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年锦时》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素年锦时》读后感(一):秋篇:自我成长绵长缓慢,错的路是为了后续的正确
秋篇中缓慢又平静地呈现了一个女童的自我成长,如何成为一个观点鲜明、感受清晰准确、疏离人群而自我鲜明无需证明的人。她童年以后的成长,经历了激烈的叛逆、疯狂的毁损阶段,黑暗的忧郁、粘滞的沉堕,非经历过所不能理解。这些暴戾撕裂的历史,在她的前几本书里都有展现。本书则提纯了所有的曲折路途,三十多年的岁月艰辛孤苦仿佛一大锅小麦最终经过详实岁月熬出了一颗精华甜蜜的糖。
最后这颗糖就是她的小小女儿恩养,只要最后的生活是甜的,仿佛以前的苦都是应当如此。不曾穿山越岭,怎么了悟,并且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她在后来的作品《仍然》中有大篇幅描述女儿的成长和出示小女孩的照片,非常美丽可爱。真是一个小小精灵,看到一个孩子的形成和发展,也看到了一个母亲倾注在孩子身上的爱和心血。生命的升华和延续,她应该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比自己更好的人生,不用再途径山崩地裂泥石流才能抵达平静的幸福。每一个治愈自己的人,都必须要走过那些所谓错的路,对于人生成长不可避免的迷茫挣扎,那些错是一些纠正的机会。
在这个时期,她对情爱和婚姻有了明确而精准的辨识,在写恋情时,她写道“甜腻粘稠的恋情,令人生疑。恐怕是彼此掉入幻觉之中,翻江倒海,最后爬上岸,发现仓促间不过是池塘里趟了浑水。如此剧烈地追寻彼此的内心,是英雄气短的事情。”
“有力的恋情,是从容不迫的,是清淡如水的。相信彼此有漫长的路可以走,可以说完心里的话,做完想做的事,且还会有无数的新天新地逐一展开。大可轻盈端庄,气定神闲。”
“内心有沉实恋情的人,不会让身边的人轻易察觉。你只会觉得他们的眼神中有暖意,笑容有童真,感情浸润着他们,使他们更柔软和敏感。他们像守护着一团火焰一样,小心翼翼。他们让身边的人觉得空气里有情缘的美好自在,而不是荷尔蒙的腥燥味道。”
这几段是我每次读到这本书,都会反复品味的话。内心纯澈简单、自在轻盈的人,是好的伴侣。一个人也必须先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并对别人没有要求,才能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两厢安好地走下去。安妮宝贝这时候也一定是遇到了所谓注定的那个人,温情滋养着她,让她的文字也变得深情温柔起来。
关于她新的恋情与踏实的婚姻,在下一篇文章中会详细再写。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素年锦时》读后感(二):冬篇:要真正去爱和尊重我们的父母,需要时间
引子: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前,要守口如瓶
昨天发朋友圈说最近要读完庆山的书,并写下观感。应验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当人有一个目标还没做就说出来时,会得到一种目标已实现的快感,说的那一刻很痛快、很满足,大脑无法分清这种快感是有真实完成的事件带来的,还是说出时的想象带来的,因而会影响目标执行的效果,因为大脑已经提前体会到完成的满足了。
果然如此,我在昨天说的时候很畅快,而这两天读一本以为两个小时就会翻完的书,之前这本书我至少完整看过三遍以上,还是读的很慢。不少地方需要重复阅读。一是读的效率低,二是担忧自己并不能写出好的观感来。所以不要提前享受目标完成的愉快,不要事先说大话,给自己会造成心里压力,导致完成的动力不足。
这与对人的承诺不同,对人的承诺是一种外驱动力,会促使事件更好的完成。写一篇文章是对自己的承诺,却昭告在大众面前,横竖左右都是令自己为难。不管写得好或不好,自己或别人总难得满意。自己会觉得,如果不是有压力,或许原本可以写得更好。别人会觉得,本来没啥期待的,结果被预告提高了期待,反而失望。
在生活中,降低期待是提高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任何人或任何关系都适用。
冬篇:要真正去爱和尊重我们的父母,需要时间
《素年锦时》是安妮宝贝-庆山的一本散文和小说集,分为冬、秋、夏、春四个篇章,前三篇都是记录日常流年的一些散文,春篇则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段婚姻及孕育女儿的过程。其实在阅读之中我是不确定,这个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否是以作者自身为原型,看到本书完结之后的两行小字“送给恩养,一个纪念”,便确定无疑。
在我看来,2006年的《莲花》是她写作的一个转折点,而2007年的《素年锦时》则是她生活和性格的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她是一个奔波流离、无法落脚的旅人,永远孤身一人走在路上。而写完这本书,生完女儿,让她有了心灵和感情上的最安心的归属,甘愿褪去一身光芒或抹去鲜明自我的菱角,去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温柔的母亲。
