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是一本由[美] 大卫·达姆罗什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一):如何选择,如何阅读
关于世界文学,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不外乎以下两个: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阅读哪些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在结语中提到,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参照自己所喜爱的作家的一些建议。如果我们所喜爱的作家推荐了一些作品,那我们很有可能也会喜欢这些作品,顺藤摸瓜地去寻找、去探索。这种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挺常见的,关注二次元画师的朋友们可能会有同感吧,当我们喜欢某位画师的作品时,常常可以在该画师的关注列表里找到很多宝藏画师,他们的风格可能会非常符合我们的口味,除此之外,音乐、游戏等领域在这方面也大同小异。
除了“顺藤摸瓜法”,《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还建议读者在同一个时空中寻找符合自己阅读口味的作家,广泛阅读各种选集也不失为好方法。
接下来谈谈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从文学的定义开始,介绍了关于写作模式和预设的相关内容。作者提到,在世界文学中,人们有时会接触到一些陌生的作品,其特点与本土传统不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文中多以诗歌为例,介绍了《西风》、《四百年》、《韵光》、《旅夜书怀》等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对小说的一些分析,带领读者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立体的世界文学的图景,进入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从第二章开始,《如何阅读世界文学》逐步介绍世界文学的跨时空之感、跨文化之魅力、翻译的再创作问题……其中,跨文化的部分很有意思,《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提到,阅读世界文学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有时会让我们接触到超出固有文化范畴的内容,也许难以理解,但又很有趣。这让我想到电影里面的意象文化,有时看到外国电影里的一些桥段,其中的隐喻晦涩难懂,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搞明白,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的奇妙体验。
书中关于翻译的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人们常常关注这个过程中的信、达、雅。世界上的语言数不尽数,不同语系之间的隔阂让人望而生畏,这也考验了文学翻译家的能力与意志。《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介绍了“不可译性”、“意译”等理论,让人看到翻译策略的神秘之处与困难之点。当然,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比较同一作品的各个译本,但我们可以尝试对简短的段落进行对比,去分析、思考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与价值取舍,也许会收获颇多。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还有很多内容值得一读,文中还推荐了一些关于世界文学的学术著作、翻译学著作、关于比较文学的作品……给予读者一定的拓展空间与阅读选择。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二):以文学为步,跨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生于21世纪的我们,有幸阅读世界名家们此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如果他们公开的话。然而,文学作品除了带给我们直接的主观的情感外,我们常常试图在作家们的文字中寻找更多的收获,表达世界的能力,或者精神力量。
然而,既然是世界,便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也会有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人,中国国内我们也未必读懂每一位作家的文字,何况各个国家?作为行外人的我们,很多时候可能拿起某本书,总是难以理解书中情节,若想要透过字里行间与作家接触,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为了避免出错或闹笑话,我们往往人云亦云,只看那些大家都谈论的“名家”的作品,聊着大家都能搭上话的人物与情节。
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的《如何阅读世界文学》(How to Read World Literature / How to Study Literature)或许能帮助我们迈出阅读文学的舒适圈,跟随他的指引,用可行有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从不同时空的文学作品中获益。
该书除引言与结语共七章,想要踏入文学的专业世界,首先要清晰知道什么是文学。由此开始,大卫再指引我们如何阅读跨时间、跨文化、跨语言、跨空间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此纵横结合全方位地分析文学内核,认真读完该书,必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而不必再胆怯于阅读更多陌生的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各国文化的不同会反映在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也容易辨认。大卫提醒我们,所谓不同,除了那些影响着作家们人生的文化底蕴,其实还有作家们创作方式与作品的阅读方式。我们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脚步不能只停在把它们区别开来,这只是开始。若想要走近作家,我们需要了解他/她创作的背景,选择符合他/她作品的阅读习惯,包括他们的喜好与禁忌。当我们掌握更多他们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从文字中发现更多他们藏在其中的秘密,我们打开的世界,也不再一样。
有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所谓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这些定位其实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和视角,即以我们自身为坐标参照物。现在的我们,对“西方”的地理位置认知,是在欧洲。而大卫却指出,过去中国所指的“西方”实则是印度。他列举的参照物是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唐僧玄奘赴西域取经,便是到中亚与印度各处。而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不管是西天取经还是唐三藏,与真实存在过的玄奘格外不同,《西游记》更注重道儒家的书写,玄奘多国游历经验与佛教、哲学的参悟在这个经典故事中都被选择性削减,具体的地方信息被隐去,我们所见的,大都是虚构的世界。但要注意,吴承恩不是玄奘,他无意于在玄奘基础上继续深入参透佛理,他创作《西游记》,更多是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意见,他的位置实则在中国,换言之,“西游记”或可戏谑为“东游记”。
