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得有品位》是一本由亚历山大·冯·勋伯格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穷得有品位》精选点评:
●美式咖啡真的比加奶加糖的升级版本好喝,特别是刚煮出来的
●翻译比刚看的的那本《屎的历史》强的太多,起码读起来流畅。这书去掉封套后的封面设计很有品味
●文字挺好
●很Kitsch的书名后有不少囤货,因为作者真得是个贵族后裔嘛!
●“真正的富裕是善用生命对爱、对快乐、对好奇永无止境的力量,除此之外别无富裕。”——约翰·罗斯金
●“度假让你变笨”一节切中我的感受,除了有目的性地参观以外,度假真的很容易让我脑子放空却很难再充实回来。海明威总结的很好,“跑到另一个国家去不会有任何区别,你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但你还是你,你没办法从自己身体里面逃出去”(如果你是为了忘记什么)。不喜欢此书的原因是前半部分的精神胜利法还没超越阿Q,排除这一点作者提议的理性消费还是可以考虑的。另,为什么作者一定要跟芝麻菜过不去!
●德国没落贵族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生活哲学与物质过剩时代的消费理念。与其他反消费主义的指南书譬如断舍离们,大不一样。好久没读过这么有趣的书了,作者因其独特阅历造就的别致思维让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下暗含着不同寻常的洞见。在全球经济持续负增长的当下,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小养尊处优衣食不缺的人,会将追求匮乏视为幸福???
●作者的观点是,更多的追求个人真正想要的,不要被营销利用。
●挺通俗易懂的一本书,基本的纹路是反对消费主义。但是并没有太明显的理论性,更多是来自一个家道中落名号带“冯”的新贫贵族对这个世界的冷静嘲讽,比《恶俗》要温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的书很有利于普通人平衡自己的心理,虽然在乎的人看这书也没什么用,不在乎的人没必要看此书。这就是生活。
《穷得有品位》读后感(一):突然冒出的想法
我一直很依赖G。
今天读德国作家亚历山大.封.笙堡的《穷的有品位》这本书,我竟冒出一个想法,就是我可以离开任何人独立生活。看淡欲望、消费和物品后,突然有种超然之感。但这一前提是我们还没有孩子,如果有了宝宝心中应该会有更多的牵挂吧,还敢这么超然物外吗?可见怀孕后又是一场抵抗外界浮躁和焦虑的修行。
不过,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大可不必害怕。我也相信自己将来是一位合格的妈妈,但我不愿做一位优秀的妈妈。一来优秀的标准不一,二来不想为了孩子牺牲太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终究挣脱父母的保护飞向远方。只有内心的平和方是永恒。
《穷得有品位》读后感(二):摘录及【书评】
耗时:2022.02.22:20:00--21:30
状态:中途休息
设备:笔记本电脑、一目十行,只看能抓住我眼球的东西
【一种我也有的心态:不为低谷所动,遗世独立的尊容特质。】
在我们向穷人英雄学习的事情中,有一件特别棒,那就是他们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在面对失败时,他们总显得特别豁达,懂得维持自己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说,这种人通常拥有一种特质:纵使身陷危机,也知道如何掌握住对自己的“主导权”。他们似乎天生具有一种不为所动、遗世而独立的“尊荣特质”,而且还能够视危机为转机。
【匮乏、不满、欲望是不幸福感的来源。】
那些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追求庸俗幸福的人,最后追求到的保证是不幸。其实,真正的贫穷,不在于缺乏有形的东西,而在于“追求完美”。举凡健康、美貌、财富,无论什么,只要你“求全”,一味想登峰造极、追求极致,那么,你永远只能处在不满的情绪中。唯有懂得欣赏生命的“凸凹不平”,懂得如何优雅地在逆境中自处,这种人才有机会一窥幸福之堂奥。
【承接上句,下次再感到匮乏和欲望膨胀时,告诫自己“没它也行”,而不是“非它不可”】
真正的富有在于要让自己“没它也行”,千万不要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非它不可”、绝不可放弃的。
【把工作当游戏,进一步说可以把生活当游戏,It's all part of the game.】