我想,她在孕育并且保持自我生长的这段时间,整理完成这本书的文稿,一定是带着前半辈子所有的柔情和耐心。她条理清晰地整理出了自己的童年,大宅、一条河、清风桥、祖母家的池塘、上辈的人情方式、幼时游戏、祖父寻兰花、童年、祠堂先祖、图书馆、父亲的旧物、父亲的理想、祖母的一生、隐藏的寺庙……每一篇散文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愁,仿佛遥远的游子永远也回不去故乡那般深切的怀念。
每一个都要经过很多年,才能理解自己的童年和其中的一切,理解父母和更上一辈人一丁点的人生。我们不曾经过过他们所经历的,看到的和感受的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出发点,往往会对父母及长辈形成一些误解。以为当初他们明明可以这样,为什么不这样。只有当自己在真实的浩大人间拥挤穿梭,以自身的实际难处打开了解世界的入口,才忽然涌起一丝丝遥远的懂得和慈悲。
父母与长辈一定是穷其一生都在做自己最大的努力,试图给我们提供最早的最好的生长空间。只是他们比我们沦陷在更深不可测的历史之中,如陷入沼泽泥潭,难以抽身上岸,有更高的视角或精力环顾宇内。他们是历史的承载者,也是历史的弃儿。我们不曾懂得他们的心酸,直到我们开始懂得自己站在洪流一般的社会中感受到自己的心酸之时。
安妮宝贝是如此,我也是如此。这么多年以来,不知道是缺乏经历,还是经历太多而麻木,回看高中和刚上大学时的文字,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记录一些日常小事,父母待我也多柔情,我回报父母的拳拳心意都在简单纯净的文字里。后来竟丧失了对父母的感恩,也不再看到他们所做的牺牲。因为一些事情,一些变故,人在遭受自己的磨难时,也没有心来理解别人的难处的。当一个人饱受生活的折磨时,看不见任何人,只有自己沉沦的地狱。在无力承担自己的人生时,本该是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也一再回避逃走,不能面对。
安妮在父亲去世时才真正地开始理解父亲,怀念父亲,试图去懂得和拼凑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父亲。相对而言,我感到自己的幸运,这些天放松下来闲聊,听父亲讲起家族往事,年轻岁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的大门,不曾知道几十年前故事是这样发生的,而且这样精彩。只有踩着这些故事走过的人,云淡风轻说起,谈笑之间都是怀念。经过淳朴的心过滤,岁月里的故事都是动人的。朴实憨厚的父亲,他的记忆自动隐去了往日的苦难和创伤,所留下来的都是热量满满的人间真情。
《素年锦时》读后感(三):春篇:人要超越自己的境遇,做一个好人,然后遇到一个好人
春篇是一个短篇小说《月棠记》,讲述了重光与清祐闪婚生子的故事。一向不按常理出牌,正是她的性格。我以前也不赞同闪婚,觉得太过儿戏。如果一个人的经历足够支撑起自己识人的本事,可以在短时间里识别对方是否是那个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其实我自己也算得上是闪婚了。但前提还是遇到了对的人。你能感受到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永远无法确保婚姻万无一失才决定结婚,决定结婚本质上是一种信任和责任,相信两个人能共度风雨,相信爱,也相信彼此能够承担责任。
精通易经卜卦的人对她说,她会遇见一个命中注定的人,那个人很尊贵。他会自己来到她身边,她不必做任何努力。他又说,人与天地交流靠的是德。有德的人在任何环境之中都可以无所畏惧,不受束缚。一个有德的人,自然也会得到适宜的婚姻。
她喜欢他说的话,并明白了,一个人想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如果她希望得到一个清淡、实际、单纯的婚姻,她首先得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即使带着虔诚的自省之心,时常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没有人能把自己变成完人。与清祐在一起之后,他们互相渐渐暴露出自己内心的孩童,偏激自我不顾其他。在婚后的磨合之中,他们互相妥协体谅。控制与占有,都很脆弱。她知道,在最终的关系走向里,只有恩慈、承担和包容才能决定一切。
长远的关系莫不是如此。无论在哪种感情里,一个人都不可能占有和控制另外一个人,有自我舒展的空间,人是自由的,才会快乐。
“他待她十分好,但她常常落泪。有时她在他入睡之后,看着他的脸,拉起他的手,轻轻亲吻他的手背,也会掉下眼泪来。她实在是对这个男子有着巨大的感恩之心。”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心有悸动,以前没结婚时只是觉得感动,这是遇到了对的人,心生喜悦而颤抖。现在婚后之后,深深的懂得,一颗长久漂泊的心终于停泊在了温暖的港湾,静静无言地凝视着他时,除了欢喜和爱慕,有一种深沉的感恩之心,仿佛他在茫茫人海里把流浪的你打捞起来,从此让你有了家。感谢这份命运,感谢他出手相救。或许对于他来说,你也莫不如此。
