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AI》是一本由青稞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者AI》读后感(一):我们从来都不了解世界的真相
当科幻与推理相结合,就会产生更多的推理迷局,科幻相关的内容只是在如今还没有实现,却不代表未来没有可能。推理的时候需要想象、假设,儿砸面对科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这两样东西。
本书作为推理科幻小说的短篇集,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但是结合在一起看,整本小说的时间线是具有跨度和延伸性的。从最早开始的克隆人,以及克隆人面临的各种问题,一直到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这可能就是幻想中属于平行世界的某一个未来吧。
克隆,这项技术已经得到实现,不过目前仍旧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一旦人类进入到克隆实验的过程中,就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一如书中所描写的一般,本体与克隆体是否同时出现,就是最大问题。克隆人作为一个人,也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自我意识,如何让克隆人与本我始终保持一致,书中采用的办法是意识移植和记忆储存,并且会在每隔三个月对克隆人的记忆进行清理,以防止克隆人与本我的发展轨迹产生巨大隔阂。
最初人们使用克隆人的技术,都是出自可以帮助自身身体健康情况,进而延伸到可以重活一次的机会。为了避免因意外死亡,克隆体无法储存自我足够记忆的情况,甚至发明了临时记忆储存机,帮助克隆体在本我死亡后,拥有完全的本我经历。但是人心总是会贪得无厌的,人们开始希望克隆体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更多的事情。
了解海豚生物构造的人,都会羡慕海豚的大脑结构吧,左右两个大脑替换着工作和休息,导致海豚看起来是可以不用睡觉的样子。每个人都会在忙碌的时候,希望自己的一天可以拥有25小时,但是总是会找上门的睡眠让我们的有效时间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书中中期的克隆人可以和本体一起分别享用一天的24小时,只是两个不能同时清醒,并且要进行记忆互通,但是当克隆人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体现了属于他们的自私人性。
另外关于意识提取和AI的应用,在文中也多有体现,其中最让人深思的故事就是《死者,AI》,关于游戏中的NPC可以拥有自我意识。人类与其他生物区别就在于自我意识的体现,如果连AI都拥有了自我意识,要如何区分我们自身是真实存在的。科幻总是会让我们去思考更多,对于想要实现却未实现的,我们可以站在另一个角度进行提前预设。
《死者AI》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了这么多,所以
在长评里粗略说说每一篇的感觉,尽量不泄底。
1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蜗壳这个起名水平啊……
这篇的的设定一定要记住,因为这本书也算是连续作,里面的元素与人物后面还会出现。作为首篇,这一篇的逆转标准且厉害,真实能有被击中的感觉。
2《机器狗小呆》
这是我看不明白的开始,最后一句逆转的话,男主喊了一声妈,我还以为妈妈是个阴谋,甚至男主和狗被交换了身份——还好最后不是这样。
青稞给了两层解释。第一层还是不错的,第二层居然印证了我这个想法不是不可能,即使是父爱如山也不想接受啊orz
3《穷人模拟器》
小套娃+父爱如山。事实上说这几个字感觉就已经透露太多了。我以为没看明白,其实是想太多。
4《死者,AI》
大套娃+千层饼。这一篇还是有点可怕的,可怕在于这根本就没完没了,如果延伸开来会有很多悖论的。而根据后面几篇来看,整本书只是在其中一层,并不算最顶层的世界。
5《另一个我》
这篇不难,基本上都能看得出来。本篇又引入了一种新的设定。
6《凶手不在现场》
这篇的逆转也不难,但作为最后逆转的一句不够逆转,意思是这句话完全可以当作没有逆转的解释。不过这篇个人感觉是很赞的,而且在这种根本没人细看(我)的时间距离诡计上大下工夫,真不愧是推理作家呢!
还有作为半个追星人士,看到“刘逸云”这个名字是真的出戏2333
7《机器人谋杀案》
这篇也不难,也不是太高明,隐藏主角是个自恋狂。但这篇的新设定对于我来说不太能接受……
8《废墟之上》
这篇其实没啥逆转,已经写出来了。这篇应该算是悬疑?内容还是比较深刻的。之前关于善恶,有很多关于“坏人死前做好事”之类的作品,而这篇在善恶方向的探索是另一方向,也很引人深思。
9《左边,右边》
这篇也没啥逆转,也没啥推理,但表现出青稞在写作上的一种探索。作为一篇玩结构的作品,还是挺工整的。也有某种哲思:两边都是不同的走向,都不完美,你选择哪一边?
