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十二夜》是一本由李仑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忘忧十二夜》读后感(一):与李脑洞的精神旅行
像是一场梦 我是梦中人 又以梦中人的视角 看着这场梦的发生 我从每个人身上看到我 又以我自己去体验每个人的体验 空间被撕碎了 又以新的方式叠合 现在与过去同时发生 每说的一句话里 都裹着过去的壳子 此时此刻 拿着过去的刀剑 指向现在的过去 我发现我在镜子里 镜子里的我 看着我的过去和现在 心是玻璃 水银像干涸的骨血 刺穿了心里的坟 没有埋葬 它永远都在 像幽灵那般 从镜子里走出 然后看到的是 别人的眼睛 过去的不曾过去 现在的也不是现在 我们拉着过去的手 从现在 走向未来 过去和现在交叠 我看着我 从镜子里走出 当我是我 过去现在依旧是我 镜子里是碎裂的梦或者梦魇 未来 在我的眼中 ——读《忘忧十二夜》——
好像特别好的书,感慨会特别多,多到用任何文字描述都显得苍白,于是,就成了短句形式,文艺的说——书好到我想为它写首诗!
太多感受和发现被随手记在了书里。感觉需要再读好多遍才能消化掉书里故事带来的感受,思考,视角,主体,以及呈现。
好书值得反复读,这本打算先看个几十遍。
《忘忧十二夜》读后感(二):陌生人面前打开心扉
“心理团体“这个概念以前我是没有的,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自身也比较薄弱,但是首先这并没有排斥《忘忧十二夜》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十二个陌生人围坐在一起,并没有特殊的引导、自发的形成对于自己、对他人的剖析,然后每个人可以实现对于自我、包括自身人际关系的重新定位,全文都是通过对话形式来展开,给予了很强的临场感。
这种临场和真实感也源于大家开始的拘束、开始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然后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能够实现换位思考,从而整个团队增强了更多的羁绊和理解,从而在原来很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达成了一些互相的认可。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关系也是如此,一开始亲密关系建立的时候,我们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也就是用从陌生人→相识的方式实现了彼此一种共识,但是亲密关系建立之后,我们往往疏于对于再交流的重视,这种再交流是两个层面,我们一是在随波逐流中没有停下来去审视自己;二是我们没有重新审视“亲密关系”,这就变成我们都用最简单的、或者说最为省事的方式去处理“亲密关系”中所出现的摩擦,但是在“亲密关系”对方的视角来看,这种处理就是一种敷衍。
在“心理团体”的交流中我们屡次看到成年人的破防,我们自身也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为何?就是我们过往太少内向审视自己,内心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防护,当我们揭开防护的时候,会疼得让我们落泪。
如何处理好我们的“亲密关系”,如何更好的与自己相处,可能是我们成年人不亚于工作的一个重要事项,但是这方面又不想工作有很强的KPI推动我们去改善,但是确切切实实在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真的还是要在前进中需要停下脚步,去审视那些关乎我们幸福的事情。
《忘忧十二夜》读后感(三):序言
你好,我是李仑,一位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师,最近十几年一直致力于为各式各样的团体和组织提供咨询与顾问服务,其中包括小型团体的工作坊,中大型团体的工作坊,不同行业职业特色的团体,不同人群的团体等等。团体咨询工作积累时间约四万小时,个体咨询工作积累时间约一万五千小时,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享受了这项工作所带来的乐趣——帮助了他人,也成长了自己。
