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地坛》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念地坛》读后感(一):我与地坛
这十几年,从少年到青年,再回头读,还是忍不住感动,史铁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四肢健全的时候,抱怨周围环境如何糟糕,突然瘫痪了。坐在轮椅上,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时候多么阳光灿烂。又过几年,坐也坐不踏实了,出现褥疮和其他问题,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坐着的时光,风清日朗。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这时觉得褥疮也还算好的。开始不断地透析了,一天当中没有痛苦的时间越来越少,才知道尿毒症初期也不是那么糟糕。所以他说,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为什么不去珍惜现在呢?”
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容易轻易错过。比如,旅行中一顿饭你只要没吃。再吃是若干年后了,还不一定是那个味道了。所以要善待每一个今朝,过好每一个今天,努力走好每一步路。珍惜当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想念地坛》读后感(二):读后感
《想念地坛》收录了史铁生代表性的散文、随笔、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节选。 书里的随笔和散文都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写的: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少年时上山下乡,在二十岁的年纪突然双腿残疾,在绝望中靠写作找到人生价值……小说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史铁生在这些文章里回忆了亲情,也书写了对命运的思考。 我看书比较看重语言和文风,史铁生的文字太对我的胃口了,读起来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但同时会被那些藏在文字深处极为真实的温情打动,还有难得的细腻和幽默……读他的文章,我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在寂寥破落的古园子里,在落日的余晖下,一个年轻人静默着坐在轮椅上,静默着读书、思考、观察园子里的荒草古树;能联想到那个被命运捉弄,却又拼命在黑暗中寻找到一束光的倔强生命。 相比于其他文章,《好运设计》给我的触动最大。我们都希望一辈子过得顺顺利利,最好一点挫折都不要有,但是史铁生在这篇文章里设想的最幸运的人生,是“既知晓人类文明的丰富璀璨,又懂得生命路途的坎坷艰难。没有痛苦和磨难就不能感受到强烈的幸福。”换言之,一夜暴富一帆风顺什么的也不一定就是完美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会让我们错失很多生活中的风景,作为一个普通人本身就是最大的幸运~
《想念地坛》读后感(三):面对生命
我想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琐事占据,它们毫无例外交叠的消耗着我的精力,让我对这些逃不开躲不掉的任务身心交瘁。以至于当好友提醒我劳逸结合的时候,我也提不起任何兴趣。 “无所谓”“都可以”“就这样吧”是多少现代人悬在口边的句子,明明是最好的时代,这个社会表现出的却是与之相反的颓废呢?
其实我没有任何权利评价,这些感想也都是在和一个友善的邻家奶奶聊天时她的所感所想,让我惭愧的是,我无法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她口中所说的一员。
这个时候我收到这本《想念地坛》,它帮我拾回了遗失在过去的有关史铁生的记忆: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人人都说:写作是对生活的疗愈。我本以为这“生活的疗愈”是将痛苦与虚无封存在这笔与纸之间,从而独留快乐于现实。因此我年少时常钟爱于以悲剧结尾的作品,但这是彻头彻底错误的,我所认为的只不是是对“生活的发泄”并非“疗愈”,我只是通过故事中的痛苦与现实的痛苦相对比,以此得到一种暂时性的慰藉。
真正的“生活的疗愈”是见证过悲剧后依旧表现出对生活无尽的热爱,又见“地坛”我仍会被史铁生先生坚毅温润的文字感动。这才是一种让人迸发出无限旺盛生命力的力量,我们能为悲苦而落泪,又为何不能为忍受着、接纳着、并抗争着悲苦的生命喝彩呢?
《想念地坛》读后感(四):面对生命
我想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琐事占据,它们毫无例外交叠的消耗着我的精力,让我对这些逃不开躲不掉的任务身心交瘁。以至于当好友提醒我劳逸结合的时候,我也提不起任何兴趣。 “无所谓”“都可以”“就这样吧”是多少现代人悬在口边的句子,明明是最好的时代,这个社会表现出的却是与之相反的颓废呢?
其实我没有任何权利评价,这些感想也都是在和一个友善的邻家奶奶聊天时她的所感所想,让我惭愧的是,我无法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她口中所说的一员。
这个时候我收到这本《想念地坛》,它帮我拾回了遗失在过去的有关史铁生的记忆: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人人都说:写作是对生活的疗愈。我本以为这“生活的疗愈”是将痛苦与虚无封存在这笔与纸之间,从而独留快乐于现实。因此我年少时常钟爱于以悲剧结尾的作品,但这是彻头彻底错误的,我所认为的只不是是对“生活的发泄”并非“疗愈”,我只是通过故事中的痛苦与现实的痛苦相对比,以此得到一种暂时性的慰藉。
真正的“生活的疗愈”是见证过悲剧后依旧表现出对生活无尽的热爱,又见“地坛”我仍会被史铁生先生坚毅温润的文字感动。这才是一种让人迸发出无限旺盛生命力的力量,我们能为悲苦而落泪,又为何不能为忍受着、接纳着、并抗争着悲苦的生命喝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