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进化》是一本由[日] 远藤秀纪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败的进化》读后感(一):失败的进化?
在进化论略受质疑的当今,我们是否还可以从进化的角度去看待分析人类的存在。动物同植物不一样,通过遗传分析发现,种子植物与被子植物起源历史中发生两次遗传物质倍增事件。一次是3.19亿年前 ,遗传物质倍增形成的多倍体导致了裸子植物向有花植物的进化;另一次是1.92亿年前,被子植物进化出单双子叶植物类型。人类可以通过染色体组学去分析植物的起源和原始种,但是对于这种倍增的意义在科学的探讨上仍然是模糊的。这种倍增可以被定义为进化吗?进化的含义又是什么?
姑且定义进化是适应性的改变,人类进化到今天,作为哺乳动物的一类,为什么只有人类的幼儿需要经过一两年的成长才可以走路,而其他类型的哺乳动物一出生时就可以走路可以游泳,这种进化的机制为什么对人就不是适用了?
作为具有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的我来说,我对这种进化的说法是很保守的。回到这本书,逃不开说明文写作的文字堆砌和无趣,这是不可避免的。作者或者翻译也尝试避开这种写作囹圄,所以暂做欣慰吧。
《失败的进化》读后感(二):人类的进化
作者先以解剖的角度来给我们介绍鸡的前肢带,鸡的前肢带相当于人类的上肢带,鸡在老祖宗的前肢带中相中了乌喙骨,而人类则选择了肩胛骨挑大梁,正是因为这样鸡和人拥有了差异分明的肩部形态。 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类与动物的身体是由无数“小零件”组成的,而这些“小零件”都熬过了艰难的进化。它们都是经过了设计迭代、错误、失误、失败与巧合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且这些小零件都建立在对于我们来说极其漫长的时间上,是1亿、3亿甚至是五亿的演化结果。
整体下来我觉得其实很多东西都没办法完全的下定论,作者给我们介绍人体现在的器官时,基本都是通过解剖其他动物来引出,但是有很多东西是解剖所得不出来的。就像阿法南方古猿这些的化石真的太少太少了,阿法南方古猿虽然给我们留下来非常完整的骨盆化石但是他真的能证明是和智人拥有是将骨盆垂直立起的嘛,作者也说了学界尚有争论,早期猿人的骨盆与股骨究竟是呈怎么样的角度依然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所以这本书还是受一定的局限。但是这本书也基本将所能论证一些进化的例子都举例了出来能这么写出来成为一本书也挺不容易了。 包括像其实人和鸟的翅膀结构是差不多的,能飞的原因就是介绍羽毛其本质是由角蛋白组成的硬性结构,和我们人体的头发指甲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其实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科普一下人类的进化历程,其实是想引起人们对于遗体科学的重视。想起《不平等的尸体》和《非自然死亡》里面关于法医解剖的描写和本书也差不多都是想告诉大家遗体的重要性。向这些解剖学者和法医致敬,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真的需要毅力和胆量。
《失败的进化》读后感(三):生而为人就已经足够努力了
人不过就是一只偶然从树上跳下来的猴子嘛!
从哥白尼、达尔文、弗洛伊德接连不断地对人类自信打击之后,这个观念似乎或深或浅地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但我现在之所以能在这里跟大家谈论进化论,全然是因为我可以用托举内脏的骨盆坐在办公椅上,可以用没有承重负担的双手在键盘上飞快地码字,可以用我那比猿猴大得多的大脑来好好想想下一句应该说些什么。
人类能成为地球上最具统治力的动物,从进化上面讲完全是因为偶然。大自然是我见过最没有目的性的事物了,它做的一切都是随心所欲地涂鸦。就像第一只上岸的鱼,它从来没有想过要到陆地上去生活,也没有为此做过任何准备。突然有一天这只鱼生活的水域干涸了,一大批鱼被晾在满是泥巴的滩涂上,巧的是它们中间有一只鱼曾为了在水中精细地控制游泳动作进化出了肉鳍,这肥硕的肉鳍是这样偶然地成为了后面陆上脊椎动物四肢的祖先。
五百万年前第一只从树上下来的猴子也是这样,它没有为成为人做好任何准备,但当时东非的树林就在气候的变化下萎缩消失了,变成了一片毫无遮挡的草原。这时一些恰好足底宽大、适合直立的猿猴,在第一次接触到地面后,开启了跨时代的意义。进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随机性地产生各种突变,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贯穿整本书的概念:设计迭代。只不过自然环境在不断地筛选这些设计迭代,让更适合环境的得以繁衍下去。造物主不愧是最懒惰的工程师,他从来都不去精细地打磨自己的作品,而是随意在设计图上修修补补,然后把这些迭代后的产品扔到市面上任他们被筛选淘汰。这种“不负责任”也让获得智力和直立的我们深受其苦。受够进化副作用折磨之苦的人类对此只能一笑了之并坦然受之,毕竟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恩赐,一切都需要有代价的,我们获得了直立行走的能力,获得了超高的智慧,必然就要忍受这些代价。这些代价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遗产,他们从大浪淘沙中的恶劣竞争中利用幸运的设计迭代活了下来,他们已经足够努力带给我们最好的了。
说回“失败的进化”这个主题,作者对智人的现在感到失望。我们优秀的大脑让智人得以借助各种工具来改造世界,我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忙忙碌碌,也可以闲暇之余去咖啡馆享受片刻欢愉,甚至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发达的医学技术与死神抗争,延长寿命。这些都是大自然在完成当初这场设计迭代时所没有想到的。我们已经超出了自然给我们设计的框架,甚至在不断地给自然强加框架去改变它。这种塑造自然的能力是之前的生物都没有做到的。过刚易折,过柔则靡,这是一个哲学讨论。过度聪明造成的愚蠢会扩张人类的贪欲,智人的下一次设计迭代该走向何处?作者给出的答案悲观又蕴含希望:智慧会带领人类走向末路,但设计迭代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谁知道呢?
