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2022-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的教育》读后感(一):好的教育
1、写作的冲动,世界的某一件事,在我心中唤起了一种必须要表达的情感。 2、内心柔软的程度。 3、文化的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手的教育,手的教育能让你更有动手能力,而文化的教育能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温暖,慈悲。 4、做一名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 5、培养学生的正当兴趣,将来能影响他生命发展的兴趣。 6、知识和技能不是素质,但他们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7、知识储备,判断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 8、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的高度。 9、技能只是展示精神的高度的一个手段,若没有精神高度手段是没有东西可以施展的。 10、有情怀,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11、找到一个家庭读书的模式。阅读量,思考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的丰富性。 12、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孩子自然就跟上来了,整个家庭也会变得更和谐。
《好的教育》读后感(二):好像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这本书之前看介绍说是收录了作者在各个时期的一些演讲,读了几十页,确实有这种感觉:你到底想说什么?不是不想读完就评价,实在是读不下去了,一篇篇有独立主题的小短文,无非围绕着作者擅长的以《论语》为代表的经典与当下的教育做比较。一方面讲解《论语》,一方面批判现实。
既然书名是《好的教育》,我买来也是准备学习下什么是“好的教育”的,结果你只“五问”,没见到“答”!
书没有细看,上面说了,真有点看不进去了。看过的部分,我的理解就是,作者提倡古时的“素质教育”,穿插以《论语》做讲解,批判当前的“技能教育”为“功利主义”。其中,我看到对“一箪食,一瓢饮”的解释时,确实受不了了。作者讲到,人如果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空间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说实话,以我的见解人类就是因为不断追求物质生活才不断在进步的,并且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正是因为想吃好点,农业、畜牧业大大发展了;正是因为追求享受,发明了洗衣机、汽车、飞机、电话、手机,甚至方便面,这些才是为时间、空间的节约作出更大贡献的吧?都按你说的有口饭吃就行了,有空闲时间回家悟道去,你能想象国家的发展会是如何一番景象?
孔子的道理那是毋庸置疑的,但不是说你精通这一套就否定现有的教育吧?现在的制度确实问题很大,但是你得给出好的建议吧?9年义务教育,读、背四书五经?世界发展到当前阶段,节奏如此之快,咱国家好不容易和发达国家缩小了差距,你建议我们回过头背四书五经?你认为这种方式对我们发展国防、发展航空航天、发展经济更有利?教育是要全面考虑的啊,当下和长远都要考虑的啊。你作为一个学者说话当然轻松,你敢为你做的决定负责吗?
总的来说,感觉这本书表达的太空,物质是基础啊,现在有点脱离了物质谈理想。记得初中政治课有讲到: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国家并不是不重视作者所提的,只是需要分阶段去权衡。
就像我提的,书没仔细看,《论语》更不了解,希望大家提出建议纠正我的错误认识。
《好的教育》读后感(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应以成绩论成败!
今天读了《好的教育》这本关于教育话题的书,作者鲍鹏山。 这本书核心其实是讲孔子的教育。
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也就是“兴、观、群、怨”这四种精神。 卢梭在著作《爱弥儿》中说到:“什么是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确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教育”。 卢梭对教育的理解和孔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先贤们都看到了问题的底层逻辑,看清了教育的本质。 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提供给中小学老师阅读,也适合所有父母学习。 作为父母,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就是要像夫子那样“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言传身教。 家庭有学习经典的氛围,就不怕孩子不会跟着学,受熏陶。 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最终的去向都是自我教育,孔子说的很明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师和父母要明白,确定目标是为了出发,不要觉得自己都没读过《论语》,什么都不懂,不可能做到孔子说的对孩子进行主体性教育,自身的教育。 只要有这个意愿,愿力足够强,就能够慢慢去改变环境,改变家庭教育。
不要死揪着孩子,一定要100分万岁,书中写到学习的80分原理,除了学校,父母更应该明白不应该要求孩子考满分,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犯错空间。这样他们才敢于去创造去想象。 看过鲍鹏山教授写的《好的教育》的教师和家长,都说这本书说出了他们内心的感受书!
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
8.0
鲍鹏山 / 2022 / 东方出版中心
《好的教育》读后感(四):厘清“素质”,聚焦“元典”,以培养“兴、观、群、怨”和“四心”,避免在生活的具象上打滚
一、书籍基本信息
《好的教育》作者是鲍鹏山教授,鲍教授为讲《水浒传》《论语》的专家,也是蒲江学堂的创建者之一。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孔子教育方法的解读,通过对教育中的一些关键疑问进行解答,向我们传达了孔子教学方法的几个核心要素,并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些指导。
二、书籍主要内容
该书主要回答了几个问题:
(一)教育要做什么?
1.教育两大使命。一是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这是最基本的使命。二是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改善我们的生活。
2.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让更多的受教育者“被文化”。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好的教育应当使人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的更健全。
3.所谓文明,就是在人的内心保留一份敏感、敬畏。
(二)教师能做什么?
教师起到的是引领作用,既做好知识方面的引领,更做好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孔子认为具有“温故而知新”能力的人是可以成为老师,“温顾”强调有知识,“知新”强调能够对这个世界上层出不穷的新事件做出正当的判断。概括起来就是说,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称作好老师。
(三)什么是素质?
1.很多人会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知识越多越好,技能越多越好。书本认为不是这样,书本认为知识不是素质、技能不是素质,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但它本身不是素质。
2.那知识虽然不是素质本身,但是知识很重要,它是这个世界的边界,你的知识到哪里,你的世界的边界就到哪里。所以,知识多和知识少的人的世界边界是不一样的。知识影响着我们生命的宽度,但是决定不了高度,决定我们的高度的是我们的判断力和精神高度。
3.孔子讲的素质是“兴、观、群、怨”。兴:指内心充满生命力,能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观:观:就是看,要能博览群书,能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群: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怨: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用通俗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有素质的人是有情怀、有理解力、有责任感、有判断力的人,关键时刻能扛起事的人,能扛起家庭的事、单位的事甚至是国家的事。
4.孟子讲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慈悲心;“羞恶之心”就是你知不知道是非、正义、对错;“辞让之心”就是你知道不知道谦让;“是非之心”就是你能不能判断善恶。
(四)经典与元典
经典是指具有穿越性、能穿越时空,一直流传的,每人类每个时期都可能会诞生经典。
元典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出现,是源头。基本只出现在人类精神和知识出现大突破的时代,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思维、逻辑的出发点,都来源于元典。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尽量读元典,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很多经典都是对元典的解读,而且这种解读是会有角度的限制的。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和《六祖坛经》就是元典著作。
(五)什么是好的教材
理解什么是好的教材,有助于我们对阅读对象的选择。
1.好教材的三要素。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经典的语言文字;总量适中。
2.学习的80分原理。不应该要求考满分,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犯错空间。留有一定的犯错空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问孩子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们在回答过程中是在努力猜我们心中的那个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判断后给出答案。因此,我们要关注对孩子思考逻辑判断过程的重视和纠正,而不要太过于关注最终答案的正确性。
三、启发
1.以身作则,朝着做个有知识又有判断力的家长方向努力。
2.弄清知识、技能、素质的关系,并找到我们培养孩子的核心方向是素质。
3.不要太在执意于结果满分,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4.让孩子多读一点书,在家里形成一个家庭的读书的氛围。读书一定要有形式,没有形式是读不下去的。一个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一定要有一个外在的形式约束着,彼此互相促进、监督,或是无形地约束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