她在《月棠记》中写道错误的感情模式,那是她曾经一遍遍经历并验证失败的。蛮横地需索,如同迷恋伤疤,仿佛对方不这样给予她爱,就不能证明他的爱。这让她得出一个结论:深入彼此的生命太过危险。对于承担能力不够的人来说,确实是危险,犹如一个残缺的人引火自焚。一种消耗的爱,是拉着爱你的那个人一起下沉。
而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刻的连结,必须要完全信任对方,深入彼此的生命,并且互相扶助。所以相爱,只能建立在两颗完整的心之上。当你自己是一个圆以后,遇到另一个圆就很容易。
在我对自己的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有种习得性无助,以为自己无能为力,我深深赞同了她的观点。她在遇到真正的爱情之前,未免不是对自己确信无疑。可是秉持这样的观点,无论如何也是找不到对的人,你身上就散发不出任何光亮来吸引美好的事物来靠近。人的生活得到改变,最首先和根本的还是让自己的心发生改变。生活依然可以如一潭死水,难以撼动,而心永远要热烈燃烧,充满希望。
是的,对未来抱着希望,是一个人自信的开始。即使无法明白这希望得以实现的可能性,但心怀希望的人,不会对自己的人生破罐子破摔。让一个沉沦苦难的人去相信,自己的未来会变好,再怎么说都是空话。一种信念通过语言的介质传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心里改变的欲望。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变化只会发生在渴望改变的心灵之中。自强不息的人容易得到来自外界的帮助,所谓自助者天助之。
重光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后,遇到了清祐,然后在一起。他们在婚姻里都得到了更多的自我成长,他们认同对方是珍贵稀少的人,为彼此忍耐、牺牲、原谅、退让、成全,以此让婚姻完整、周全、绵延流展。重光十分清楚,她在这件事身上得到的磨练和启发,超过她做的许多事情。这是最为实际的生活本身。她懂得了如何尊敬和爱慕一个男子。
后来她怀孕,有了女儿恩养,在这个过程中,她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自己的人生。她要在这些事里,慢慢成为一个新的人。她说很酷的妈妈需要很酷的底子,她自己确实是做到了。带孩子过着俗世生活的时候,又保持自我。在带孩子的时候,继续扩展自己的内心。一边哄孩子睡觉,一边在读书。带幼小的孩子出门旅行。在后面的书《仍然》里有很多真实记录。
我觉得她是一个很酷的妈妈。现在他的孩子都有十二三岁了。很美,一看就是那种很有个性,有丰富的内心,很倔强的孩子。她的小名叫月棠,来自词牌名“月上海棠”。
当这本书细细读完,我发现跟我几年前初读的感觉很不一样,那时我把这本书视若珍宝,觉得篇篇都深刻入心,现在有很多属于她30多岁的观点我已经不再赞同,可以明确反驳。有些观点已经不再若锦上之花,已经是我自己的认知。有些观点,经过自己这些年的人生来验证,写得确实好和精妙。手抄了这本书的好句子,偶尔可以翻阅,而这本书,可以过几年再看。
《素年锦时》读后感(四):夏篇: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只有坚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做完一些事
夏篇: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只有坚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做完一些事
夏篇中是一些关于写作、自我与艺术的短文。她心里觉得有空缺,总在恋情中寻找弥补,一次次沦陷和试错,终于知道自己反复投身的只是幻觉。想在情爱里寻找到一种安全或归属,那是没有的。缺失的人始终无法从外界得到填满,那种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病,是一个宇宙黑洞,只吸收并不创造和反馈,吸取了无限也还是缺。破碎的本身只能从自身开始圆满。幸而,写作治愈了她,她走通了一条艰难孤寂最终得到收获的路途。或许,时间本身就是治疗。
她如古代面对空白墙壁的僧侣一样,以写作面对无垠的时间,对抗人生的虚无。她仿佛被囚禁在此处,为自己内心的任务而存在。与世无争,没有边界。她的思想没有边界,她的作品的内涵也逐渐深刻起来,没有边界。写作是支撑她内心的形式,这比目的更为重要,如同过程比结果重要。
她这些年唯一坚定的事情就是写作,就像在《眠空》中M说过,“写作和孤独是你的根本处境。记得这一点。其他任何游戏或形式都不重要,它们最终对你没有力量。”在踽踽独行的人世间,无论曾经多么乖张狷介,她始终坚持着写作这件事。说她的文字无病呻吟也好,说她矫情造作也好,说她像黑暗鬼魅也好,最终她通过写作,持续的阅读、学习、经历,成为了一个完整而站在更高角度的人。
那个孤单坚定的人,已经上路。人生最开始的路途,处处是围墙,到处是禁忌,令人手足无措,激烈的蜕变还要经过镇定的掩饰,表面完整无缺,内心随时碎裂。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最初的人生旅途,总是艰难的。有些叛逆、有些仓皇,总要经历,那是一个过程。人需要怀着包容的心态,以变化呵护的眼光去看待一个素不相关的人。曾经嘲笑她,或对她有误解的人,是不是也保持着这样竭力的克制、高强度的自我修炼呢。轻易批判他人,不容易得到自我反省。