作者是位解剖学家,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引申出对进化史的科普和社会进程的反思,还蛮有情怀的。
《失败的进化》读后感(四):关于人的进化——读《失败的进化》有感
人的进化
自然选择定会消灭有缺陷的“次品”,一个都不会放过。一一题记
白垩纪时期的景象,此时恐龙是世界的主宰
公元前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属于恐龙的时代被终结。在这之后,经历了古近纪(哺乳动物迅速繁衍)、新近纪(动植物都接近现代)。再打到第四纪(人类出现)。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哺乳动物兴起,渐渐成为世界的主体。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种,突出重围,成为今天地球上的主宰。
红毛猩猩——亚洲唯一的类人猿品种
第一部分 树上生活到地上生活 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从“树上生活”到“地上生活”是人类进化的重要体现。我们人类至今仍保留着在树上生活的痕迹。请各位竖起中指,如果你感到有一条肌肉从你的手掌延伸到胳膊肘。那么恭喜你,你拥有掌长肌。现代人的掌长肌大多已经退化,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攀爬,增强手臂的力量。话说回来,我们到地上生活之后,我们的活动范围会变得更大。同时,我们的双手也解放了出来。这样就可以用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物品,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生存。同时,我们的大脑也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让其变得更大,更重,更强。而大脑强大之后,又会投入到新的创造之中。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活化石“腔棘鱼”
第二部分 鱼→人? 关于从鱼进化成为人类,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下面让我来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鱼是如何从海到陆的:最初在水中生活的鱼,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海洋中已经容不下他们的生存,他们不得已一步步向岸上转移。首先是进化出四支鳍(如今的“活化石”腔棘鱼就是这样的形态),接着再进化出肺。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进化使他们可以在陆地上移动并呼吸。在那之后,为了防止太阳暴晒导致身体水分的流失,其又进化出了硬质的表皮。到此其完成了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的进化,生命也从海洋扩展到了陆地。之后再通过长达几亿年的进化,最终其中的一部分进化成为现代的人类。由此可见,与与人之间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不定从前在海里生活过的某条鱼就是你的祖先呢!
正在吃树叶的长颈鹿
第三部分 站起来
从四肢行走变成两肢行走,看起来只不过是把身体转个90度那么简单。但是实际上,人类为了站起来,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点就是心脏在这里后需要心脏有更大的力量,也就是有足够的血压才能够把人体心脏的血液运送到大脑(想必长颈鹿的心脏一定动力强劲)。但是如果血压过高,血液就会如瀑布般倾泻到你的脚部,从而导致血管的破裂。所以,为了保持合理的供血量,心脏可谓是煞费了脑筋。可以这样说,在某种意义上,如何保持合理的供血量,是心脏一生都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最后,心脏经过漫长的进化,终于适应了人类直立的状态。 第二点就是骨盆。在人类站起来之后,骨盆成为承重人体上半身的顶梁柱。骨盆为了托起人体的上半身,进化成了碗状,从而更好支撑人体的上半身。如今的上班族常见的症状,腰间盘突出,也是由于人类在直立后脊椎和盆骨承受重大力量所造成的。最明显的一个盆骨承重过大的例子就是:坐的时候比站的时候更舒服。这就是由于盆骨在人坐下时所承受的力量会变小,人们也会因此而感到舒适。除此之外,人类的身体还有许多其他的变化
银河系
读完此书之后,让我不禁想象人类未来的进化方向,以及人类未来的样貌。人类的大脑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脑力劳动所致),身体越来越弱(机器代替人类劳动),手指越来越长,越来越细(适应机器及日常生活),脚趾消失(就像穿完正常的袜子一样)。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猜想。现在请各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拥有这四个特征的人类:头大,身体瘦弱,手指细长,没有脚趾。所想象的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感觉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想一想:生活在几百万年前的人类,会想到我们今天人类这样的样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