10《世界最后一个人类》
和很多短篇连作一样,最后一篇也是把前面的硬串起来……而且也是可以不串硬要串的那种。加上时间有点晚,稍微翻翻就睡觉去了www看得不仔细,可以理解成千层饼的一层被吃掉了吧(瞎猜)!
虽然每篇都能独立阅读,但还是从头看完比较好哦⊙∀⊙!
推荐:《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凶手不在现场》《废墟之上》
《死者AI》读后感(三):青稞十年黑粉不请自来
之前听说青稞老师要写短篇了,我不禁打出?
鲁豫脸
对于青稞老师的短篇,我的印象还停留在《浮岛幻想》和《胶带地狱》
《浮岛幻想》示意图
不过有一说一,青稞的短篇读着比长篇好很多,长篇的前100页日常看得人昏昏欲睡……短篇就能避开这个问题,不用看青稞绞尽脑汁去圆故事了,可以安安心心看青稞炫技
(吐槽:签名能用墨水充足的记号笔吗?这个签名看着就要逼死强迫症)
墨水不足
· 本书前半段让人觉得相当陌生,这悬疑文风一点都不像是白开水写法带师青稞
第一篇《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我就反复读了4遍 (这都怪书封上写着一堆什么密室/不在场证明之类的,我还以为是独立的小故事,鬼知道是连续剧,真是气煞我也) 虽然读了几遍但我还是没有搞懂 ①主人公究竟是谁? 从李武通的对话来看,主人公的记忆毫无疑问是李修铭的,可结尾处,却进行了反转——脸庞是郭巍。 前文提到过,研究人员通过激素可以加快克隆体发育,成为成年人只需要4-5年(第三页) 而即使是富豪,也只会存有一副克隆体,因为太贵负担不起第二具(第四页) 主人公李修铭两个多月前曾经被害过一次,进行了一次重塑,同时也用掉了那具备份的身体,而培育新的身体需要至少4-5年时间,所以再度死亡的李修铭只能借用其他人的身体重塑,最终李武通选择了已经死亡的,同时有躯体备份的郭巍 ②邓小雯的写信对象是? 第一封信提到:感谢一个月前的帮助 而主人公第一次收到女人的来信是一个月前,说明见义勇为的时间点应该是两个月前 第二封信提到信件的主人公将她送到了楼上,见过了女孩的父母。同时也看见主人公从公司出来离开 第三封信提到“前段时间”认识的朋友将生病的弟弟送进医院 第四封信提到和朋友一起去了游乐园,朋友工作是对着“自己”工作 这样看来,朋友指的是应该是郭巍,两个月前发生见义勇为事件,郭巍和李修铭都是那次事件参与者,此时的李修铭已经死亡一次。 郭巍陪着女孩去了游乐园,之后在车祸中死亡。 好像没毛病,但是最终见面时女孩的反应很微妙 李修铭的死亡不会被公开,所以女孩不会知道李修铭死亡并且重塑;女孩认识郭巍,并且明确知道郭巍已经死亡,这是女孩的认知。 女孩见到来赴约的人是郭巍而不是李修铭,但表现却是明确知道对方就是信中人?最后离开时还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永远爱着你,这句话表明女孩已经知道郭巍的躯体之中是李修铭的灵魂? 这一点我觉得很奇怪,女孩看见前些天死亡的朋友再度出现,难道不该认为对方是郭巍吗?怎么会直接认出是李修铭? 又或者我一开始的推断就是错的?其实见义勇为的人是郭巍,写信对象也是郭巍,朋友车祸死亡指的是李修铭?这好像更不对的
《死者AI》读后感(四):科幻背景的推理故事和悬疑故事集(不涉及核心的微泄底)
读完《土楼杀人事件》也就过了4个月,感觉刚过去没多久,青稞老师就带来了新作,果然高产。
光看书名,第一反应无疑是早坂吝老师的「侦探AI系列」。读过之后发现,两者全然不同。
作为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双重爱好者,读到这本科幻背景的短篇集,还是很惊喜的。唯一遗憾的就是,10个故事不全都是推理小说。有的故事只有悬疑、没有推理。
本书总共10个短篇故事,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每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
所有故事都采用了相同的科幻设定,这在第一篇故事中就已交代:“克隆人技术”和“意识转移技术”。
这在科幻作品中,实在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设定,背后有太多的科幻作品了。例如电影《超能查派》《幻体》等,美剧《副本》《上载新生》等,以及《黑镜》中的很多集——相同设定中我最喜欢的一集是《黑镜:圣诞特别篇》。常见到甚至连科幻小说,都很少涉及此类设定了。
对于“非推理”的故事,称之为“科幻小说”也没错,毕竟找不到更贴切的标签了,但本书的故事,“科幻”不算那么重要,“故事情节”本身才是核心。
阅读本书能感觉到的是,和早年作品相比,青稞老师对故事的把控力越来越强。多视角切换流畅、伏笔安排自然、悬念收放有度。
