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传统教学”--线上教学显担当
回顾刚刚过去的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程正从单要素推进走向系统性变革、深层次突破发展阶段。对比线下学习的一块黑板与幻灯片,线上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的“再学习”。线上教学无论是钉钉直播还是腾讯会议,都让教师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微课、短视频、教学课件、习题库等,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我校学生如何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升教学教研质量,为此,党员同志谢碧娥副校长组织了教导处成员召开了我校学生教学教研工作的会议,对学校如何抓好线上教学与返校学习有机衔接、集中精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总结运用线上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指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为“网络教学”铺垫
1.学生返校前,校党总支部书记黄国仓校长召开教师动员大会,组织各科组总结这一次疫情期的线上教育的经验,着力搭建起常态化线上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
2.要求各年级备课组在返校前召开备课组会议,精准分析学情,区别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制定好教学计划。各年级各备课组要落实好前面线上教学的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复习资料、试卷的命题,做好返校后的串讲复习工作。
3.深入课堂调研听课,了解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
4.认真开展线上教学效果诊断评估,合理安排测试。一是线上教学返校后测试,主要是摸清学生居家学习情况,精准分析学情,制定分层教学、查漏补缺措施。二是学期结束前两周进行全面测试。
5.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疫情防控、学习压力,克服焦虑心理,以阳光心态面对校园疫情防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
6.认真开展精准辅导,抓好后进生的帮扶辅导。协同分工对各年级的学困生和后进生开展“分层次、小众化”的帮扶辅导。
7.重视教师的焦虑情绪,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返校后,多走进教师办公室与老师交流、沟通,从工作、生活上关心教师,为老师排忧解难。
二、尽显“网络教学”优势
1.线上教育课程安排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开设道德与法治(思政课)、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线上课程教师讲授(直播、录播)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学生每天线上教育时间原则原则上不超过3小时。文化科的教学内容为各年级下册的新内容,七、八年级根据县教师发展中心统筹的安排,各学科组织实施,全年级统一进度。九年级各学科在线教育课程由各学科结合实际自主安排。
2.我校学生3009人,16名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学习,2993名学生通过使用网络+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台式电脑进行线上学习。其中,使用手机学习的学生有2320人,占75.06%,占比最大。学生学习的网络也较有保障,26.98%的学生表示网络十分流畅,47.49%的学生表示网络比较流畅,只有0.45%的学生表示网络十分卡顿。学生学习环境也比较优良,87.15%的学生表示学习环境比较安静或十分安静。
3.全校学生中,87.45%的学生能够经常准时按学校的课程表时间上线听课或领取学习清单。线上听课时,48.4%的学生自评比较认真,39.7%的学生自评非常认真,10.74的学生自评学习状态一般,0.78%的学生自评经常走神,0.39%的学生自认为完全听不进去。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掌握得较好。
4.关注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做到线上教育全覆盖,一个不漏。我校七、九年级分别有两位学生,存在有网络无学习终端的问题,学校经过讨论决定,给这四位同学送去学校维修好的手提电脑。级组长和班主任亲自送电脑送教上门,教会学生使用电脑进行线上学习。对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班主任通过电话、微信多联系,关心其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健康等。学校负责行政也亲自打电话给学生,关心其生活学习情况。
线上践初心,“硬核”战“疫”做好线上教学文章。老师变主播,课堂从“三尺讲台”移步“云端空间”,师生化身电波和二维码在虚拟空间相聚。
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以教育信息化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