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家的神秘动植物图鉴》是一本由〔意〕斯特凡诺•马佐蒂著作,地震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学家的神秘动植物图鉴》读后感(一):那些绘制世界的人们
那时我们的相机和报纸都是灰白的,于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天以外的路程,目之所不及的世界,就都是灰白的。居住在罗马的人,不知道东方有绚烂开屏的孔雀,居住在蒙古的人,不知道大堡礁里闪烁的灯鱼。那些陌生的物种只是畸形马戏团里的猎奇怪物,不属于我们的世界。
好在,大航海时代来了,原住民的苦难与科技的发展,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殖民者与先驱也在历史中,变得面目模糊。不过,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像是疯子一样,带着毫无商业精神的古怪爱好,背起一件件沉重的仪器与动物的尸体,在盆满钵满的商船上,特立独行的摆弄着这些不知名的怪物。
他们用风尘仆仆的身影为梭,以世界的经纬为线,为我们编织出针脚细密的世界,那里的度量单位不是以人口、经济、军事与核弹数量,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是一个人类之外的世界,在火车与高楼的阴影里,欢快的跳跃着。
这本书就是这些人的日记一般的行程,他们大多短命,死在船上、死在深林、死于毒蛇、死于坏疽、死于疟疾,在那个不属于人类的世界里,生命的脆弱本是寻常,而作为研究生命与物种的群体来说,想必他们比谁都更清楚,但还是去了。
我顺着每一页的文字,跟着他们感叹自然的奇特,想象人类第一次看见大象,第一次看见犀牛一样的惊奇,也跟着他们在困顿的泥潭里行走,感受病痛、舟车劳顿的苦楚,所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值得付出生命的事情吗?读了这本书,我稍稍理解了“因为山就在那里”这样文艺到矫情的理由,而且从这些矫情的字句中,看出了坚持与热爱的力量。
《博物学家的神秘动植物图鉴》读后感(二):在探索中领略神秘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归途中发现了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到达了印度,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到达了美洲;1519年,麦哲伦开始了环球航行。自诞生之初,意大利就开始迫不及待的寻求认同,渴望成为西方的一股新力量,同时也在积极谋求与近东、远东这些新大陆的国家建立政治与商业关系。意大利统一后,探索未知的文明以及作为资本主义商业探知的结合,推动着这个人口不足亿的国家走上了对外的扩张道路。可以说,《博物学家神秘的动植物图鉴》只是其国家的冰山一角,通过这本书的历史上溯推演,我们不仅看到的是一个个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困阻执着的去坚持的身影,无不为之喟叹,这是其对于人类发展的“踏雪留痕、抓铁留印”的巨大贡献,当跋山涉水的个人行为集腋成裘,“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而无论政府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作为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这都极大力推动该国的博物学在19世纪前后达到发展至辉煌!在以建立外交关系和探索新资源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远洋探究,发现了有趣的事物。加以配图来描绘动植物,幻作假时真亦幻。说它真是因为每种动物的来历均有出处,钩沉史料,颇有考究;说它幻是在于想象力爆棚,还原神秘动物逼真面貌,更根据文献推理出它们如何繁殖、生长、捕食、筑巢,在哪个区域活动,有哪些品种,以及它们都会哪些技能。大幅原创手绘动物解剖图,可以看到神秘动物的骨骼、肌肉、内脏、角爪、羽毛,甚至胡须、粪便,让人的想象在真假之间游走,直至让人认为它们看似存在,甚至确实存在。这本书涵盖世界各国神话动物。40多种神秘动物,超过100个亚种,按龙与蛇、四足兽、有翼兽、海兽、半人兽、混种兽分类,北欧神话、希腊神话、非洲神话、东方神话等世界神话中的怪兽全覆盖。狮鹫、牛头人、半兽人、矮人,《魔兽世界》《指环王》等游戏、影视剧中诸多形象的原型,不单是猎奇,也是了解世界奇幻文化的窗口。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引领读者跟随19世纪的意大利探险家们去探索地球上的那些神秘的未涉足的处女地,勇敢的意大利科学家们穿越了五大洲中狂野和未开发的地区(非洲之角、婆罗洲、拉普兰、亚马孙、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致力于研究地球生物的多样性。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认识到各种各样神秘动植物,还能见识不同地区原著居民的风土人情。全书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配有精美插图,文字与插图的交织,领会动植物的神秘。
《博物学家的神秘动植物图鉴》读后感(三):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当我们剥离地域民族历史界限,不再与其对外扩张的殖民主义和个人野心等国家制度发展性质诸多过往对接,而单就其对于人类生存之环境内各个物种之发掘、存现以及保留的意义来讲,意大利确实是为世界博物学的历史上贡献了其不可抹杀浓重的一笔!
