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故事》是一本由陈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4-1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京故事》精选点评:
●读的时候真的是要被罗甲成气死,小说写的很有代入感
●又是下井挖煤,感觉远没平凡的世界深刻与沧桑,略有失望
●曾经的感触。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饱满,有贾平凹的《高兴》之风。对甲成的心理描述深入,估计作者也是有进城经历,就像我当年茫然地坐在西安的宿舍里一样。但大团圆的结局实在落了俗套。
●在陈彦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我慕名读了此书。故事细节很多,符合小说的特点,流水的情节也让我一周抽空连续读完了。讲实话,读完之后略有失望。描写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市井生活,没有恢宏的历史背景,就是一出朴实的都市碎戏。一部好的小说,源于生活,让你读过之后感觉写的就是真人真事。书中描写的罗家人,让我不自觉的联想到了身边一位来自镇安的同事,虽然和他不熟悉,但是总觉得罗甲成的心理活动也许就是他的心里话,从这一点上讲,还算是作者比较成功的地方。
●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无论怎么坏的大环境下,总会有人坚守人性的光辉。
●十部一百部这样的书,也比不上一本《平凡的世界》……太落俗套了,无论是叙述方法,还是故事情节,完全是上世纪末的作风。真难相信这是13年写完的小说…
●听过。有些挣扎会有结果,但也有一些挣扎不会有。
●看出很多平凡的世界的影子,后来看到有手机知道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故事,感觉有点太老套了,书中唯一的目的是儿子这个角色的成长。但是我却觉得房东的故事有点意思。
●其实是喜欢黄土文学的,只是读完,会觉得一身黄土味,哈哈
《西京故事》读后感(一):简想
通宵看完,兴致勃勃去找了秦腔版观看,“破锣”的嗓子一出,几句词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子里,一股永不塌的腔,是老罗家祖祖辈辈的骨气。 有些理想主义,文庙村的刻画很写实,但老罗,秀儿,东方树等人的形象有些过于完美了,反而不十分真实,倒是亦正亦邪的角色很突出,尤其是西门锁,无论是心理描述还是人物形象处事态度都让我很有画面感,毕竟人总是在不完美的灰色区域吧,但我们始终怀抱人性本善,人也终将向善的夙愿。很佩服作者的故事能力,让我根本没办法停翻下一页,愣是一次性读了个完,体量还是有些大了。 是离我比较遥远的一个群体,鲜少接触,由于女性的心理,甚至带些恐惧,是时候重新认识他们了。 附:读完还找了找电视剧,大失所望,硬生生把活着拍成了爱情公寓。我想这仍该是本低饱和度的书,尽管原是剧本,舞台版也属实震撼,但还是文字更加动人。
《西京故事》读后感(二):西京故事读后感
看完西京故事,内心确实有一些感动,里面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闭上眼,里面的人物,显然就存在我们生活当中。 罗天福夫妇,为了孩子,给予了一切。 他们本身就是社会上普普通通的人,都是把最好的带给孩子。确实,某种层面上我看见了我父母自己本身的样子,他们也和罗天福夫妇二人一样,为人踏实,脚踏实地,能吃苦,耐耐劳。他们给予孩子的包容,奉献,让人不经意间眼睛一酸,为了啥?在村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到西京,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依旧坚持,打碎了咱往肚子里咽。 我记得有一次他上完夜班,给我转了生活费,打电话问我,够不?我说够了,他说不用担心,我和你妈都是为了你。 实不相瞒,对于儿子罗甲成,我是比较愤怒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也难怪,从小在万众瞩目的眼光中长大,突然来到大城市,家庭方面的影响来了个降维打击,自卑的心猛然生起,这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初上大学的人,也难怪。 回想我自己,何曾不是。初上大学,身边的朋友不是耐克就是阿迪,我呢?没钱买,于是乎买了双高仿耐克,还不是图个面子,现在回想,真是幼稚可及。罗家成和父母缺少基本的沟通,代沟无法避免,固执的想法一次次的让家人伤了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从未换位思考,只是一个愤怒的青年,“我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父母的思想无法和我们的思想产生碰撞,最好的解决办法,及时沟通。 对于姐姐甲秀,有句话这么说的“越懂事的人越不懂得疼爱自己”。每次看到半夜出去捡垃圾补贴家用,被弟弟遇见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让人心酸。她没有抱怨,没有把怨恨发泄出来,不会捏着拳头说,我这是为了谁。成绩好,人情世故处理恰当,懂事,乖巧,哪个女生不想做公主,可是,没有有公主的条件?她不会怨恨自己父母,相反,一直在体谅。其实,卖棵树就可以解决眼前的囧迫,我觉得以她来说这句话,定能说服爸爸和奶奶。她没有说,难道她的思维落后迷信至极?不可能,高材生,思维眼界定是超出常人所想。 基于房东西门锁和金阳娇,活生生的身边人。她的苛刻像及了社会中所遇到的人,我真遇到过这种房东。 从她儿子被打以及儿子开车被抓就可以看出来,这种人对待事情的方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生活中耀武扬威,一遇到事又哭又闹。丈夫更是我们这边的耙耳朵,前妻生病才恍然大悟,进行精神反抗…… 总之,西京故事讲了罗天福他们一家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那么的平凡,平凡得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西京故事》读后感(三):巴陇锋:用小说为人民群众立传