很多人在人生某个阶段寻求心理服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咨询师来交流,也就是一对一的咨询形式,这自然是非常好的方式。可是,我也发现很多人的问题其实更适合团体咨询这种形式,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觉察能力的提升、亲密关系质量的提升、个人在组织中领导力的发展等等议题中,相同的金钱与精力投入,团体的产出是高于个体咨询的。心理咨询的工作本质是为他人提供一种修复性成长性体验的服务,心理咨询师本质上也是一种服务人员,我总是考虑如何让来访付出更少的时间和金钱获得更深入的变化,团体这种形式,我认为满足了以上的要求。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社交),总是很难把握自己在他人心里的重要性,太重要了怕被责任捆绑,太寡淡了又有一种疏离感,“温度高了怕烫着,温度低了怕僵了”。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婚恋、亲子),随着关系的持久深入愈发的没有安全感,依赖别人怕受伤,依赖自己怕失败。“亲密来了渴望孤独,孤独来了又渴望亲密”
很多人在社会角色(职场)中发展自身影响力和领导力的时候,力道总是拿捏不准,劲大了有种牺牲者的感觉,劲小了又有种失败者的感觉。“敢叫日月换新天,火种在怀常自毁”
这些议题和成长的契机,在一个团体中人们所能获得的,要比在个体咨询中,更多,更深刻,改变更加持久和稳定。
无论你有着何等的成长背景;无论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无论你有着什么样的野心和目标,理想和情怀,刚才谈到的这三个主题都是你一生需要面对的,如果你不想一个人独自面对,孤立无援。
我邀请你来到这样的一个空间,这里有八个小组成员有着和你一样的困惑和痛楚,他们是不同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他们是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和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生活带来了什么,你仍然选择尝试热爱它,仍然相信自己会遇到一个契机发生改变,自己的世界会因为和一群人的相知相遇而发生化学变化,离你心中的某个彼岸越来越近。
任何领域的发展到了某种程度都充满了哲学性的深刻与艺术的美感,小组也是如此,小组里的成员们就像是各种独一无二的乐器,他们在个体与集体编织的潜意识乐谱中萧瑟和鸣,尤其是在小组带领者为他们服务的进程中谱写了命运与关系的新篇章,过程中既有何为存在如何存在这类深刻的主题,也有不枉关系不虚此生的互动美感。
这个小组的名字叫做“八仙”,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会像描述一个故事一样跟你分享这八个人是如何在一个小组里互动的,他们之间是如何发生了物理反应又如何互为药引继而发生化学变化的,也许你会看到那些人与人之间真正自由的表达是如何发生的,而这些自由的声音又是如何彼此交织的,其中包涵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及发展,每一个人内在与外在是如何共振,还有着每一个人的过去是如何限制了TA当下的发展并且活现在这个小组里的。那些爱恨情仇,那些智慧与慈悲,那些破茧而出的阵痛,无时无刻的不在这样的圆圈里呈现。你需要做的,就是进入这样一个空间,一方关系的矩阵,一段凝缩的时光,一场人性的共舞,随着这八仙一起来体验、感受与学习,并观察自己的变化。
如果你是将要成为未来的团体带领者,我也希望你可以观摩我是如何带领这个小组的,看一看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一个体验性成长性小组跟你的想象,有哪些叠合与不同。
而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目标,在我看来进入这样的一个课程,都可以为自己的灵魂补充营养,因为我们已经体验过太多因灵魂营养不良所带来的的无助迷惘和挫折。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个故事对读者还是有一点要求的:
首先需要你对人感兴趣,对关系和这个世界感兴趣;
需要你对文字语言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隐喻和象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至少你曾经想过解自己的梦;
需要你有能力观察和命名自我的情绪。
如果你具备以上的能力,我深信,八仙这个故事会带给你更多的宝贝。
好了,最后总结,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社会角色。这三个重点未来咱们一起去冒险。
李仑
《忘忧十二夜》读后感(四):用十二个晚上治愈自己:提升觉察,感知亲密
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社会角色,构成了我们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这些都是心理学范畴能解决的问题。随着心理知识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咨询,也并不避讳自身可能需要心理调适的现实。毕竟,知觉是改变的开始。什么样的心理咨询适合你呢?或者,怎么样才能做一个了解自己心理需求的人呢?