不过,全球化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难发现,随着人与人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国家或地区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某些人类议题可以超越时空,超越性别,超越文化与社会,因而我们也会读到,不同文化都在探讨同一个主题,但也会有地方主义的坚持。地方主义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抢救独特文化,避免其趋向单一化;另一方面却容易摆出“排外”的姿态,比如方言风格的文学作品,容易劝退读者。要在其中取得平衡,考验作家的能力也需要读者愿意尝试新事物。
如果想对文学作品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不妨尝试从系列阅读开始。即同一风格、同一国家、同一题材或者同一作者等等的作品,从中找出异同点,找出自己的问题与答案,而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也随之形成个大概。
嗯,最后说一句,该书封面的磨砂质感让人感到舒适,不过内页是轻型纸,特定的味道,介意者慎重。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三):世界文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个话题中,作者大卫·丹穆若什首先想要强调的应该是“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它也是本书讨论的核心。
丹穆若什在其另一部著作《什么是世界文学》中探讨了“世界文学”的内涵。但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一书中,他也再次谈及了这个话题。他提出,首先赋予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以重要意义的是歌德,歌德也是这一意义上的世界性作家。
所谓世界文学,大概和民族文学相对。但事实上,丹穆若什大概也会承认。有时候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并非是截然对立的。
在全球化的当下,现在的作者们可以用一种世界性的视野来写作,这无疑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而在古代,那些作家们根本不知道世界文学的概念,甚至不知道外国文学,他们也不可能期望自己的作品在外国传阅。
然而,当下我们知道了,许多古典文学已经成了世界文学,我们中国的《西游记》、《红楼梦》被介绍到其他国家,而外国的《荷马史诗》、《源氏物语》也被引入到我们国内。
正是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文学的概念产生了。那我们要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呢?
当我们在看本国的民族文学时,由于对相关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阅读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隔膜。然而在阅读世界文学过程中,文化的鸿沟产生了,我们不了解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了他的作品,我们也无法准确获知作者想借他的作品传达些什么。上述问题,很多时候在我们阅读原文之后也无法解答。
因此,丹穆若什才会提出本书的问题,“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其中无疑是有些方法的,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和作者。
丹穆若什在书中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以及作者和读者的文化预设,我们对它的欣赏必将获得巨大的提升。”
反之,“如果我们阅读一部外国作品,而不了解作者默认的观念,就可能会把它简化成自身文化中固有作品的一个普通、苍白的变体。”
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方法,世界文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种“被重新建构”的过程。
当我们采用更合适的方式打开一本世界文学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其最本初的面貌。
恰如上面所说,“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正是一种合适的方式。这里不妨拿《堂吉诃德》举个例子。
丹穆若什在本书中也提及了这本书,他说“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本来是为了讽刺当时西班牙流行的骑士文学”。
正是如此,塞万提斯写下这个故事,旨在“曝光并且嘲讽那些夸张、愚蠢的骑士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背景,或许会把堂吉诃德理解成为一个正派的形象,这与其本来面目相去甚远。
另一个例子是《包法利夫人》。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个故事。
19时期中期的文学现实主义者反对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他们想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而非异国情调下的浪漫英雄。
福楼拜推崇的正是现实主义小说,在《包法利夫人》中,他直白地描写了法国单调粗鄙的乡镇生活。在故事中,艾玛·包法利受到小说里浪漫爱情故事的刺激,通过婚外情追求浪漫爱情,最终自杀身亡。
无论是《堂吉诃德》还是《包法利夫人》,都属于丹穆若什在本书中探讨的“世界文学”的范畴。同时对于非西班牙读者和非法国读者来说,阅读这两本书都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阂,因此如果不了解相关背景,我们就无法充分体会故事的精妙所在。这正是丹穆若什所希望竭力避免的。
丹穆若什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一个传统,以便对其语境和关于世界、文本、读者的预设达到总体上的了解。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很多人都会借助作者传记来阅读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丹穆若什向我们强调,“读者不应该被(传记中)过多的私生活细节分散注意力”,否则的话我们会走进另一个误区。
在本书中,为了论述“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一话题,丹穆若什提到了诸多作者和作品,并且针对不同作品的主题、意象、人物、情节,或者更广义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值得一提的是,丹穆若什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我们国家的华语小说,包括张爱玲、鲁迅的作品以及《西游记》在内。丹穆若什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不乏亮点。
在提及《西游记》的时候,丹穆若什说,这本书“最奇幻虚构的世界却恰恰在更深层面上贴近现实”,仅仅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丹穆若什确实深刻地理解了《西游记》,并且肯定对文本背后的故事有过了解。
在本书的最后,丹穆若什提及的多是当代世界文学作品,当代作家们在创作时可以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展开他们笔下的故事,将整个世界作为他们的灵感。
这让世界文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解构了狭隘的地方主义,打破了所有的惯性”。而我们读者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阅读世界文学。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四):《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和解读世界文学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和解读世界文学
