷,这样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回避型依恋。这样类型的依恋一般表现为宝宝进入陌生环境后,能很快适应,与母亲分离后重聚时也是漠不关心的样子。

书中提到的第三种依恋类型则是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依恋中,宝宝对父母的依恋充满信心,在陌生环境中能很快融入环境,对于短暂的分离不会那么焦虑,与母亲分开时会伤心,与母亲重逢后会很开心。这种依恋会让宝宝更有安全感,性格也会更外向,更热情,也不易受挫。

作者在书中指出这3种依恋类型,不仅适用孩童而且也适用于成年人的依恋。既然安全依恋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发展呢?

03. 发展安全依恋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指出:母亲的反应敏感性是安全依恋的关键。

“妈妈,你看我搭的积木好不好看?”

“嗯,真棒”妈妈头也不抬地看着手机说道。如果妈妈能抬起头看一看,就能看到宝宝眼中的失落。

宝宝期望从妈妈那里得到肯定与赞赏,然而妈妈的反应过于敷衍,对于孩子情感需求的敏感度低,使得孩子对妈妈无法形成安全依恋。

而要提高对婴儿、伴侣或自己的反应敏感性就需要头脑中抱持想法,而这又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1, 专注于冥想和当下的体验。即专注某一焦点即将失去专注时,即刻拉回注意力,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意识到此刻的情绪。比如,在宝宝邀请妈妈看积木时,妈妈能意识到此刻宝宝需要积极的回应和赞美,这是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时刻,那就积极回应宝宝。

2, 对所有的体验抱持好奇和不加评判的接纳态度。接纳自己一切不良的情绪,转化为良好情绪,可以理解为自己依恋自己,从而能很快接受这些情绪,而不会焦躁等,从而积极应对当下的情况。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自信,乐观,积极,阳光,不惧当下,这大抵是每位家长都期盼的孩子。良好的依恋关系帮助成就更棒的孩子,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崭新而美好的未来。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不容小觑。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依恋关系的信息,不妨打开《创伤与依恋》这本书仔细阅读一番吧。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读后感(二):童年期的创伤?对于成年后人际关系的一点探讨

我们判断一个成年人,人际交往水平如何?常常讲“灵光”、“通透”。

而一些在童年时期,受过依恋关系方面的创伤的人群而言,其心智能力就差了许多了,“恍惚”、“迷离”。

美国的贝勒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乔恩.G.艾伦经多年的研究,指出心智化是理解依恋关系发展的支点。近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了这本心理学的扛鼎之作,《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

教你如何识别自己童年是否存在辱骂或忽视,种种的心里创伤问题,如何学会在创伤中理解自己并创建安全的依恋关系,构成内心安全的基石。

他是一位非常出色、富有创造力的思想整合者,他的著作能让每一位临床医生都能接触到神经科学对依恋关系研究的进展。

读到这本书可以让更多人帮助自己或别人,走出社交的困境,提升自我的安全感,重建一种心理和情感联结。

当一个小婴儿,离家多日的爸爸或妈妈,一进家门,张开双臂,微笑着期待孩子,高兴地回应。而小宝贝却木讷地坐着或站着,一脸茫然的表情。

或是孩子躲在椅子后面,害怕望着父母。

或是莫名其妙地哭泣起来,或是本来心满意足地正在游戏,忽然表现出愤怒。

或是孩子也会紧贴着父母,但急剧地转开头和视线;

或是向父母靠近却背对着。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解离。也就是婴儿在陌生环境下的紊乱行为,是常见的创伤相关的表现,某种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方式。

中心词就是对父母的恐惧,描述为无解的恐惧。既有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但亲近却又升级了恐惧,这是矛盾的问题,小婴儿想从情绪上摆脱这个情境(发呆或走神),或者试图将矛盾的情绪和行为倾向隔离开来(像用力敲一个东西,当父母回来时又跑开)。

儿童在3~5岁已经发展出在与母亲互动过程中的控制策略,一种是惩罚性的,一种是照顾性的。

前者小孩看到妈妈,坐到自己的椅子上,他会命令的口气:“从椅子上起来,这是我的,你坐旁边那张。”妈妈什么也没说,起身,默默地坐到旁边的小椅子上。

后者孩子很活泼,向妈妈讲话时,声音热情且快乐。小孩拿着一件玩具试图吸引妈妈的注意力。

幼年的紊乱及其影响会持续存在,造成成年后的诸多心理障碍。

当童年遭遇分离、心理创伤、身心忽视、遭遇家庭暴力,导致成年后慢性或复发性抑郁或是心理疾病的高风险相关。

童年期,依恋关系出现紊乱的人群,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出现认知偏差,对施暴者产生更强烈的依恋感,创伤使恐惧升级,恐惧感增强依恋需求,在后面的和解中,虚幻的避风港强化了这种依恋。