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虽然被大众熟知,但是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忘忧十二夜:存在主义团体小组的故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心理咨询模式——团体小组咨询。这种模式,不仅能为身处困顿中的人疗愈伤痛,而且对需要自我提升的人来说也十分有益。因为团体小组咨询在丰富人际关系的觉察能力、提升亲密关系质量、发展个人在组织中的领导力等议题中颇具优势。
什么是团体小组咨询?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团体小组咨询,是通过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团体沟通氛围,促使个人在团体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分析和接纳自我的一种咨询方式。
团体咨询会模拟一个微型社会,个人在团体里面的关系会呈现出他处于外在社会的人际关系模式。团体治疗时修复伤害的同时会治愈处于外在社会的伤痛。
与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相比,团体心理咨询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重现人际冲突,浓缩真实的社会互动。在互动中彼此疗愈,强化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模式,了解自身心理需求,知晓并努力改变不良的互动习惯,将自己在团体咨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而解决在现实中的问题。
团体小组咨询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咨询效果容易巩固、咨询效率高,省时省力等特点,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的欢迎。在一些四川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团体咨询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忘忧十二夜:存在主义团体小组的故事》这本书就如实记录了一段团体小组咨询的全过程。我们跟随着带领者的视角进入故事。带领者,是指团体咨询中心理专业从业者,他们负责组织团体,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目标话题,并及时干预团体对话的节奏。带领者不能过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尽量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引领团体内成员体会自身感受。
通过十二个夜晚的治愈之旅,《忘忧十二夜》不疾不徐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团队成员彼此信任、彼此温暖、彼此信任、彼此支持的图画。用最克制的文字讲述最动人的故事,带领着我们绕过情绪的暗礁,穿越冲突的浅滩,最终到达安全有力的彼岸。
人属于关系,可灵魂却属于文化
《忘忧十二夜》的团体小组由各种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来意的成员构成。有想要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焦虑母亲,有热心公益的社区工作者,有即将步入婚姻的老师,有来寻找灵感的自媒体人,也有想要观察人类的教授,还有叛逆的“妈宝”男孩……等等。他们聚在一起的第一个夜晚,是完成重塑人际关系秩序的第一课。
通过大家的落座次序、发言内容、对话节奏,这个小团体初步建立了一种秩序,有人负责打破沉默,有人积极回应,有人冷嘲热讽挑战权威,有人安静观望发言谨慎。第一个晚上呈现出来的状态,都带着强烈而浓郁的现实社会身份色彩。为了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带领者要求大家在下一次咨询时,分享梦境。
人际、创伤与梦是人类文化里永恒的话题。因为要走入婚姻而焦虑的老师,分享了自己一个关于“公主与王子”的梦境。梦里的公主在郊外与王子相遇,在恋爱中走向金碧辉煌的城堡。在坐上宝座的一刹那,城堡消失王冠碎裂,公主变成了农妇,王子也随之消失。
这本身是一个主观性特别强的梦境,但围绕着梦境,小组的成员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与位置,分享了自己在梦境中的感受。有人感觉到了梦境中的无助,有人描述了梦境中人物可能出现的对白,还有人提出了对做梦者本人的关心。
创伤与梦,是治愈还是重现?人们在自己梦境中的行为,是应激反应还是代偿心理?为什么团体里每位成员,居然能对一个相对陌生的人的梦境产生“感同身受”的共情?
在解读梦境的过程中,团体小组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开始体会到了关系和灵魂的归属感。众所周知,人属于关系,而灵魂属于文化。这种团队之间形成的特有文化,为每一位成员提供了灵魂的栖息地,安全感也随之而来。
你为什么会恨?因为恨能生根,喜欢就是一阵风。
在谈到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第八个夜晚,有人提到了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们都会像我们的父母那样么?