当然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有一个“类似”欧亨利式的反转。之所以说“类似”,是因为有些相对隐晦的反转,作者“故意”没有在书中解释清楚,留白很多,甚至真相可能并不唯一。当然,在“牧神文化”的公众号回复章节名称,会有进一步的解释,这也算是一种“互动”的设计。
全书的10个故事,是按照时间线排列的——所以相同的科幻设定是理所当然。实际上,读完最后一篇就会发现,前9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不过才数十年,因此关联性很强,故事设计到的企业都是相同的,甚至主要出场人物之间都有交集。当然在每个故事中,科技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也因此会有不同的“次级”设定。
10个故事中能算是“科幻推理”的故事,私以为只有三篇半。
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推理”,也是“诡计”完成度最高的一篇,是《凶手不在现场》。
本篇中的“诡计”是“双胞胎诡计”。共涉及了两起案件,单看一个案件,手法很简单。把两个案件放到一起,便有了绕不过的“困难”。
说实话,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解答”,这很不应该。因为关键“设计”是很常见的,看到凶器的第一时间就应该想到这一可能,实际上去年读过的《猫头鹰谋杀案》的“书中书”里还有类似的设定。因此非常懊恼。
本篇的反转也很不错,但就像前文所说,结果并没有收拢,也可以有其他关于“真相”的解释。对这一点不太习惯。
另外就是,本篇的示意图中显示的是距离和时间,如果把其中的“距离”,直接帮读者改成通过速度换算而成的“时长”,对读者就更直观、更友好了。
第二喜欢的“推理”,也是认为“次级”设定最好的一篇,是本书的同名短篇《死者,AI》。
类型的确属于“交换杀人”,但应该是属于“脑洞大开”的诡计风格,设定很“惊艳”。
逻辑上合理,但作者应该还是为了“留白”,并没有对“次级”设定进行全面的解释。例如,组织者是谁?目的是什么?是如何发起的?
其实在这里留白,效果未必好,如果展开解释,可能对读者的冲击感更强。
第三喜欢的“推理”,是《机器人谋杀案》。
诡计类型是“密室”,难度适中。其中最关键的信息就是“机器人三定律”中的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随着作者释放了关键“线索”,明确了的确是机器人把刀插进了对方的胸膛。因为“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所以……
再根据监控拍到的出入密室的人物,“两进一出”,凶手和手法就很明显了。
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一篇“推理”。
剩下的半个“推理”,是第一篇《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这个标题真是……嗯,以后千万不要再起个标题叫《爱你在心口难开》……
本篇的完成度其实也很高,但“悬疑性”不大,线索和伏笔太明显。把“时间线”理清,真相就呼之欲出了。
“推理”也可以说是有,但在书本之外,也就是读者需要自行推理。放弃了在纸面上呈现推理的过程,这对推理作家来说,想必也是一种极大的克制。
除了三篇半的“推理”,其余故事中最喜欢的一个是《废墟之上》,原因是本篇的“故事性”很好。其余几篇“个人”比较无感。当然了,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比较“主观”的事情,千人千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一篇《世界最后一个人类》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把前面9篇按照时间线全部串联了起来。个人比较喜欢这类的“串联”,这种在“虚构”中尽力营造“真实”的感觉。
单就“故事”而言,科幻背景下会有很多冲击性更大的故事,这也是为何这么多电影美剧层出不穷。
就例如在前文没有提到的一篇《穷人模拟器》中,如果围绕人性的“黑暗”来写,“意识转移”会有更多更黑暗的设定,可以更邪恶、更暴力、更色情。例如,可以更轻易地窃取一个人的一切,也可以更残忍地惩罚甚至虐待一个人,还可以更肆意地放纵享乐。
会有太多的故事……这也是作为推理爱好者而言,为什么希望读到更多的“科幻推理”,而不仅仅是“故事”,哪怕的确是好故事。
期待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