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逆向工作法》是一本由[美]柯林·布里亚(Colin Bryar) / [美]比尔·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马逊逆向工作法》读后感(一):写出了亚马逊的“管理三板斧”
作为亚马逊数字化创新讲师,特别推荐这本真正把亚马逊管理讲明白的书。本书覆盖了亚马逊的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前两章讲“人”:如何招人、培养人、奖励什么样的人,第3、6两章讲“钱”:如何责任到位、考核有效投入,第4、5两章讲“事”:如何用文档沟通做经营计划和产品设计。可谓是亚马逊的三板斧
《亚马逊逆向工作法》读后感(二):第二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公司,终归是有些行之可效的方法的
单单从作者维度来看,前任高管亲自来写,肯定是要比各种记者或者传记作家写得更为准确(并没有贬低他人的意思),市面上讲知名大公司的工作法的书比比皆是,但这本,贝佐斯的亲自推荐,想必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实也没有比核心高管更明白企业本身的人了, 亚马逊与众不同的工作法 ,是亚马逊公司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本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
《亚马逊逆向工作法》读后感(三):只有客户体验和长期价值才重要
《亚马逊逆向工作法》
一、组织文化和领导原则。
1.加强协调是错误的答案。组织内部应该用类似“接口api”的方式,实现松散耦合。 2.通过独立单线程团队,提升组织效率。 3.以始为终,通过新闻稿,叙述文档,促使团队关注点仅仅围绕着客户体验。以客户视角做工作部署。 数据分析与客户故事同步,客户故事可以照亮数据。 4.关注投入类指标,指导改进方向。而产出类指标只能说明业绩情况。 把钱花在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地方而不是促销,才能建立产生竞争力。
二、实战案例。
1.进军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与实体媒体,最能发挥企业价值的关键环节完全不同。前者的价值链关键在内容创造与消费体验终端,后者的关键是覆盖面广和快捷的交付。数字媒体天然需要一个播放设备或载体。两者的差异,注定了亚马逊需要重新打造自己的优势点。于是,有了kindle的尝试。这是因为音乐被苹果抢先,视频还没有完全数字化。 后话:kindle的退市,是生不逢时。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不再需要一个“更好的、专门的”移动阅读设备。它只能作为一个中间过渡性质的产品。 2.web服务与aws AWS始于亚马逊联营计划—通过让其他网站展示亚马逊商品,以及卖家中心—让销售方更便捷,个性化开店的接口和开发工具包。 要建立生态,必须要提供类似的工具包。
《亚马逊逆向工作法》读后感(四):本书写出了真正的亚马逊
一转眼我在亚马逊工作快三年了,前两年是金融行业的业务拓展工作,现在创投生态团队帮助创业公司进行数字化创新项目。这几年过的紧张充实。
在亚马逊很多事情都让我惊讶不已,先讲讲亲身经历的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文化相近的、优秀但谦逊的同事,自动自发地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做事
很多朋友想来亚马逊,但确实不太容易,这家公司的招聘标准确实很高。推荐自己的朋友加入亚马逊,是可以拿到推荐奖金的,但是这个奖金并不好拿。亚马逊需要经过很多轮严格的面试,并有著名的“Bar Raiser机制”,过五关斩六将的结果,就是同事的素质不一定是最高的,但招进来的同事,文化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构建者(builder)文化。
记得为了一个头部券商董事长和全体核心高管的交流,我和公司内部一位行业专家、一位合作伙伴团队经理、一位资深的金融架构师,临时组成了一个小组,为准备这次交流,数次开会直到深夜,最终准备出一套完整的券商数字化转型的内容,内容包含了客户财报的分析和AWS价值地图、高盛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亚马逊如何盘活数据资产等内容,交流非常成功。整个过程并没有任何领导要求我们加班,因为我们目标一致(满足客户需求),团队紧紧围绕同样的使命进行分工、各尽所能,这种做事的过程,是让人非常享受的。
虽然所在销售部门,但合作过的博士学位的同事,就有很多个。一起的同事,大多好奇求知、热衷构建,并希望在几年内取得客户和公司的成功,周边牛人累累,却都很低调。和一群优秀、谦逊、勤奋的同事,每天为了一些共同的目标努力,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第二点,去中心化的组织,高效的沟通和协作,和对失败的容忍