一个法宝,可以让事情变得容易许多:把工作当游戏。首先把那篇非改不可的枯燥文章拿出来-一记得,千万别跟自己说:“开始工作吧!”而是要跟自己说:“好好玩吧!看用这篇文章能玩出什么把戏!”其实,只要你改变态度,用游戏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自然而然就会比较容易进人状况。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赚钱而工作,对这份工作一点儿热情也没有,他会快乐吗?如果一个人对工作的投人程度就像宗教崇拜一样,他会快乐吗?两者皆非。其实,要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的秘密就在:和工作维持一种“轻松”的关系,以玩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如果你能够把工作当作种游戏,你就会变得兴致盘然、全神贯注。其实,人在玩游戏的时候通常都很认真,并没有把游戏当作消磨时间的无聊活动。而且,游戏结束后,大家也都会觉得精神饱满、身心舒畅,并不会觉得虚脱、心慌。纵使输了,也没有人会在意,顶多再玩一次。
《穷得有品位》读后感(三):如果真的要穷一段时间
要穷了。这是最近和朋友们网上聊天,聊出来的普遍担心。 做旅游的,前几天得知取消一切旅行团,至少要休息三个月。做影视,春节档电影撤档,横店不让拍戏,能干嘛?什么也干不了。按理来说,我们这行平常就是宅在家写字,理应没什么影响,但助理告诉我,2月份的几个广告,都选择了延期。平常老追着我催稿的版权代理,现在好像人间失踪了一样…… 几个月前家里装暖气片的时候,盘算了下每个月可能要三四千块暖气费。很贵,当时我还在想:不会哪天穷到连暖气费都交不出来吧? 哲学家塞内加是这么劝告世人的: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其实暖气断了也没什么,江浙沪居民早就习惯了瑟瑟发抖的冬天。但比起一个月前,那股兴兴向荣,大手大脚花钱的劲头,现在每天只关心,买到青菜吗?肉贵了没? “一个人穷不好受,但如果所有人都穷,就让人好过多了。 这话是《穷得有品位》作者,德国人亚历山大.冯.勋伯格写的。这本书我这两天又津津有味翻了一遍,堪称一本迅速适应穷生活的宝典指南。 该书从911事件开始写起,因为911,欧美经济大受挫,各大公司纷纷开始裁员。作者不幸成为其中一员,“就个人情况而言,其实蛮惨的。虽然只是个小家庭,但除非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否则怎么养家糊口呢?” 不过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决定成为新时代的精英,“没钱也不改其乐”的人。 要怎么做?首先要找一些榜样的力量。 想想纳博科夫吧,本是名门之后,俄国大革命后流亡西欧,丧失全部财产。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柏林小公寓的浴室里写作,因为租的房子太小,卧室连一张桌子都放不下。当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纳博科夫,文思如泉涌,“每当我沿着街道,穿过广场,去运河散步,透过鞋底破洞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湿润的气息正在我周身扩散。啊,湿润如唇印——我感觉好骄傲,还有一股无以名之的快乐。” 穷过,就像作家得到一口井,非常穷,这口井会噗噗不断地冒出泉水。该书作者勋伯格同样也印证了这个道理,他名字里有个冯,是德国贵族出身,祖上住在城堡之中,曾经拥有自己的独立小王国。后来,就只剩下一个冯字,工作没了,畅销书写出来了。 其次,作者从各方面论证了各种省钱大招。 去餐馆吃饭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去吃那些做法复杂,菜名莫名其妙的菜,纯属满足虚荣心。上班的人需要下馆子,是工作需要,失业了,变穷了,根本没必要强迫自己去餐厅吃饭。和朋友聚会,除了去餐馆吃饭,还有很多种方法。不过作者只举了一种,去朋友家里吃,并且最好是只有两间房的小公寓。 小小的家里,最容易让友谊升温,至于酒,好葡萄酒买不起,不好的葡萄酒宁愿不喝,还不如价廉物美的啤酒,一种除了水之外,世界上最纯净的饮料。 不上餐馆,也别往家里买东西。要知道“空无一物的房间是如今最奢侈的房间”,现在不流行把家里塞得满满当当,而且只要你把家布置得越舒适,就证明你离品味二字越远。 这本2005年出版的书里,已经提到了今天声名大噪的侘寂美学,不足的美感和俭朴的美感,用到有裂缝的茶壶,看起来旧旧的衣服,房间里空旷的寂寥感,让我忽然觉得:装修完了没钱买所有家具,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家里不需要每一寸空间都能派上用场,至于东西,最好都能用到破和旧为止。 起码在这十几年里,欧美好像就是往勋伯格说的侘寂美学这条路走的,他们的室内装修总是尽可能地俭朴,每个人最自豪的从来不是家里新买的什么东西,而是一只看起来破破的二手市场买来的柜子,或者家里传下来的用了一百多年的碗碟。 那种像皇宫一样,满是大理石和水晶大吊灯的装修,早就已经不流行了。 