由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博物学家神秘的动植物图鉴》,作者是斯特凡诺•马佐蒂,他是意大利费拉拉市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其深研动物相关学科,还曾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实地动物学考察。而费拉拉则是座通过不停地自省、改造和建设来创建统一城镇系统的历史城市,“许多在传统经验上角色模糊的城市元素开始显示出其独特的联接价值”。所以,意大利在骨子里流淌的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好奇、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下,在这种浓厚的历史文化的惯性推动下,前仆后继,为世界博物学文化历史留下了至臻宝贵的各种神秘的物种文档资料!
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始自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中叶,将有的和无确切记载的被称之为“博物学家”一一跃然纸上。作者遴选的诸多旅行、经历、寻找、探究、整理、制作、运送回国等一系列的过程,这些具有奉献的无私的博物学们,在其经历着未知、神秘以及愚昧和及其恶劣的大自然状态下,铭记着他们在前行中愈发彰显出来的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这是人类为着自己心中执着地追求所进行的一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代表。他们在个体的精神上不是在追求享受各种荣誉,而是以一种精神之光,激励着他们,无论是专业的教授,动物学家,亦或是探险者,还是王室王子,他们基本并不是以一次作为结束,而是数次的义无反顾的与亲人挥手告别!
其中我们也看到了著名的查尔斯·达尔文在火地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身影,这里“点燃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兴趣”,正是这种科研真理追求至上的精神,也让华莱士“设定了物种分布规律的基本参数”,为“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意大利博物学的无数辉煌也得益于意大利船业技术的发展,由意大利海军派遣的皇家护卫舰开始,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1865~1868年取得极大成功,“分属2000多个物种的数千件动物标本”荣归意大利,之后再到风光无限的蒸汽护卫舰等等,为意大利的博物学的科学发展进行了有效的保驾护航!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海外探险已然具备了各种专业的人员,从动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植物学家、地质学、古生物学,同时他们的技术装备已经有了很好的改进,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照片的留存逐步取代了对于标本的猎取、制作,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缩影!
意大利统一后,探索未知的文明以及作为资本主义商业探知的结合,推动着这个人口不足亿的国家走上了对外的扩张道路。可以说,《博物学家神秘的动植物图鉴》只是其国家的冰山一角,通过这本书的历史上溯推演,我们不仅看到的是一个个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困阻执着的去坚持的身影,无不为之喟叹,这是其对于人类发展的“踏雪留痕、抓铁留印”的巨大贡献,当跋山涉水的个人行为集腋成裘,“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而无论政府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作为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这都极大力推动该国的博物学在19世纪前后达到发展至辉煌!