叛逆的妈宝男孩突然贡献了整个治疗过程中难得深刻的一面:“你不会像你喜欢的那个人的,你会更像你恨的那个人。”为什么会恨?因为恨能生根,喜欢就是一阵风。
在这个夜晚,大家讨论的是死亡、是愤怒、是憎恶,是人生中极力避免又避无可避的强烈的负面情绪。“不可避免的死亡”是存在主义团体中需要探讨的主题之一。由死亡牵出的一系列负面情感,开始在团体中蔓延开来。随着对负面情绪感知的深入,团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分享了自己对愤怒、憎恶、无奈、绝望和恨的体会。叛逆的妈宝男孩正是因为憎恶自己父亲出轨的行为,从而憎恨自己。不断在亲密关系中惩罚自己,因为他又恨又怕。恨自己对父亲出轨行为的无能为力,又怕自己重复父亲的行为。
而一直沉默的两个孩子的妈妈,从前在团体里存在感极弱的家庭主妇,也给出了一段极具爆发性的发言:
她的恨,来自出轨的老公,来自对出轨老公无能为力的自己,来自对孩子的愧疚,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她的恨,虽然生了根,但也生出了勇气。负面情绪不一定都是坏事,在某个时刻,走出它们,你可以浴火重生。
心里的路程究竟是自己一个人走好,还是找一些人一起走好?
亲密关系到底需要多亲密,才能算做亲密关系?又要多克制,才能做到爱而不掌控,关心而不窥私,给对方支持也给对方自由?亲密与边界,该怎么把握分寸?
亲密关系的真相,也许并不美好。亲密中总有压抑,一方面是压抑的自我边界感,一方面是对亲密的渴求。
心里的路,就是具象化的自我。这条坚守自我的路,我是该孤身前行,还是分出一些隐秘的悲欢,找同伴一起分担?孤身前行是否意味着安全,分享悲欢又是否意味着将情绪的掌控权交给他人,我的波动不再属于自己,自我也不再纯粹?
《忘忧十二夜》里的第九个夜晚,讨论的就是亲密关系中的“共鸣与孤独”。存在主义团体探讨的另一个话题,就是人内心的孤独感。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团队成员也没有答案。有人认为要说出来,“心里的话说出来,才能最终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人因为代际伤害,觉察不到自己想要分享的欲望,甚至将分享情绪这种冲动深深埋葬。
但无论何种选择,团队成员都是幸运的,因为在这里都得到了治愈。作为读者,在这一章也感触颇深。团队成员中的彷徨、忐忑、自我怀疑,透过纸张和文字,氤氲在我身边。谁不曾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迷茫?谁不曾想过是不是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标准答案?在亲密关系中才可以得到的共鸣,在阅读的环境中,也得到了回应。爱本就瞬息万变,无论它以什么形式来到你身边,不必压抑真实的感受,勇敢地接受与表达,也许会更接近真实。
脆弱的定义本身就是反脆弱的
时间很快来到了最后一个晚上。第十二个夜晚,是即将分离的夜晚,也是最后一次团体咨询。大家各自展示了在团体咨询中得到的收获,也有人不断提到“成长”,也有人勇敢地袒露了自己的“脆弱”。脆弱不再是一个形容词,面对自己的脆弱,展示自己的脆弱,相反本身就是一种勇敢。脆弱的定义本身就是反脆弱的。在即将到来的分离中,成员们完成了最后一个话题的探讨:失去与分离。
在成为自己的这条路上,我们不断得到不断失去。得到的是成长,失去的,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分离本身就是一种重聚,就像脆弱本身就是一种坚强。
《忘忧十二夜》虽然只是描述了十二个夜晚发生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代号,但是他们何尝不是我们,他们的困扰也困扰着我们,他们的疗愈也疗愈着我们。这场温暖平缓的治愈之旅,陈述了情绪的暗礁,也展示了接纳的魔力。你准备如何治愈自己?
“人类的潜意识是一座山峰,可以被忽略,可是,山,就在那儿。”这一趟登山之旅,你是准备冷静地洞若观火,还是全情投入,畅快淋漓?无论如何选择,都祝福你,拥有信心和勇气,拥抱感动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