之前一直在传统IT大厂,每个人有固定的KPI,时间长了,大家难免为了各自的KPI扯皮、内卷,比如说销售之间为了客户归属抢单、飞单,这是我之前作为销售最不喜欢却也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一个流程或者一件事情该怎么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吵来吵去,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在亚马逊一个一百多万员工的公司,很少这种大企业病。
用亚马逊的话来说,就是Always Day One的创业文化;如果自己有一个好的想法,就可以申请资源去实现,快速迭代试错,也许很快取得了一些小的进展,就可以去找更多同事过来帮忙,组建一个虚拟的“双披萨团队”,虚拟团队越来越大,和客户的互动就越深越广。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这种失败的经验很快带我们进入下一个成功。
最近,和国内某个头部零售创业公司交流一个智能方案,客户负责人有一位数一数二的AI零售专家,我们找到了公司内部几位专家,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方案交流的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客户技术负责人认为我们的方案距离他们的预期有很大差距,以后或许也没有交流机会了。这无疑是一次小型的失败。但这种失败很快变成了下一次启动的经验,一方面,方案由于客户的反馈得到了迭代,起码知道客户不需要什么、我们还缺什么;另一方面,因为参与这次交流的同事都熟悉了这个方案,可以再跟其他的客户交流。很快,另一个零售企业对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我们又有了下一次交流机会。
第三,公司的创新机制,以及引导员工的创新方法
来亚马逊之前一直在传统IT厂商供职,一超过35岁,整天望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鲜术语满天飞来飞去的,不知所然,自己公司产品组合,往往3,5年都不太更新,因为产品的迭代速度很慢,内心难免焦虑。
在亚马逊就不存在这样的事情,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云计算产品的200多个大门类服务,每年上千个新特性的更新,公司的日历上从早到晚都有新产品、新方案的培训,可以说,根本就学不完,在这里呆过几年,对新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了解,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同时,内心不再焦虑了,因为我知道,哪些专家可能在哪个小团队里。由于公司“微服务”一样的去中心化组织架构,他们能够像API一样,同时对内对外提供自己的专家服务,作为一名构建者,我可以随时随地召唤小团队,根据客户需要构建一套客户需要的方案。我自己作为一名创新顾问,也可以像API一样,为其他团队或任何客户,提供我的金融科技和创新创业的项目经验。
为满足工作需要,我在学习了PRFAQ(一种亚马逊的创新机制)之后,从创业公司的需求出发,部分参照市场上的做法,自己也写了一个创新方案新闻稿(PR),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几易其稿,真正理解了如何从客户出发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和公司同事、领导沟通创新方案的过程(FAQ)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亚马逊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
从客户出发逆向工作,和文化相近的同事双披萨协作,允许失败、鼓励创新,注重长远、交付结果这些实实在在的感受,亚马逊的公司文化并不只是挂在墙上。
那么成功的“亚马逊之道”(Being Amazonian)究竟是什么?也有很多同事、创业公司的高管、投资人想深入了解,于是我参加了公司“数字化创新”这个项目,系统的学习亚马逊的一系列理念,成为一名亚马逊数字化创新讲师。
在写作PRFAQ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也阅读了有关创新创业的书籍。其中把亚马逊之道说的最明白的,是这本由一位公司领导推荐的《Working Backward(逆向工作法)》,本书由两位亚马逊前高管合作写成,因为原文是英文的,很多人希望有中文版,毕竟母语读起来更加流利,所以打算慢慢的全程翻译,并有机会把一些可能的想法也分享给各位。
以后,如果我能够把亚马逊的这套机制系统的整理一下,从创业角度把其中的奥妙传递给更多人,其中的某些东西也许在他们成为下一个奈飞、下一个字节的路上中提供某些帮助,相信长远也会为亚马逊带来双赢。正如贝索斯所说:长远来看,股东利益和客户利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