很好,对装修来说是个好消息,刷刷墙装几个灯泡,其实花不了几个钱。 至于衣服,作者建议,还是旧的好。他太太最好的一件衣服,是在二手市场里淘回来的。现在已经不是把逛街买衣服当成心理治疗的时代了。买回来的衣服看也不看,标签都不拆就扔进衣柜,这种奢侈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虽然免不了要感慨一下,大手大脚的日子还刚刚开了个头,立刻又要进入挑挑拣拣旧衣服的时候了。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在这个春节,反复交替穿着两件家居运动服,并且只对最舒服的那件情有独钟? 别再花钱度假,别一个劲满足小孩的消费需求,别再办无用的健身房年卡……以上这些忠告,这些日子做起来真是一点不难,人人都过着很有品味的新时代精英生活。 待在家里,追着小孩做作业,想尽办法在室内空间做运动,我用一副儿童羽毛球拍跟家人反复练习时,不禁为将来健身房的命运感到担心。 当我们习惯了这一切,发现在家也能好好锻炼,健身房还能开得出来吗? 看完《穷得有品位》,我最庆幸的一件事,大概是跟作者不一样,我祖上从来没阔过,我们家祖宗十八代,对穷这件事都十分熟悉。 这回看到我妈再次穿上我扔掉不要的褪毛羊绒衫,我不像从前那么愤怒了。 如果真要穷一段时间,不妨学习下这本书,“没钱也不改其乐”,反正大师们都说了,金钱从来不是快乐的障碍。 发于2020.02.01
作者|毛利,作家,《Vista看天下》长期撰稿人,公众号“和毛利午餐”主理人,著有《结婚练习生》《全职爸爸》《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等作品,写出多篇10w+,感谢全网读者信任,欢迎加入^_^
《穷得有品位》读后感(四):如果真的要穷一段时间
要穷了。这是最近和朋友们网上聊天,聊出来的普遍担心。 做旅游的,前几天得知取消一切旅行团,至少要休息三个月。做影视,春节档电影撤档,横店不让拍戏,能干嘛?什么也干不了。按理来说,我们这行平常就是宅在家写字,理应没什么影响,但助理告诉我,2月份的几个广告,都选择了延期。平常老追着我催稿的版权代理,现在好像人间失踪了一样…… 几个月前家里装暖气片的时候,盘算了下每个月可能要三四千块暖气费。很贵,当时我还在想:不会哪天穷到连暖气费都交不出来吧? 哲学家塞内加是这么劝告世人的: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其实暖气断了也没什么,江浙沪居民早就习惯了瑟瑟发抖的冬天。但比起一个月前,那股兴兴向荣,大手大脚花钱的劲头,现在每天只关心,买到青菜吗?肉贵了没? “一个人穷不好受,但如果所有人都穷,就让人好过多了。 这话是《穷得有品位》作者,德国人亚历山大.冯.勋伯格写的。这本书我这两天又津津有味翻了一遍,堪称一本迅速适应穷生活的宝典指南。 该书从911事件开始写起,因为911,欧美经济大受挫,各大公司纷纷开始裁员。作者不幸成为其中一员,“就个人情况而言,其实蛮惨的。虽然只是个小家庭,但除非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否则怎么养家糊口呢?” 不过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决定成为新时代的精英,“没钱也不改其乐”的人。 要怎么做?首先要找一些榜样的力量。 想想纳博科夫吧,本是名门之后,俄国大革命后流亡西欧,丧失全部财产。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柏林小公寓的浴室里写作,因为租的房子太小,卧室连一张桌子都放不下。当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纳博科夫,文思如泉涌,“每当我沿着街道,穿过广场,去运河散步,透过鞋底破洞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湿润的气息正在我周身扩散。啊,湿润如唇印——我感觉好骄傲,还有一股无以名之的快乐。” 穷过,就像作家得到一口井,非常穷,这口井会噗噗不断地冒出泉水。该书作者勋伯格同样也印证了这个道理,他名字里有个冯,是德国贵族出身,祖上住在城堡之中,曾经拥有自己的独立小王国。后来,就只剩下一个冯字,工作没了,畅销书写出来了。 其次,作者从各方面论证了各种省钱大招。 去餐馆吃饭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去吃那些做法复杂,菜名莫名其妙的菜,纯属满足虚荣心。上班的人需要下馆子,是工作需要,失业了,变穷了,根本没必要强迫自己去餐厅吃饭。和朋友聚会,除了去餐馆吃饭,还有很多种方法。不过作者只举了一种,去朋友家里吃,并且最好是只有两间房的小公寓。 小小的家里,最容易让友谊升温,至于酒,好葡萄酒买不起,不好的葡萄酒宁愿不喝,还不如价廉物美的啤酒,一种除了水之外,世界上最纯净的饮料。 不上餐馆,也别往家里买东西。要知道“空无一物的房间是如今最奢侈的房间”,现在不流行把家里塞得满满当当,而且只要你把家布置得越舒适,就证明你离品味二字越远。 