胁迫是暴力关系的核心,强制是残忍的心理创伤的核心。恐吓不仅存在对伴侣的威胁中,也存在于对孩子、其他家庭成员和朋友的威胁中。创伤关系不仅包括胁迫,还包括忽视。

心理忽视对应的是对伴侣所遭受的痛苦明显缺乏情绪上的协调,除了表面的示爱时期。

童年被创伤的人在成年后不知不觉地进入创伤性的关系。择偶对于归避心智化不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念心智化,就是感受这种情绪,接受它,理解它,从中学习,并以此信号来指导未来的行为。

也就是你,可以不断地反思,过去行为中错误,内心升出一阵内疚的刺痛,并促使行为作为改变,向促使你和伴侣或家人关系向关心或和谐方向作出改变。

心智化治疗,必须经历一个心灵要被另一个心灵改变的过程。。

对于过往的创伤,需要接受并正视它,不再重视它的严重性,而需要从创伤中恢复并尽可能地重建新的依恋,比如自我疗愈。

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你内心想拯救,总能找到一条慢慢消除影响之路的。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读后感(三):成长过程里,收获哪些让我们受伤疗愈后的成长?

当我们回顾从小到大的经历,总有一些画面和记忆深刻的事件,停留在我们脑海里,让我们百般难以忘记,它们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有些让我们迟迟无法释怀,这些情结与创伤,带给我们什么呢?我们又如何在这些创伤里突破与成长,获得属于我们的疗愈呢?

在乔恩·G·艾伦所写的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和疗愈,它让我们在对自我的认知里,更多一点了解自己,感受内在安全踏实的稳定。

当我们在书籍里,理解了创伤和依恋的关系,我们就会理解很多看似让人难以理解的情境,比如说明明是如此的令人悲伤,痛苦,孩子却依旧保持着这样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改变呢?

也许深入去看,他是以一种孩童以为的方式保持着对父母的忠诚,一直让自己沉浸在痛苦悲伤中,不敢让自己幸福,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在很多的故事里看见,而只有故事里的人自己真正看见自己的行为背后是在渴求什么,又是在恪守什么,他才能真正获得心灵意义上的释然,也才可能去改变。

孩子的爱是如此的让人动容,有时它以一种我们无法认识的面貌出现时,不要气愤不要斥责,去好好用心底的爱与暖去看见这份爱。而这个时候是我们与孩子,或者我们与自己和解的契机。每个成人内心有那样一个孩子,也许曾经受过伤害,也许它渐渐被遗忘在记忆深处,但是在不自知的契机里,它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创伤背后渴求的爱。

因此去理解这份创伤,去疗愈它,让我们在依恋的关系里,能够看见并走出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内在得以获得幸福。

当我们试着透过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里发生的事情,去看自己的依恋模式,能够感受到对自己更清醒的理解,在什么是早期依恋里,从人格发展,到依恋理论依旧早期的发展和基本的概念里,我们更从了解了我们平时看不清,理还乱的那些事情背后深层的东西,它看似和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不相关,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每件事的决策。

而怎样走出那种自动化的无意识的模式的重复,只有从原理上去理解了,才能够更好地去突破与疗愈,比如,面对对抗性依恋,以及回避型依恋我们可以怎样的去处理,如何让自己成长为安全型依恋,这是在实际生活里不断探索的。在具体的方法上,通过正念与觉知,是让我们能够改变与成长的关键。

当我们在人与人互动中,去通过依恋关系中的心智化,以及整合依恋和心智化,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知晓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心境,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当知晓念头源于我们头脑中抱持的想法,当做出转念,改变了认知之后,很多情形也就发生了变化。

然而对于书籍中所提及的心智化是什么,让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

当我们在试着从依恋模式里去认识自己时,一个词跳出来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就是:“心智化”,这让我们一时不知如何去理解和感受它,正如书籍里说它不同于我们对于正念与觉知这样的概念,它的动态感知以及让人新颖的感知,不由地吸引着人们去理解它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改变呢?

