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是一本由滕肖澜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居》读后感(一):除了顾清俞的部分都挺好
是被同名电视剧推荐来的,读了还行。
而只要有顾清俞和展翔出现,就变得很悬浮。顾的工作很含糊,随意飞欧洲,可以考虑一个人买上千万的房产,但是似乎过于清闲了。打工的,收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一丝一毫不会差,老板不是老公,不图你身子,不图你背景,白养你让你貌美如花?展就更夸张,不是拆二代,不靠宅基地,郊区农民家庭出身,倒腾房产变成暴发户?我家正好赶上上海商品房从无到有,价格起飞的年代,也就2003年附近,那时候的房子中环附近也要3、4000一平,100平的房子3、40万,但那时候的月收入才多少钱?他一个白丁能搞出10几套房子,着实太夸张。而且他们的发展太90年代言情剧了。清高女生和痞子男。而且这个痞子男情深一往,还非常有钱,看小说的描述长得也不错(我很喜欢张颂文,但是这个形象真的不像),额
《心居》读后感(二):心安即归处 读《心居》
第一次阅读滕肖澜的作品,很喜欢,工笔般细致入微地书写将上海人家的家长里短写得温暖而尖刻,将围绕房子而展开的人物间的挣扎、人生的褶皱熨帖开来。在讲述顾家三兄妹的故事中,一次次地我仿佛看到了泥泞中的,攀爬中的,边缘中的,无奈中的,拉扯中的……自己。
居所中的“她者”
在一个大家庭的封闭伦理空间中,滕肖澜刻画了这样几个有趣的女性形象:
顾清渝,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女性,高知,有自己的事业,凡事拎得清,“外头平滑,尖刺往里长”即使是这样的坚实的内心,也有极度柔软的角落,弟弟顾磊始终是她在这个大家庭中最深的牵挂,因此她在面对外来的弟媳始终保持警惕,透露出种种尖刻的精明。
冯晓琴,安徽人嫁到上海,成为了能干的新上海人,是书中最立体的人物。她对顾家上下的讨好自然而然,她从不掩饰自己的贪婪,她精明能干有野心又十分善良慈悲,“又要赚钱,又想当善人。小心精神分裂”她是否幸福呢?但确定的是她一定是心安的。
葛玥,家道中落的富家女,没有任何恋爱经验就上了顾昕的贼船,丈夫出轨,后入狱,但是葛玥偏偏在爱中打转,有离婚的打算,却始终是舍不得。一个没有主见的女孩,在小说的结尾偏执了一把,是的,这婚先不离了,她甩掉了那个懦弱的自己,这个臃肿的孕妇步伐轻盈地向前,承担住一切遭遇。
还有苏望娣,顾士莲,冯茜茜……
这些“她者”支撑起了整部小说,她们构建起小说中最珍贵的精神框架。现实生活中边缘的角色,隐匿于你我身边,在关键时刻,“她者”的力量是惊人的。
心安是归处
中国人对于居所的渴望是强烈的,随着房价的攀升,更是如此。即便占有,费尽周折,人生中的种种愁苦一样不会少,房子又是什么呢?所谓心居,内核在心安,滕肖澜在小说中不止一处提到“心安”,冯晓琴工作时想要给70岁老人提供免费午饭,“图个心安”;顾清渝跳过暧昧,往前走了一步,遗憾也是心安,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儿,两不相欠;葛玥唱越剧也是心安……灵魂在生活的风波中摇摆,无论怎样,相信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处,得到安顿。
之间的余地
有些话不用说出口是给彼此之间留有余地,我们与生活的关系也是如此,拽得太紧,过于渴望反而疲沓了,话说一半藏一半是精明人的举措,也是笨人的体面。周旋花花世界,总要给自己留一口底气。
《心居》读后感(三):每个人,所为,不过是为自己的心找个居所
新年假期,迎来送往、做客待客的间隙,看新海派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的小说《心居》。扉页上,作者自述“《心居》写的是上海,更是上海人。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小人物亦是主人公——妥协中的抗争,狭隘里的伟大。……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痛并快乐着。”
小说以顾家三兄妹家的家长理短为食材,以既活色生香又冷静尖锐的文字为提味佐料,烹饪出了一道生活的大味道。尝过之后,让人念念不忘,却不是唇齿留香,而是五味杂陈。
捧这本小说,看的是他人的日子,却能在其间,或多或少地找到,现实生活中,自己和周遭亲朋们半清晰半模糊的身影。
顾家老太太、大哥顾士海、二哥顾士宏、小妹顾士莲,他们的伴侣,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伴侣,他们的孙辈,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同事,他们认识的其他老老少少的人。
故事就在这些人中发生、展开,有些人之间的故事画上了句号,更多人之间的故事却还在延续,还在纠结,还在看似妥协中继续抗争。
最开始吸引自己看下去的,是作者对顾家每周一次的家宴的描写。
“自家人的聚餐,不比在外头。菜量大,酒喝得再多也不心疼。实惠。坐姿随意。吃饱了就站起来,看看电视,活动活动,一会倘若有称意的点心上来,再入座吃。就是始终有那么一两人在忙碌,烧菜、热汤、炸春卷或是做酒酿圆子。这边说‘别忙了,菜够了,过来吧’,那边答‘很快很快,你们先吃,马上就来’。地方小,盘子也是摆得层层叠叠,这只菜还未吃尽,已换了小盆,又有新菜上来。天冷,一锅热汤最讨喜,热了冷,冷了再热。来来回回地。小孩钻来钻去,这人筷头下吃一口肉,那人再递过一勺剥好的虾仁。人多便不肯好好吃饭,大人自己聊天,也没心思管他。肆意玩着IPad。便是大人,尤其几个年轻人,也各自在看手机,刷朋友圈。再大一辈的,聊天也是炒冷饭,每次差不多的话题……”
正值春节,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自己和亲朋的聚餐中上演。读来,让人倍感熟悉和亲切。
小说里简短却有余味的句子更比比皆是。
“上坡路要靠自己走出来。”
“想想也是,过日子哪是一两句话便能概括的。总是要试过无数遍,才渐渐悟出些意思来。”
“理解是一回事,原谅又是一回事。”
“做人开心点,自己不开心,旁边人看着也难受。”
“这个世界,好太艰难,苦倒是容易。”
“帮不上忙,连安慰也是虚的。”
市井人生,家长里短,娓娓道来。在他人的日子里,不自觉比照自己的生活,冷暖自知。每个人,所为,不过是为心找个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