文中她记录了一段摄影师寇德卡的采访,语言经典诚恳,他说“我不习惯谈论自己,我对世间的看法尽量不在意。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想成为世俗的奴隶。如果你总是停留在一个地方,人们就会把你放在一个笼子里。渐渐地希望你不要出来。”她之所以记录这句话,是要表达自己喜欢去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地方给她疏离感,给他新鲜的刺激,并让他拥有自我。她在熟悉的地方,经常要战胜一些东西,才能进入清晰的自我的状态。
曾经我在童年时候,面对世俗有了最简单自保的判断,形成了一个封闭内向的女童形象——这与母亲说的我小时候活泼开朗、爱笑爱说话、人见人爱的形象有天壤之别,她说的应该是我六岁以前。后来我与环境共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便一直试图躲在这个壳里,表现得比别人以为的内向还要内向,以此避免了一些麻烦,得到了一些好处。人们对我的印象都是封闭内向,我也这样克制压制着成了真的。他们就希望我呆在封闭内向这个笼子里,不要出来,如果我突然把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拿到台面上来,估计很多人都发现好似从来没有认识过我。
这个形象更多的是令我失去很多机会,时间太久,我逐渐已经不能轻易选择是否要脱下这个壳。就像面具戴久了,就变成了你自身的一部分一样,脱不下了。之前华师的心理学老师也讲到过这个观点,任何你不能放弃的坏习惯、坏模式,其实都是带给你好处的。别人只看到你怎么样被伤害,殊不知你在里面同时也得到利益。这样看来小孩子真是一个脆弱的生物,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她是不说话内向人,世人往往这样看我。其实我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人,一向兴趣广泛、爱好阅读电影、喜欢各种新奇的事物,我对一件事可以充满立即燃烧的激情,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我倒是一个沉默的人,并不是我不爱说话,而是在确定对方是否是真心可以说话的人之前,我都擅长沉默。
好在我有一个特点与安妮宝贝一样,喜欢写作。2014年还第二次立志要卖掉所有的书,从此什么也不写,做一个理性客观的人。毕业这几年都没想过写作。其实2016年就有朋友推荐我写简书,可是我想也没想就放弃了,我觉得自己难以坚持,外界也不能给什么动力。2017年由于一个契机,又重新开始写了。没想到写着写着,转眼就是两年过去了。
最终,写作对于我,还是有点宿命的意味。我别无所长,最大的缺点就是情感丰富、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幸好这缺点同时也对应了一项写作技能。当我把自己一切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时,很多心地纯洁、美好善良的人都跟我说,你写得真好,好像说出了我的感受,一定要加油写下去啊!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也就像当即喝下一碗鸡汤,精神抖擞。从零到一,大概是最难的,所幸经过两年零零碎碎的写作,现在也慢慢走上了正轨。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即使它不能变现,我记录下去,对自己来说是珍贵的财富。时间如白驹过隙,我们最终能够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什么呢?写或不写,生活的本质似乎没有变化,但是当你在写时,是带着反省的倾向和积极的态度,对清理人生有用。感受丰富的人,需要时时清理自己。
通过写作,她知道自己在怎样度过一生。我也希望对自己来说是如此。不过本篇中有些观点我并不太赞同。在《交流》短篇中,她说“大部分话是糖果和泡沫,色彩鲜艳但瞬息成空。它们不能充饥,但令人忘却短暂的煎熬。人因为彼此的需要而互换语言,如此再次提醒彼此的贫穷。一切问题,最终不能被语言解决。”
不得不承认,这段话说出了大半人生的真相,贫穷夫妻百事哀的原意也是这样。但是日常生活,人们还是需要彼此来互相安慰和陪伴,人生并不是用强有力的钱权解决了事情就温润圆满了,让生活有温度的还是语言和人情。钱能解决客观的事,语言能解决心理和感情上的事。
现实是如此有力,有时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也有钱权都无力的时候。要使自己不陷入那样的境地,我们可以推翻的只有自己身处的现实。在现实层面,改变自己的世界后,整个世界在你眼里才能真正改变,改变你的视角和高度才能改变你眼里的世界。而在心理层面,钱财只能提供更高的视角或审美,才华却能让你与众不同。最彻底解决人生的困境,既要获得一定的物质基础,也要深入挖掘能够自我实现的技能。
站在一个寂静的位置上,做一个无言以对的人。坚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后才能做完一些事。坚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