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是一本由[美]迈克尔·阿泽拉德(Michale Azerrad)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读后感(一):乐队精神
本书以1981年到1991年美国独立音乐运动为大背景,以黑旗乐队,民兵乐队等具有那个时期特色的乐队为代表,给读者讲述了一部关于音乐、抗争和信仰的编年史。用作者自己前言里指出的,这本书更关注的是乐队的故事,并非音乐。而本书名则是来民兵乐队的一首歌的歌词,“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
说起来,我对乐队及厂牌这些叫法也是这几年才明白。然后跟着懂行的人冲了一会音乐节,去了几次现场,所以多少对乐队文化有了自己的认知。因而对文中提到对很多小乐队不肯和大的唱片公司合作,表示理解。一旦进入大众视野,小众的文化就会被牺牲,这不仅是影响乐队自身的创作,对于积累的粉丝也是种伤害。想要保持原味,就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明知道前方不是什么光明大道,但乐队存在就在于知道会输,却不会认输。
未完……
《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读后感(二):《我们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这个世界太危险,只有音乐最安全
音乐、书籍和电影,是我最喜欢的三种娱乐方式。 用音乐治愈不安,用书籍塑造人格,用电影感悟人生。 正是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才让我的心灵能够拥有前所未有的平静。 而我对于因为却只是习惯了用耳朵去听,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在一本书上看见“音乐”,不是音符,而是真正的“音乐”,和它背后的故事,关于抗争,关于信仰,关于音乐人们的梦想。 它们让音乐的存在更熠熠生辉,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哪怕不是走在音乐这条道上,也能给你以面对今后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全书讲述了1981年到1991年美国独立音乐运动场景,书写了十三组乐坛“颠覆者”——有音乐无畏吃饭的“黑旗”乐队,自诩为燃烧的火焰一般的“民兵”乐队,能弹出吵闹又咄咄逼人吉他声的“缅甸使团”,想要改变普通为不凡的“未成年威胁”乐队,跨越喜剧与悲剧界限的替代品乐队,等等,总计十三支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乐队,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在作者的笔下,我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空气中仿佛都漂浮着躁动和希望的时代。 人们走在大街上,耳边响彻着狂躁的音乐,随风摇摆,纵情歌舞,为了自己所热爱时代呐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没有人觉得奇怪,好像生活本该就是如此这般,今天很美好,明天很美好,而在后天我们都将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一样。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乐队里,我最喜欢的乐队叫替代品。 这个名字就好像在说我自己,我随时能被别人替代,也在不自觉中成为别人的替代品。 我们努力活出精彩,过得标新立异,但又怕自己太过特殊,引人非议,我们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到最后发现也不过尔尔。 我们存在即矛盾,又存在即合理,一如这支乐队的诞生。他们脱胎于被人为延长的青春期,我们总说希望青春永不散场,但都知道这是奢望,那就用音乐把青春留下来,让人们听见熟悉的旋律,就能回想起青春的时光。 他们叛逆,他们愤世嫉俗,他们的音乐不谈政治,却是不愤怒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任性妄为,喝酒以后会把演出搞砸,会在舞台上互换乐器,会把乐器给观众演奏,会场俗气的翻唱,也会唱出令人一听倾心的歌词——“时代不艰难,就是挺乏味”,也会自嘲自讽自黑,把音乐当成自我救赎的工具,他们发自内心的得歌唱,唱给自己,唱给听众,唱给过去和现在,也唱给未来。 只是这支乐队的结局并不太美好,就像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甚至觉得有些人的出现就像流星的划过,被某些人看见,于是记住了一生。 而这本书就是作者把流星划过的时刻记录下来的过程,他暂停了时间,让我们看见那些过去的人事物,希望他们能在我们的记忆里重新活过来,让我们听见那些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彷徨,然后勇敢向前走去。 End。
《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读后感(三):我们始终要学会独立思考
本书中讲述的乐队故事,都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独立音乐场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从开始的激进先锋,到后面的场景多样化,每个乐队都付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努力。而后九十年代另类摇滚的繁荣,也脱离不开这些乐队的影响。