在《博物学家神秘的动植物图鉴》描述博物学家的亲身经历中,我们可以一窥那些未被现代文明侵袭过的自然人文世界!我们在喟叹自然原始状态的同时,难道也不应该反思人类文明在进步的同时,如何能够在对比曾经的“昙花一现”自然遗产里,人类自身该怎样更好地延续自然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
《博物学家的神秘动植物图鉴》读后感(四):光明与黑暗相生相伴
这本书的书名也太有误导性了,书中所讲述的内容与我想象的有很大不同:
我以为书中会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和植物照片,再配上一段对其的讲解文字;结果尽是讲历史与人物故事,插图很少。
我想这不是一本好啃的书,与其说这是一本“博物学家的神秘动植物图鉴”,我更愿意称它为“意大利众自然学家、昆虫学家、探险家、动物学家等人收集动植物的旅程简述”,要是以后者为名,感兴趣的人或许就会少了很多很多罢。如果有谁想研究哪一种动植物被发现的起源故事,倒是可以看看这本书。
像第一章的四篇就分别介绍了德菲利皮这个自然学家、吉廖利——自然学家,还有恩里科·阿尔贝托·德阿尔贝蒂斯——旅行家、作家、自然学家。
大部分是在介绍他们的旅程,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起,说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与什么人为伴,踏上什么样的旅途,然后发现了什么动物或植物。
其中在《首次出征》里引用了很多吉廖利的日志,用来描述美丽的动物、植物、风景等,还有点意思。
在第三章里,提到了一个探险家——博泰格,他们一行人朱巴河发生的一件事更有意思了:
当地有很多河马,博泰格一行人猎杀河马,博泰格还骑坐在可怜的河马身上拍了张照,书中给出了这张照片。随后他们吃了河马,然而这导致了他们后来严重的消化不良。哈哈哈让你们欺负河马。
尽管几乎花了一整章来讲博泰格,但他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他为科学地理的研究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其贡献之大完全可以使其名列同时代最伟大、最先进的探险家的名单之上,
但“他对原著居民士兵所布下的严格军纪、与当地居民发生的冲突,以及为提取长牙而对河马和大象所进行的残酷屠杀”,都令人对他产生质疑和谴责。
可能这就是人类前进历程里不可避免的与光明相生相伴的黑暗面吧。
一直看到第四章,我才终于慢慢的可以浸入到书中的世界了。不知道从何时起,我跟上了探险家们的脚步,一起开始了探险,
才知道在1865年,在马来群岛最大的岛屿婆罗洲上,有一个相当于意大利领土面积2/3的国家,仍“过着原始的生活,其中一部分‘至今’还捕猎同类;一些人甚至保存着熏制的人头,并将其悬挂于家中”;
才知道在原始森林中,萤火虫可以点亮每一片枯叶、每一根树枝、每一朽木;
才知道仅仅一个真菌便可以照亮整张报纸的文字;
才知道天堂鸟的美丽羽毛是当时的王公贵族和精英资产阶级尤其是贵妇小姐们梦寐以求的装饰物;
才知道佛鸠卡褐色园丁鸟的巢穴被这种小动物装点的像一个迷你的优雅的小花园:“茅屋前有一片空地,所占的面积比茅屋要大得多。这是一片柔软的苔藓草地,所有的装饰物都是鸟儿搬运来的。上面一尘不染,没有杂草、石头以及其他打破这份和谐的物件儿。在这块可爱的绿色地毯上,散落着色彩缤纷的鲜花和水果”。
……
在探险家们的旅途中,免不了对猩猩开枪、在小溪里投毒捕鱼等事情,这或许会让一部分人难以接受,也会有另一部分人认为,为了科学,为了人类更好的未来,总是要有些牺牲的。
在第五章里,动物学家埃利奥·莫迪利阿尼,鉴于他那收集动物的奇特习惯,被热带雨林的原著居民部落认定为“万兽之主”。这就像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依靠现代先进的知识成了王一样。甚是有趣!
在他1890年前往的苏门答腊的一片禁地里,当地的巴塔克人仍在食用人肉。但他们说这“既不是因为残暴也不是出于饥饿”,而是为了摧毁敌人的灵魂、抑制其的邪恶力量,“他成了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不会与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敌!”这就是他们的逻辑。
哪怕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站在不同的角度,你会得到不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