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早飞千年的鸟》是一本由黄卫 著 / 黄缨童 绘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一):科普爱好者必读
讲述中国古代气候观测和测量科技在世界气象科技史上的先进性为主,并观想当时的历史及人物背景,以视觉系统设计科技信息图展现测风神器“相风铜乌”,古代测量雨量的工具天池盆、圆罂,从“琴弦测湿”到“挂炭天平”再到“鹿筋吸湿”等各种观测和测量风、雨、雷电、温度、湿度和古气象台等的装置和科技。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二):一本既小众又大众的科普读物
花了几个晚上阅读,此书内容详实,插图丰富,版面设计开放灵活,里面很多时间节点的整理本就很费心思,作者又选择了直观美观的信息图来呈现这些好不容易整理出来的资料,《一只早飞千年的鸟》真是一本难得的科普读物。
这是一本既小众又大众的科普读物。小众是因为气象科普图书较少,大众是这本书创新性地把难懂的知识降维到了读者看得懂且喜闻乐见的程度。
客观地说,这本书对读者有一定的要求,里面有些内容还是较专业,对读者的知识面有要求。但是,相信即使暂时看不懂那些专业的知识,也能从诗情画意(对,书里引用了很多古文、古诗词),绘声绘色(书里的图太多了,尤为难得是主要是作者自己画的),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气象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说到文字与插图的配合,可能是原有资料的稀缺,有几个介绍,如塔楼的防雷针设计,原件的配图不够清楚,或没有充分放大。当然在后面的原理图中有部分阐述
全书最后一部分北京古观象台8大观测仪器的描述相当丰富,配图也精美,这样比较前面部分就弱些。虽然都是天文类,但是从节气入手解释,也可以理解。
读完书的感受是中国的历史太久远,可保留的东西太多,反而又失去很多啊
相比西方,中国的技术都是传承的,而不是形成标准流行的,跟现代社会基准不相符,似乎就像中餐和西餐的区别。就像欧洲,关于避雷的实验一出,西方各地各国都会自己动手,于是,有了改进、推进、革新。温度计也是一样。
期待这些对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科技的挖掘与可视化普及,对今日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提升带来新的启发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三):还有下一只早飞的鸟就在那儿
中国古代对于气象的观测能有多大成就呢?飞越千年的鸟会是美学意义大于科学测量价值吗?抱着疑惑和好奇,翻开这本书。但也由此觉得如果不与别人比较,你永远不知道我们自己的优秀。
书中从风、雨、雷、湿度、温度、气象几个方面层层展开,有中国古代的探索发现,更有与西方的横向对照,由此只能感叹:中国的实用学中也许正蕴藏着未被系统总结的科学性!我们需要自主地发现中国,以古鉴今,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原来古代屋脊两头的龙头,鱼尾铜瓦不仅是装饰或具某种图腾意义,它们竟然也有避雷针的功能。而这种避雷设施在中国古代也竟然不单是一种,有寺庙顶部的针形,有建筑内部避免跨步电压的悬空立柱。雷电成为中国人共存的一部分内容,我们用礼仪去消解对于雷电的恐惧,雷雨天不出门,在家潜心静坐降低人身安全风险,也给我们以安定的力量。我们也以实用逻辑为导向,依据经验总结创造有避雷功能的住所。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中隐藏着全面而系统的考量,由古时民间谚语可窥见一二。西方人也有对于雷电的记录,但内容更加详细;他们同样有对雷电的探索,不过也实验过程更详尽,发明创造者的署名更醒目且不吝惜地被载入史册。
我们明明也做了相同的事情并且成就很高,为什么总是被埋没和隐藏?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最后一集,也有爱书的人们与前人对话,发掘我们自己的历史。这个过程真教人快乐与热血澎湃着。也许这无名的涪陵石鱼中还有很多无名的故事有待我们找寻,但如今它早已沉没。但我们还有千万甚至更多先辈们的宝藏,亟待保护、科学地发掘和展示给大众,我们也是中华儿女,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深深扎根中国大地。
也许我们还会发现下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谁知道呢?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读后感(四):《一只早飞千年的鸟》带我们飞回千年,飞回古代气象世界
3月23日,是第62个世界气象日,正好读到这样一本应景的书,来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黄卫著、设计师黄缨童绘制的科普著作:《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技术》,为我们普及古代气象测量的知识,为气象日增添风采,也值得推荐给对于气象、对于科普感兴趣的朋友。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是一本关于我们中华传统中对于天气、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气象数据测量的相关内容的普及著作,作为横行对比,相关世界上气象测量的内容也囊括其中,全面而系统性的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
气象现象都有什么呢?气象数据都包括哪些呢?古代关于气象测量的仪器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这本书一一为我们解答。
风、雨、雷、湿度、温度这就是气象学意义上最重要、最基本的数据。我们现在依然要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天气情况,当然现代有了相关的仪器,这些数据的记录也就更容易、更准确,但在古代呢?
比如对于风的测量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古代战争肯定要注意到风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一定要考虑的风。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我们就发现,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对于风的区分和量化,特别是风最基本的属性——风向,而“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也就是对于风向测量的“相风鸟”的形象称呼。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涉及的气象学知识,在这样一本书中都有所涉猎,包括测量的演化过程,包括测量仪器不断优化升级的过往,包括在这些气象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人、事物,这都是科普的一部分。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最大的优势来自于设计的别具匠心,书中有着大量的图片,有着大量相关古代相关诗文、用具的内容,设计者更是设计出很多结构解剖图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常识。就想中国气象局大气测量中心主任李良序的序言虽说:
这本科普图书,用多维、美观、科学的图解力,展现了以中国数千年文明为基石的中国古代气象科技,及其在全人类认识天气过程中的先进和智慧,也展现了几千年来世界气象科技的进程。 《一只早飞千年的鸟》现在带我们飞回千年,飞到过去我们对于气象认识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