在1827年,歌德跟他的学生艾克曼的谈话中,创造出了一个新词“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一词在德语中写作“Weltliteratur”,是把德语的“世界”(Welt)一词和“文学”(Literatur)一词拼接组合而成的一个合成词。为了跨越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沟壑,创造各民族交流的媒介,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突破性的概念。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世界文学”是超出了任何特定民族的,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 达姆罗什教授。 虽然这本书叫做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其实主要讲的还是如何的理解和解读什么是世界文学。 日常的经验中,我们早已习惯于把“某位作家”和他所属的“国家”做联结了,这就产生了诸如中国作家、俄罗斯作家、美国作家等等,这样使用作家的国别进行的分类。既然这些作家都分属于世界各国的国民文学范畴,那么将世界各国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搜罗到一起,是否就可称之为“世界文学”了呢?其实世界文学不算是一个范畴性的概念。苏源熙是这样解释的,“有多少种民族和本土的视角就有多少种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s)”。这是不是可以概括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各个国家中,由不同民族用不同语言创作出的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总和”。这应该就是所谓“世界文学”。这样看来,世界文学就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包容的,可以不断反思和争论的概念。
世界文学的概念是随着全球化兴起而出现的,也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而愈加变得复杂化了。 用作者大卫·达姆罗什的看法来说:世界文学,并非一系列成套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阅读模式”。所谓“阅读模式”(采用“……模式”这样的词语不过就是为了说起来显得高端而已),简单来说就是指书籍的“阅读方法”,取决于读者怎样阅读作品。
在这本《如何阅读世界文学》的书里的头四章,讲的都是如何理解世界文学,以及指引读者们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比较阅读,建立起一种超越自身文化背景传统,以及应该如何更好的进入异国文本的阅读。第一章中就跟我们探讨了文学的定义,谈在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下,文学的创作,读者们形成的阅读模式,以及取得的阅读效果。在阅读世界文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作品,他们所反映的写作模式和预设,与我们各自的本土传统大不相同,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语境,去定义,去表达,去倾诉。作者在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必须像刘易斯卡罗尔笔下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一样做好准备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充斥的各种人物,其行事都依循着与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的规则。这种差异既引人入胜又令人困惑,正是这种差异创造了一个与我们日常熟悉的文学观不同的“仙境”,--不过赋予创造性的作家本来就致力于让我们身边的世界变得奇异,来自异国的文学不过是加强了这种奇异感而已。” 第二章通过时间纵向上的,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告诉我们需要专门的技巧来做跨越时代的阅读,我们可以细细的追溯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场景,人物,主体,意象。这一章也探讨了文学在历史中是如何传承和改变的。
第三章讲的就是从空间上的文学作品的比较,作者叫跨越文化的阅读,简单的说就是通过阅读外国的文学作品来拓展我们的文学和文化视野,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对那些差异很大的作品进行比较,就是需要预设一个第三方平台作为背景,让比较能在一个可通约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这种有意义的共同基础,一切比较都会沦为散乱不相干的作品的聚合。这些比较的方法涉及到文类人物情节主体意象的相似性,也设计相似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背景。
这种横向的跨文化的阅读与诠释在现今的文学中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世界文学视野下的,跨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同样重要,当作家们感到有必要拓展本土文化所蕴含的可能性使他们也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国。就像作者所说的,无论是鲁迅,李斯佩克多,还是春上春树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民族作家,有时候需要整个世界作为灵感。 第四章讲述的就是世界文学的流传,它都是靠翻译才能在世界上流传的。翻译虽然一直以来都是遭受质疑最多的,但是这些也恰恰是证明了翻译在文学传播上的必要性和它的不可能性。本章中也讨论了现在流行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技术问题,以及翻译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原著的色彩,还有倡导读者可以通过不同译本之间的阅读比较,来尽量可能贴近原著的色彩。 第五章分析那些以外国为背景的作品,第六章探讨的作品,以欧洲的帝国扩张及后殖民状态为写作的语境,第七章讨论现今全球化世界中的各种新写作模式。
最后作者给读者绘制出进一步阅读和研究世界文学的方法和图景,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作品中,省力的方法是我们可以通过朋友的推荐,诱人的书评,以及在逛书店中的翻看样书,等这些方法来确定我们应该读哪些作品,同时另一个好办法就是,看那些我们喜欢的作家,他们推荐看重有什么作品。为了深化我们对世界文学的认识,我们可以广泛地去了解各个文化中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获得更多图像的、声音的资源。同时作者还强调,读者应该多掌握一门外语,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打开另外一扇神奇的大门,作者也认识到,我们读万卷书的同时,更应该行万里路,这样我们可以更加真切的了解源文化,这对我们的阅读将会更有价值,还会有一层更加深刻的批判性思维。 “世界文学”这个形态化的名词的提出,可以说是更加广阔地打开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局面,,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就是要突破和超越这种国别的区域的自身传统的狭隘范畴。 阅读是无止境的也是无限的,但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最初的阅读经验为我们找到恰当的导向,我们的阅读方向才能有效的进行。《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正是这样一本很好的指导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