(本文首发于《西安日报》2021年7月16日) 陈彦的长篇小说《西京故事》令人感动,更使我无比欣喜。作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情怀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遵循小说典型化创作规律,向读者奉献了富有人民性的高质量作品——长篇小说《西京故事》。
小说《西京故事》的人民性集中体现为:“为普通人立传”的创作主旨、为失语状态的底层群体代言的写作姿态,“温柔敦厚+诗意栖居”的人民性审美诗学,家国情怀和普世关怀兼具的人民梦想。
首先,小说《西京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以人民性为先的创作初衷,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创作理念。由于戏剧《西京故事》创作过程中作家生活储备的丰厚和创作灵感的一发而不可收拾,陈彦进而将《西京故事》“侍弄”为长篇小说。于是,由塔云山来到文庙村的罗天福的西京故事,有了小说文本。这个文本聚焦当下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一嘟噜一嘟噜的家庭与社会难题”。尽管这些难题——贫富两极分化、城乡二元结构、现代与传统冲突、物质与精神拒斥——都外化为具有先贤思想的罗天福等不为城市接纳、“优等生”罗甲成难以适应城市及大学文化氛围以及两代人剑拔弩张的“父子战争”,但很明显,无论是小说世界还是我们的现实世界,都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人与城的双重救赎。而在解决这些难题时,作者的倾向性如此鲜明:以人民性终裁一切。
作家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这种关系不仅成就了小说《西京故事》,而且使小说成为作家人民性的最好注脚。西京故事根植于生活,在类似于塔云山、文艺路、木塔寨、文庙村等中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这些人的生活、生命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及其他艺术营养,将这些人的生存状态、思想情趣、文化心理形神兼备地写进小说,以他们创造历史的精神观照小说世界,用他们的典型——罗天福进城打饼供养两个读重点大学的孩子完成学业的感人故事,服务于当下的“个人梦、西京梦、中国梦”。罗天福、童教授、东方雨等艺术形象,也成为小说对现实发言的代表。
《西京故事》以人民性为先还表现为,寄“怜悯和同情”于底层人民,不惜为其“一掬同情之泪”。陈彦作品以人民性为第一考虑、为人民“代言”、为草根鼓与呼,毫不掩饰自己对权力寻租、社会诚信缺失的焦虑及对社会弱者如赵玉茹、“山寨虎妞”等的深切同情,这种“人民性”的“在场”实在难能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西京故事》的人民性,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实现的。故事中罗甲成是离开山村土地但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农二代”,他既继承《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冲破传统、争取翻身的改革一代农民子女的锐意进取精神,又浸染当今“农二代”的软弱、彷徨和无奈,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作家对此的刻画细致传神、入木三分。
其次,小说《西京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陈彦作品文本世界中“温柔敦厚+诗意栖居”的人民诗学理想。《西京故事》整部小说始于塔云山终于塔云山,呈回环式封闭结构。叙事上,第三人称零度叙事,不愠不火,自成一格。人物设置上,以进城打饼过活的罗家为中心,向外自然辐射到罗家房东西门锁一家及文庙村各色人等,延伸到罗家子女读书的大学。小说专注于对底层人民的精细铺陈,不但没有减弱小说的艺术力量,反而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字上,沉稳绵密的叙事语言和关中地域色彩浓郁的人物语言交相辉映,形成不显山不露水的老道文笔,但又时有胜景,堆叠成整部作品令人难以逾越和叹为观止的文本景观。表现手法上,劝百讽一,不仅“优等生”罗甲成反叛出走后获得精神重生、好女人赵玉茹让西门锁追悔莫及,而且租房婆郑阳娇、“问题少年”金锁、“富二代”“官二代”们也各个获得人们原谅;凡此,国人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处处可见。
同一切优秀的小说一样,《西京故事》带给我们的不是故事的单一,而是生活本身的丰富、鲜活和纠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