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是一本由[英] 阿诺德·汤因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读后感(一):怎样成为一个大历史学家
怎样成为一个大历史学家 ——读《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回思录》 汤因比是世界著名的大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历史研究》在历史学著作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其规模宏大,深入地研究了古往今来历史状况和盛衰发展规律,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答案和借鉴。这也是历史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即总结过去,然后殷鉴未来,给人们带来指导性的启示,让人们走上更为健康、平和、发展的道路。 汤因比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呢?阅读他的《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回思录》,或许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答案。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具备关键的的学术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专业的研究知识和理论功底。汤因比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从小就上很好的寄宿学校。为个人发展和对历史学的兴趣,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汤因比家庭虽然不是很富裕,只是也算中产阶级,但家庭的教育氛围很浓厚,母亲本身就是历史学家。 汤因比从华威学校到伍顿法律学校,后来又去不列颠考古学院求约学,之后更是三次到希腊求学,实践自己的考古和历史学知识。可以说汤因比的学术素养非常扎实,并且在现实工作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方向。他是要向历史学家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致敬学习的,这也是后来《历史研究》诞生的一个原因。 汤因比一生活了九十多岁,可以说非常高龄健康了。这也为他的学术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是绝对性的。一个,能活这么大年纪,他本身经历的就多。比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然后是战后的国际新秩序。这本身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为历史学家的视角观察提供了直接范本。第二就是慢工细活,《历史研究》的诞生需要时间,和以后的持续修补改正。如果没有时间,如同人亡政息,那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成为大历史学家需要悲悯的情怀。汤因比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探索的内容广阔,是从世界史的角度来思考整个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所以,悲悯的情怀是必须的,这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意义,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发展,所以才要去总结历史、分析历史、研究历史。汤因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思考的主要方面一是战争,二是宗教。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里最古老的也是最新的话题了。 当然,成为大历史学家,还要有精准的预言和判断,这是检验历史学家能力的标准。这方面,汤因比也当之无愧,他对中华文明的论述和认识,可以说具有历史学家的格局和视野。他称颂中华文明和美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独特地位,并且具有引领世界进步的作用。这对我们是一个鼓励和肯定,而且从现实来看,我们也肩负发挥起了这样的责任和作用。 对汤因比思想的研究还在持续深入,他更多的宝贵思想会彰显其历史意义和内在价值。这是给后人的无尽财富,也是对他自身最好的肯定和纪念。 2022年3月8日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读后感(二):我们追寻爱,追寻历史,追寻梦
羡慕,是我一开始的情绪,汤因比在年少时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精英教育,从私立寄宿制到公学,从公学到牛津,来到他人生的第一个关键地点,希腊。穿过山脉、岛屿、河流、平原或城市,将他们与书籍中那些历史故事一一对应,这是多么令人颤栗的体验啊,我曾感谢十八岁的自己做出类似的决定,沿着河西走廊一人前行,去体验历史带来灵魂的震动,我能感受到,是的。我想下一次的旅行,我也许会尝试去步行。
无论是平凡还是出众的人,在短暂亦或是漫长的人生中,能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想必就是战争了。我们这一辈人的记忆力,有南斯拉夫、伊拉克还有现在的乌克兰,我们在远离战争的地方生活,战争给我们带来影响了吗,想必是有的。我翻开书籍,从字里行间中看到战争对于汤因比先生的影响。参加身边熟悉的名字一个个成为往事,只留下心中的惦念。就像南斯拉夫的大使馆一样,我还记得街上那一张张愤怒的面孔,也记得去贝尔格莱德时手里的一束鲜花。
在经历了一系列学习、工作、亲身参与到历史事件之后,汤因比先生走向了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调查,记述自己的想法。做一份充满挑战而又自己热爱的工作,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吧。看到75岁的他,你就知道不要因为年龄停止学习,当你停止学习,你就放弃了你的工作。
