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因为它传达的爱情观:我不愿做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不愿做痴情的鸟儿,为你重复单调的歌曲;不愿做汩汩清泉,时时带给你慰藉;亦不愿做险峰,衬托你的威仪。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情不关乎虚荣。如果因为对方的才华或财富给你带来炫耀的资本而选择一段爱情,终究会繁华落后一场空;爱情不是痴情。通过感化对方得来的爱情,往往像是牢笼,束缚了对方的身体,却禁锢不了他流浪的心;爱情不是烘托。如果因为深爱对方而贬低自己的身价,那么爱情带给你的只有深深的自卑感和日趋飘渺的存在感。理想的爱情是以平等的形象呈现的,就像橡树和木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相互欣赏,互相扶持。
在真正的爱情里,完全平等的两颗心,既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也能相互碰撞出精神和智慧的火花。尽管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回归到最琐屑的日常生活谈爱情,正如三毛所言,“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爱情最终的归宿就是茶米油盐,是远远的透过玻璃窗看到的那片昏黄而温暖的灯光。然而在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谁也没法忽略精神世界在爱情中所占的比重。正如这首诗所表达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体精神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它会慢慢成长,慢慢完善,最终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你“自我”构成的要素,会决定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情观,甚至会影响你外在的气质和谈吐。所以,在爱情里面,两个不同的“个体精神世界”能否和谐共处决定着一段爱情能否长久。
在理想的爱情里,两个“个体精神世界”是相互平等的,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妥协和低头;是独立存在的,却又能彼此共鸣,遥相呼应;是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而不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的。相爱的双方有着相似的“个体精神世界”,又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的精神世界,在频繁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在两个“精神世界”中求同存异,寻求默契和平衡。“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爱情里面, 所谓的“门当户对”不仅仅关乎年龄、经济条件、国籍、学识和社会地位,更关乎思想、心灵和精神。想起当年三毛远渡重洋, 跟比自己小了好几岁的荷西结发,依然感慨万千。 虽然只有六年时间朝夕相处,便让他们阴阳相隔,可这六年当中的情感经历却值得回味一生。“我每想一次荷西,天上就飘一粒沙子,从而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每读到这句话,我就心潮起伏,不能自已。
所渴望的爱情不应是为了迎合对方的品性而刻意的改变自己,迷失自己;或者为了延长爱情的保质期而小心翼翼的活在对方威武的影子下;而是将最本真的自我,物质生活中的自己和精神生活中的自己,在对方面前展露无遗,毫无拘束,而对方还能欣赏、尊重和支持。我所渴望的爱情是永远散发着正能量的,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没有抱怨,只有鼓舞。无论是谁都渴望享受一张好看的面容带来的欢愉,可一张阳光、可亲、带笑的面孔却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因为岁月动摇不了它。当时光流失,韶华落尽之后,它依然是驱散阴霾的一抹明丽阳光。我所渴望的爱情是能够看着对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管是一个远大的抱负,还是一门小小的兴趣,都绝不阻止,却是带着一种观看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喜悦心态。我所渴望的爱情,能够彼此保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世界,却能相互尊重,共同成长,探索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希望我的爱人,看到了我的执念,却尊重我的选择;看到了我的无知可笑,却依然能包容和体谅。我所渴望的爱情,是像父母之情那样能带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管身处何处,当我从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梦中惊醒,只要一想到他,顿时就感到内心的踏实和深深的慰藉,有了依赖感,有了克服一切悲伤的勇气和力量。 在爱情里,我愿意做你身旁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 相触在云端。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能听得懂我们的语言。我们分担寒潮、风雷和霹雳,共享雾霭、流岚和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我爱的,不仅仅是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