在我们探索它的时候,其实是不断去让我们纷繁而模糊的自我认知,更加得清晰明了,内在对自我认知的整合与理解,形成一个更明晰的理解与感受。当我们有意识地去留意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时候,并且对这个心理状态相关的行为去进行解读和理解,这个过程就是书中所提的心智化。

如果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事情发生了,我们对它有没有什么看法和觉察,这个觉察解读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心智化。当我们试着去理解时,很多看似抽象的概念,其实可以变得更具体,更融入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更能够去深入地理解自己在想什么,以及怎么看待自己,看待他人。

这个过程自然而然会触及和面对我们的创伤,以及怎样的依恋模式形成的创伤,如此一切变得更为自然而然,也更让我们能够去更好的疗愈自己。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与其说是让我们理解创伤和依恋,不如说是告诉我们在面对自我成长时,我们怎样去看见与理解自己,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的走向温暖美好的明天,让自己的生命力变得生机盎然,喜乐自在,幸福愉悦!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读后感(四):新书荐读 | 从始至终,我们追求的的安全感和依恋“息息相关”

“依恋行为,是人性的特征,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当一个人感到焦虑和痛苦时,对爱和关怀的迫切需求完全是天生的。”

心理咨询领域的伙伴都熟悉,这是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在1988年发表的观点。随着依恋理论的演变,我们知道了,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一个人的关系,而一切关系的起点就是依恋关系。而在过去20年里,创伤一直是依恋研究者逃不开的话题。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这本书《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或许能为心理咨询从业者、心理学爱好者、甚至普通读者,解开关于依恋的谜团,看到谈话治疗的科学立足点。这本书非常实用和易读,读者完全不用担心读不下去,因为越读到后面,越有滋味,使你饶有兴趣的一页一页翻下去,这一点我和译者感受相同。

作者乔恩·G.艾伦是着名的美国贝勒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美国门宁格诊所的高级心理学家。这本书成功提炼了心理学史上声名大噪的大咖们的观点,在他笔下约翰·鲍尔比、玛丽·安斯沃思、彼得·福纳吉等,这些依恋理论研究的践行者们的观点都得以清晰解释。如果想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依恋与创伤以及正念心智化,这本书是很好的蓝本书。

目录

有人说读书的过程是和作者进行隔空对话、打开视野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完全同意。我们一起看看,作者都为我们提炼了哪些颇具价值的观点。

因为理解是创伤治疗的核心。如果创伤出现在依恋关系上,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可以帮助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经历,让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并学会在一段信任的关系中重建心理和情感联结,这可以为经受痛苦体验的来访者提供安全感和安定感,从而使其建立受益一生的安全依恋关系。

作者的观点刚好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咨询师喜欢问来访者的童年经历,甚至是更早期的被抚养照顾情况。因为每个人最重要的依恋关系就形成于生命最早期,也就是鲍尔比说的摇篮时期。

恋爱中依恋和情感的交换,好比这两颗心

在安斯沃思的婴儿依恋原型的基础上,辛迪·哈赞和菲尔·谢弗将依恋安全性的个体差异分类方法用于依恋的恋爱关系上,得出以下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 :我发现与他人保持亲密相当容易,依赖和被依赖都让我感到舒适。我不经常担心被抛弃或有人与我过分亲密。

②矛盾型 :我发现其他人不愿意靠近我,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在一起。我想和一个人亲密无间,这种渴望有时候会吓跑别人。

③回避型:和别人亲密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我发现很难完全信任他们。很难让自己依赖他们,当有人离我太近的时候,我会感到神经紧绷。伴侣常常要求我们更亲密一些,而这往往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

你是哪个类型呢

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有助于了解自己人际表现形成的原因,具有一定认识和思考后,进而帮助自身改善对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在任何人构建的自我工作模型中,一个关键的特征是他关于自己在依恋对象眼中多么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想法。”(鲍尔比,1973)我们需要对自己以往旧模式进行实时更新以适应当前的关系,这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而可能,创伤性的早期依恋关系破坏了这一能力。

书中介绍了一个矛盾型依恋的例子对我们理解概念很有帮助。女孩沙琳儿时因为母亲过多照顾自闭症的弟弟,因而感到被忽视,而她在照顾其他男孩的过程中获得了“母亲般的满足感”,以至于后期恋爱关系中不断“接管他们的生活”。当与最近最长久的一位男友关系破裂时,她的抑郁升级同时伴有物质滥用。幸运的是,她借助心理治疗看到了自己的内在模式:在她儿时受挫和被剥夺的亲密关系中,她经历了长期的孤独感和羞耻感,和内心深处的无助感。她试图通过“接管”众多无助的男友而与之抗衡,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例子也多多少少能让我们看到身边人的影子,起码增加一些理解。

安全依恋关系的益处

写在最后:

作为心理学的爱好者,我深知国内心理学的普及程度和惠及人群比例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纵然自己能力有限,也希望尽绵薄之力,将手中这本《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分享出去,也许会多一部分读者,就有机会多一个人意识到早期孤独或创伤的经历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如果你对创伤相关主题有兴趣,还建议进一步阅读《身体从未忘记》和《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相信会有所收获。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读后感(五):是什么让我们在无助时拥有安全感