一开始,美国的独立摇滚的原则是——DIY,“它是建一个厂牌、是巡演、是控制一切。就像写歌一样,你只管去做。”乐队认真做音乐的态度,要优于做任何的宣传,重要的永远是你音乐的品质。在美国,独立音乐厂牌几乎随处可见,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多数的重要厂牌还是被大公司吞并,很多独立唱片都是昙花一现,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从1991年,涅槃乐队的《别在意》专辑,将迈克尔·杰克逊从专辑排行榜冠军上挤下来,独立乐队开始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这张唱片改变了一切,这张唱片引发了美国主流音乐的雪崩,至少在表面上让他们对独立音乐产生了兴趣”。而后地下音乐逐渐转向多样性,购买唱片的群众需要自行寻找喜欢的风格潮流。
听众会在电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活着在某些小店里寻找喜爱的唱片。摇滚乐也同独立音乐一般,需要依靠人们对于其的喜爱,并与之产生强烈的个人联系,人们在小众的独立音乐里找到了属于自我的归属感。这一切都注定要发生,虽然这个过程花费了很长时间。
地下社群建设了十年的基础终于让独立音乐就位,就连《滚石》杂志都开始关注独立音乐,曾经打下的坚牢基础,让如今每一个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乐队开始讨厌他们的乐队,因为原本热爱的东西,如今变成了工作一般的存在。当喜爱做的事情变成不得不做时,倦怠和厌恶开始出现,这致使一段时间内,地下音乐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对于诚信以及品味都有这强烈追求的厂牌在《别在意》之后依旧蓬勃发展,他们通过良好的社群运营,和粉丝之间紧密相连,虽然他们依旧没有办法应对大量涌入的唱片公司。不过由于独立音乐的过于个人化,它们始终无法成为潮流的趋势,即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们被广为流传。到九十年代末,数字化音乐发行成为了未来的趋势,网络的时代性开始逐渐展现,互联网的DIY能力超出每一个人的想象。
独立摇滚始终过着现实的生活,它们并不需要很高预算的宣传资金,每个乐队只需要相信自我,以及让听众相信他们。我们对于独立摇滚的这种热爱,可以应用到任何我们希望的事物上去,让我们像乐队主宰自己的歌曲一般,主宰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需向世界证明我们自己,优秀的人就像独立音乐,永远都是小众的。
《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读后感(四):扎根于地下的时代之音
摇滚乐,在国内一直是非常小众的音乐类别。数不清的乐队在温饱线上挣扎,很多乐手只能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虽然在前两年,借着一些综艺节目,让一些乐队走到了大众的眼前,但并没有彻底改变当下的音乐环境。而在音乐生态体系更加成熟的美国,情况会有所不同吗?
让我们跟随阿泽拉德的视角,看看美国乐队们是怎么在1981年到1991年是如何生存并完成一场独立音乐运动的。
这是一个另类摇滚的黄金年代。
硬核、朋克在现在已经不算多见了,在当时却是主流。在那个年代有太多事值得美国地下文化去宣泄,他们需要一个出口来表达他们的态度与愤怒,在经历“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浪潮之后,美国白人需要一种不同于黑人嘻哈、爵士等文化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摇滚乐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
反抗是这一代摇滚青年的注脚。
在华盛顿,孩子们反抗华盛顿官方平庸、沉闷的氛围—在明尼阿波利斯,他们反抗令人室息的严冬,以及同样压抑的斯堪的纳维亚斯多葛派;在西雅图,他们反抗雅皮士、阴雨,并且同样反对斯堪的纳维亚斯多葛派;在洛杉矶,他们反抗无聊的加利福尼亚式甜蜜,就是郊区生活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无趣,以及全城音乐界大肆宣传的虚假魅力;在纽约,他们反抗那些讨厌的雅皮士,以及生活在当时美国最残酷的城市里的种种困难。
以黑旗成立为开端,并创建了地下独立音乐的传奇厂牌—SST唱片,直到1991年涅槃乐队发行了《别在意》并登上了billboard榜首震惊了世界,达到摇滚乐的巅峰,再到柯特科本吞枪自尽,朋克乐走完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
这一切注定要发生。
起源于独立亚文化的唱片销量已经获得了主流音乐的认可,地下音乐发展壮大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组织良好的网络,覆盖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
书中详细描述了十三个乐队从开始到结束,如果说最后的解散算是结束的话。从时间线来推进,大多乐队都互有关联又不尽相同。从最开端的黑旗到中期的音速青年再到垮掉派事件,音乐的表达也取得了非常大的不同,乐队在地下与主流唱片公司的选择上也有了很多不同。整本书像一部经典的美式纪录片,记录了各个乐队的变迁,一位位音乐传奇从读者眼前飞过。
虽然之前作为一个只去过几次live house的普通乐迷,我是欣赏不来这类嘈杂的硬核朋克摇滚,之前听总觉得编曲比较乱,声音非常大,大到觉得吵闹的地步,很难理解乐队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但是在读过本书之后,充分了解了乐队的背景之后,很多乐队的歌都变得很有感触,不同乐队的不同成长背景形成歌曲编曲上的差异,甚至是乐手自己的个人喜好都会影响到乐队的作品,很多乐队是在乐队成员相互间风格转变而导致分崩离析的,在相同曲风下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表演呈现出来,这大概就是摇滚的魅力吧。
看完书以后,我去听了minutemen的歌,生前得不到赏识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天才的宿命。
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够走到现场去了解乐队,现场感受摇滚的魅力,让他们的乐队成为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