国家的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一部分,不了解国家的历史,就不了解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你,你的教育,你生活的环境,都是国家历史造就的。近来的时事,我们可以看到网上各种言论,是怎么来的呢?是他们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有了现在的观点-对于战争不同的看法。我知道战争是由来已久而又不会终止的,战争也是没有人性的,但是我个人,在有些时间,有些立场上,会支持,会反对。
至于科技和教育的方面,我从小至今,经历了有一次科技的飞跃变化,我不知道人生剩下的年份里能不能再见到如此巨大的变化,我想我是支持科技发展的。而教育,回想来,家庭的教育对于我是最重要的吧,我所接受的公立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我近来的生活,而家庭教育养成的习惯、心中的坚持,却帮助我继续前行。
受限于我的眼界和能力,我对未来的看法并没有汤因比先生那么繁杂多样,只是下网简单过好自己的一生,就像最后的诗歌。我想写诗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也是一种感情的诠释,只是初中之后大概就不再写诗了。只是有时候在整理旧物时会翻到曾经的笔记本,看到自己稚嫩的言语,也还会会心一笑。
爱就是引领者。我将坚定地追随爱——
爱如果获胜,我为他欢呼;即使我看到他被战胜,
我仍将坚定地继续追随,初心不改。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读后感(三):人类的未来会怎样?不需要开脑洞,读读汤因比就会变清晰。
汤因比生于伦敦的历史世家,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平会议。大学期间获得游学世界的机会,在希腊游学时甚至经历过许多危险。他对中国很友好,认为中国人形成的文化将在未来绽放光芒。汤因比对中国寄予的希望,时值今天已经逐步实现。中国人文明友好的文化底蕴正在慢慢征服世界,征途漫漫,我辈继续努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雅努斯。“我们瞻前又顾后”。年轻的时候易于往前看,因为还没有那么多过往让人忍不住回顾。等年岁渐长的时候,沉溺过去的话诱惑越来越大,我们更容易从未来转向过去。
人类的未来会怎样?不需要开脑洞,读读汤因比就会变清晰。
作者在第七章《75岁的雅努斯》中说,这一年把《汉尼拔的遗产》手稿交给了出版社,这本书从1957年开始着手编写,一直到1964年才完成交稿。研究历史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的,历史学家需要比诗人和数学更多的时间了。历史大视角下的研究,对后人的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汤因比对历史研究上的贡献,是无法比拟的。可是他却说,自己一半的校友在27岁的时候都被剥夺了生命,如果他的同学盖伊·伦纳德·奇斯曼能活到这般岁数,一定能在罗马历史这个领域干出大成绩的。可惜他不在。汤因比经历了第1次世界大战和第2次世界大战,这些事情带来的影响,没有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和感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德意志、奥匈等帝国的同盟国阵营和大英、法兰西、俄罗斯等协约国阵营开战,战乱蔓延给全世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拟的伤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一战爆发时,汤因比的童年还没有结束,此前他的生活非常幸福。二战之后,汤因比正值青年,他的许多大学同学在二战中丧生,他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被征收进兵营。他曾说,如果不是因为身体上的原因,估计他在27岁以前,已经为战争献生了,像他的许多同学一样。
汤因比拥有的历史大局观,令他能真正看清楚历史的答案。他为此付出的研究和牺牲,虽然他着笔不多,但是我们都能想象。伟大的历史学家如此稀少,所以汤因比的贡献,在今天的世界上,越来越被众人意识到和震撼到了。
在回答“为什么工作”这个问题上,汤因比给出了三个答案:1、因为焦虑;2、良知驱使下前进;3、去发现和理解的愿望。我仔细阅读《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以旁观者的眼光能观看和思考汤因比,我的认知边界离他很远,但是有些真实的触动还是时有发生。我也想回答“为什么工作”这个问题,很想给出一个像样点的答案。我努力地想过了,我也有三个答案:1、为了活下去;2、寻找自己的价值,想获得他人的肯定并在这个肯定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个人价值;3、工作中等待变化,期待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并通过工作的价值,抵达梦想的国度。
我的回答不甚精彩。
时间不是解药,但是解药都在时间里。历史不是结局,但结局都在历史里。感谢汤因比打开的历史大视角,他的经历将给我们更多的生命启示。
拥有两幅面孔的古罗马门神“雅努斯”,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年轻时竭力往前看,却在年老时沉溺于过往;我们面临有限的寿命,但拥有无垠的精神世界;我们都是忍受不完美的凡人,但依旧在社会和历史中寻求价值。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读后感(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们都知道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但这首诗此两句放在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身上也很合适。为何我们会如此评价汤因比?汤因比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在《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一书中,阿诺德·汤因比回顾一生,将自己的成长、求学、工作等经历一一道来,同时还反思人类历史所经历的重大议题,譬如战争、科技、教育等,此书还收录了汤因比用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创作的32首诗歌。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从汤因比的回忆中真正并深刻的认识他,也不乏从他的话语中体会到他睿智而通透的人生体验,一些话语醍醐灌顶,即使今日的我们读来,仍深受启发。