精神分析疗法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曾经经历过一次令他难以忘怀的事件,也正是这个事件,对他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3岁的弗洛伊德,和家人离开故乡定居维也纳。行程中,他第一次见到火车,在这样一个大型机器的四周,燃烧着许多煤气喷火灯。

吐着白色的气体的火车头,还有四周的煤气喷火灯,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就像是一个大怪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地狱里燃烧着的幽灵”。正是因为这次的经历,佛洛依德长大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乘坐火车。

很多心理学家通过对自己成长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确认了幼儿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对成年后拥有稳定的安全感非常重要。

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幼儿期获得优质依恋。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向自身寻找安全感,而不是一味地希望别人不断承诺呢?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这本书,由高级心理学家Jon Allen教授撰写,能引领那些,期待重拾依恋和安全感的人探索内心世界。

在阅读中,这本书让我们在依恋关系中理解自己,重建情感联结,真是受益匪浅。

什么是依恋?

当我们感受到痛苦或是威胁的时候,希望我们所依恋的那个人能够出现,并在情感上对我们的需求有所回应。

对于还是婴儿的我们来说,母亲是主要照料者,也是安全依恋的产生者。

Allen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目前的科学研究,做出了一个大胆结论:“安全型的依恋对于人调节情绪困扰是最有效的方式。”

也就是说,拥有安全依恋的人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独立行事,同时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结,健康地成长,并且勇于探索世界。

我们常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见,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感满足后,对我们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原本让我们感到安全的依恋对象,往往也是给我们造成创伤的制造者。

依恋关系受创的人,很难信任别人,也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会处于孤独和痛苦的状态。

有人问,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没有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好,让他背书总是背不会。但她又很害怕,自己现在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很像当年自己的父亲。而她最不想的,就是像自己父亲那样对待孩子。

很明显,她的童年受过创伤,不仅是她的记忆留下了当时的情景,就连她的教育方式也在不知不觉间代际传递了。

对于每一名父母来说,在育儿过程中,有责任要与婴儿建立安全依恋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孩子的一生,而且会影响到家族的教育传承。

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孩子是映照父母行为的镜子。”

父母做得如何,看孩子就知道了。

Allen教授说:“不要让自己独自走进痛苦孤独的心灵(创伤)。”

在婴儿期和童年期的时候,我们最主要的依恋对象是父母,尤其是母亲。

在青春期时,我们会把依恋从父母转移到同龄人的身上,比如我们的同学、朋友。

到了成年期,我们又会把依恋转移到伴侣的身上。

所以,我们不用太过于担心,因为不完美的父母、不理想的爱人或是不听话的孩子,而陷入痛苦。

毕竟,我们自己也不是完美的父母、理想的爱人、听话的孩子。

这一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自己的依恋模式。

有些人会发现,每次恋爱中,自己都无法相信对方是真的爱自己,需要不断不断地去验证,需要对方一次又一次的表白,不然就会感到害怕与不安。渐渐地,身边的人都不愿意靠近自己,甚至被自己的猜疑吓跑了。

这与婴儿期产生的依恋创伤有关,父母也会有自己的创伤史,也会把这些创伤带来的影响,施加到孩子的身上。

我们可以寻找可信任的对象的帮助,一方面这个可信任对象需要有关怀和关爱的能力,懂得共情,并且拥有爱心;另一方面这个对象需要有胜任能力。

我们可以在新的亲密关系中治愈童年创伤,比如建立可信任的朋友关系、伴侣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寻求专业的可信任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的帮助。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一书,深入理解依恋的理论,分析养育者的照顾、孩子的气质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详细解读了恋爱关系与童年依恋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1岁时基本的安全与不安全依恋模式与成人依恋关系中的安全与不安全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爱默生曾说过:“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依恋创伤,是在难以忍受的痛苦情绪中感到孤独。缺乏与痛苦经历的心理联结是依恋创伤产生的根源。

治愈的核心,是在一段信任关系中重建一种心理和情感联结的感受,建立和维持越来越安全的依恋关系。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读后感(六):不要让自己独自走进痛苦孤独的心灵

首发于原创微信公众号Mark读书与生活

《金翅雀圣母》,1506年,意大利,拉斐尔,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藏

前段时间和我的同事,也就是《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晓阳在探讨亲密关系议题的时候,她向我推荐了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门宁格诊所高级心理学家Jon Allen教授的这本书,她说能够对于我对亲密关系的一些探索会很有益。所以我就申请了一本样书阅读学习,并且聆听了Allen教授的新书首发讲座,受益匪浅。 感谢晓阳以及感谢我们华章心理引进翻译做了这本好书,至少这本书让我在依恋关系中有了很多的觉察和反思——

人世维艰,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一段信任的关系中重建一种心理和情感联结的感受,这种信任关系能够为我们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中提供安全感。

推荐阅读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