这本2005年出版的书里,已经提到了今天声名大噪的侘寂美学,不足的美感和俭朴的美感,用到有裂缝的茶壶,看起来旧旧的衣服,房间里空旷的寂寥感,让我忽然觉得:装修完了没钱买所有家具,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家里不需要每一寸空间都能派上用场,至于东西,最好都能用到破和旧为止。 起码在这十几年里,欧美好像就是往勋伯格说的侘寂美学这条路走的,他们的室内装修总是尽可能地俭朴,每个人最自豪的从来不是家里新买的什么东西,而是一只看起来破破的二手市场买来的柜子,或者家里传下来的用了一百多年的碗碟。 那种像皇宫一样,满是大理石和水晶大吊灯的装修,早就已经不流行了。 很好,对装修来说是个好消息,刷刷墙装几个灯泡,其实花不了几个钱。 至于衣服,作者建议,还是旧的好。他太太最好的一件衣服,是在二手市场里淘回来的。现在已经不是把逛街买衣服当成心理治疗的时代了。买回来的衣服看也不看,标签都不拆就扔进衣柜,这种奢侈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虽然免不了要感慨一下,大手大脚的日子还刚刚开了个头,立刻又要进入挑挑拣拣旧衣服的时候了。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在这个春节,反复交替穿着两件家居运动服,并且只对最舒服的那件情有独钟? 别再花钱度假,别一个劲满足小孩的消费需求,别再办无用的健身房年卡……以上这些忠告,这些日子做起来真是一点不难,人人都过着很有品味的新时代精英生活。 待在家里,追着小孩做作业,想尽办法在室内空间做运动,我用一副儿童羽毛球拍跟家人反复练习时,不禁为将来健身房的命运感到担心。 当我们习惯了这一切,发现在家也能好好锻炼,健身房还能开得出来吗? 看完《穷得有品位》,我最庆幸的一件事,大概是跟作者不一样,我祖上从来没阔过,我们家祖宗十八代,对穷这件事都十分熟悉。 这回看到我妈再次穿上我扔掉不要的褪毛羊绒衫,我不像从前那么愤怒了。 如果真要穷一段时间,不妨学习下这本书,“没钱也不改其乐”,反正大师们都说了,金钱从来不是快乐的障碍。 发于2020.02.01
作者|毛利,作家,《Vista看天下》长期撰稿人,公众号“和毛利午餐”主理人,著有《结婚练习生》《全职爸爸》《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等作品,写出多篇10w+,感谢全网读者信任,欢迎加入^_^
《穷得有品位》读后感(五):《穷得有品位》| 能对抗内卷的不是躺平,而是品位
《穷得有品位》| 能对抗内卷的不是躺平,而是品位
作者:露西的理财笔记
01
今年最火的两个词,大概就是内卷和躺平了。人人都说内卷,因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低效竞争的压力,你必须全力奔跑,才能勉强不掉队。
但内卷也不是我国独有的,当前全球都遇到了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蛋糕做不大,大家只能从对方手里抢蛋糕吃,就是卷。
这现状短期难以改变,那么作为天赋没那么异禀的普通人,该咋办?有一部分选择了积极参与内卷,优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另一部分人呢?躺平了?其实也没有,能安心躺平的是极少数,但也有不少人,开始借机反思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我要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本书的作者,亚历山大·冯·勋伯格,并不是才刚刚开始反思的,如果说现在人人都担心阶层能否上升,他则是经历了教科书般的“阶层滑落”。
他本是德国贵族后代,但他的家族在过去两个世纪,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城堡,失去了特权,还失去了所有的钱。
到了他这一代,这位伯爵(依然有头衔),成了一个报社记者,住着狭窄的公寓,用微薄的工资养着一家人。
这还没完,赶上911后的经济恐慌,他失业了,连这份微薄的薪水也没保住。
于是他一边接着零散的工作来糊口,一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不同于其他没落贵族出书,这本书里没有任何对过往奢华生活的追忆,相反,这位没落贵族试图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来教大家如何享受贫穷生活。
02
本书说的穷,并不是食不果腹的贫穷。它更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突然失去安全感的时刻:
疫情期间,有人失业,有些公司不景气。
家中有人生病,花钱如流水,也换不回一个健康的身体。
再日常一些,对很多人来说,有娃就是一个分水岭,有了娃才知道什么是碎钞机。
在这种时刻,人们突然醒悟:我努力工作这么多年,我的钱呢?钱呢?关键时刻可以保障生活的钱呢?