阿诺德·汤因比的一生,可谓笼罩着一层神奇的色彩,他虽为英国人,但一生历经三次希腊教育,自小就接受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寄宿制教育。因误打误撞喝了不干净的水,染上痢疾并受其困扰长达六年,躲过了一战,所以他才得以活了很久。对此,他感慨颇深:“大自然毫无理性可言,这一点不容改变。一个人只能任凭自然的摆布,尤其不能摆脱人类本性的掌控。”
原本,汤因比认为历史应该是前进的,不会循环重演,“历史应该从起点开始沿一条直线一直到终点,正是这个终点赋予了宇宙意义。”可是历经两次巴黎和会,他不得不相信重现才是这个宇宙运行的方式。面对世界大战,汤因比认为:“确实有可能还会有世界大战,谁能保证再也不会有了呢?但是,如果有的话,我们极有可能都活不到最后,而且肯定不会再有巴黎和会了。如果有下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一定是原子武器大战。”
他对战争的感触如此真实,即使几十年后的我们看世界战争,仍然对此持有这种观点,也许局部的战争不可避免,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要么不发生,要么就是毁灭性的。汤因比认为:“所谓战争,不过是政治强国之间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是,没有战争和杀戮并不代表没有政治斗争,且其影响同样恶劣。”身处现代的我们,如果足够关心国际局势,这一点必然深有触动。
因工作调整,汤因比偶然的接受了编撰《报告》的任务,同时他也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夫人维罗妮卡,这对他的历史研究以及此后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是身心快乐的,他又有收获,又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顺便开展其他工作。由此,他深刻领悟到:“人类至高的真善美便在于他们之间的友善关系。这是无可替代的。如果没有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一个人生活得再快乐也会缺乏至善至美的东西。”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一书中,汤因比还谈到他为什么工作以及怎样工作,这一点对于身在职场或是即将步入职场的人都有着启发作用。汤因比认为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有三个:焦虑、良知、去发现和理解的愿望。“好奇心是促进行动的积极动力,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正是这份好奇心,促使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终成历史学大神。
身在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许多人沦为考试的机器,汤因比曾经也是如此,不过在他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他慢慢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学习,他这样写道:“由我自己专研的需要来决定我要学习的知识。知识仿佛陈列在图书馆书架和博物馆的画廊里,他们随时为我所用。我并不着急把它们都掌握了,毕竟它们就在那里,又不会跑。我能,也会掌握我想掌握的,用它们来创造别的东西。”
对于汤因比如此学习方法,我倍感认同。在知识泛滥的时代,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掌握,只能有所取舍的获取知识。那究竟怎么学习,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汤因比的学习方法,的确适合现代人。
对于死亡,每个人终有一死,只不过是时间长久不同罢了。写本书时候,汤因比已经75岁,他似乎也感到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但是对于死亡,他却有着不一样的观点。“死亡真的反而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生活的负担和不公中解脱出来。事实上,死亡才是我们的救世主,拯救我们于这个暴政的人类社会。”汤因比真的就不怕死亡吗?其实也不是。“我能骗自己不怕死亡,但却确切地知道我害怕,而且非常害怕肉体未死却先感到无能为力的心死。对我来说,精神上的死亡比肉体的死亡更可怕。”能有这样的感慨,其实也是与汤因比的经历有关,19岁时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很多同学在战争中死去,他如果不是躲过了入伍,也许会在一战中死去。此后多年,他虽然活着却仿佛生不如死,直到47岁时才有所缓和。其实,从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战争对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有些影响或许是一辈子的。
当然,《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一书中精彩纷呈的内容绝不止于此,汤因比还谈到宗教问题,他为何相信又不相信,科技发达之后对人类的影响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对于现代我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近五十年前,汤因比能有这样的思考,已然是领先社会发展很多年。他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似乎永远存在,也许这就是一些人认为他死了,仿佛他还活着的原因之一吧。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然生活在汤因比所认为的未来,那么我们的未来究竟又会怎样呢?历史循环有时惊人的相似。我想,汤因比的这本回思录值得很多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