消费主义卷走我们的钱,已经是轻车熟路。
书中有个例子,第一批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欧洲人,试图和原住民做交易,但他们发现非常困难:欧洲人拥有的,印第安人并不感兴趣;但欧洲人非常想要印第安人的野熊皮,于是他们拿出了百试百灵的营销攻势。
他们教会印第安人要拥有五彩缤纷的玻璃珠,要大量饮酒作乐,等对方养成这些习惯,你可以拿走一切,何止野熊皮。
到今天消费主义还是这么干的。
托这些商家的努力,我们买进了各种不需要的东西,我们的家被一堆毫无价值的物品堆得满满当当,却依然感到空虚。
商家呢,他们拿到了钱,真金白银,是我们一天天加班赚到的真金白银啊。
为了消费更多,我们更加努力,去996,去内卷,但是手中依然没有钱,富起来的依然是那些商家。
网上总有贩卖焦虑的文章,声称年入百万也紧紧巴巴,很不自由,那可不,他们把钱都花掉了,没有存款,没有可以生息的资产,只有一堆不知该如何处理的囤积品,怎么可能自由。
03
作者在书中批判了欧洲人在消费主义支配下的生活方式,而每一条都与国内当下的情形如此相似。
作者批评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我大概总结为三点:
1、用精神追求来充实生活的内核
消费主义是害怕人们之间有感情的,消费主义期望人们之间只有冷漠和攀比,只有猜疑和妒忌。
因为一旦你有精神寄托,你便很难再被金钱奴役,你会发现生活远远不是像仓鼠一样囤积物品。
沉迷于物质本身,只会让人被物质绑架。任何可能的失去,都会造成恐慌,每一个拼命卷的人,内心都是空洞的、害怕的。
2、努力培养一个休闲的爱好
爱好比绝大多数人想得都要重要的多。
有一个爱好,可以充实我们的休闲时间,可以帮我们建立自我认同及自我肯定。
爱好还会把你导向真正的品位,你对真爱的事物,是难以忍受任何粗制滥造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有了爱好,可以避免你把工作视为一切。
一个有爱好的人,他会把自己和工作隔离开,比如辛苦上班但下班时间属于自己,他不会妄图用工作解决一切。
3、品位来自拒绝
最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来自获得,而是来自拒绝。
真正的生活品位,并不是照搬kol的生活,更不是按照商家的爆款清单去购物,那只会让自己被耍的团团转。
学会拒绝,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对周边的诱惑,保持足够的清醒,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在省钱的同时,还可以收获对生活的掌控感。
04
以上这几条,就是对应本书标题中的“品位”,此品位并非消费主义包装下的品位,而是对自己生活的清晰认识。
而在露西看来,这几条,同样也是内卷的破局之道。
人人都讨厌内卷,但人人都在参与内卷。每个人都唯恐自己被抛下,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之所以如此内卷,正是社会评价标准的单一,只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生活才值得一过,其他的可能性都被放弃了。
但作者给出了另一种态度:如果人们只按照消费主义定义的模式生活,那么再奢华,也照样没有品味,被潮流牵着走的人注定只能是效颦的东施。
而敢于按照自己的审美去生活,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有自己的生活标准,敢于对于别人的指手画脚说不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
略有讽刺的是,能够坚持自己,懂得拒绝的人,反而越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在任何时代,这样的人生活的都不会差。
=
更多读书笔记,可关注:露西的理财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