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蒋廷黻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想一次性读完的书
读这本书,完全没有分心,下午快晚上开始读,读到晚上十二点,早上起来继续读完。想必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读起来不吃力,且其中逻辑清晰,让人有读的兴趣。不是让我们记住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也不是一一道来,而是讲清了近代史的脉络以及其中的原由。书中很多观点令我受益匪浅。。。。。。。。。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图文并茂,韵味十足
蒋廷黻先生的这部近代史,是我接触历史课外书以来最喜欢的一部--说的通透,写的通俗--讲的是知识,科普的是我们不知道的内容。就平时我们所学的为了考试而吸收的知识,是浅显的,过于表面的。但这样的知识它不扎实。我们不能从中读懂这些事件里隐藏着的关系,只能浅尝辄止。
阅读这本书,是我有目的的去拓展自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知识面的选择(当然也是因为受自己历史老师的影响)。这部书不论是从适读年龄上还是内容理解上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一本高品质的好书,对于我辈学生及喜欢历史的人而言都是很好的一个读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补充一下删去的目录:
附录三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小引
一 俄国的远东发展
二 中俄初次在东北的冲突
三 尼布楚交涉
四 东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宁
五 俄国假道出师与胁诱割地
六 俄国友谊之代价
一 “九一八”的责任问题
二 国联调查团所指的路
三 南京的机会
四 热河失守以后
五 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及国际
六 这一次的华府会议
七 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要的希望
八“九一八”——两年以后
九 国际现势的分析
十 论“日本和平”
十一 经过“满洲国”
十二 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十三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近代史上的人和事
这本书成书于1938年,讲述的是1840——1925年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又一个试图挽救存亡危机的时代引领者所做出的探索,变革,努力与失败及其原因。 初读有一定的违和感,因为作者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给与了与教科书,正史不一样的感情流露与评价,对于很多事关历史走向的事件也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于我的既有认知是有一定冲击的。但是就好像他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的态度一样,立足于当时的时代和个人眼界,立场,有些做法虽然不值得赞同,但也是可以理解,原谅的,也应该看到他积极的一面。所以对于蒋先生的解读我同样抱着理解学习的态度,读到第二章开始违和感渐渐消失了,更多的是被他独到的眼光,清晰的逻辑,更有人情味的描述而吸引。
印象中教科书上对于林则徐更多的是肯定其禁烟的决心和对抗洋人的骨气,但是蒋先生点明了他作为士大夫,深重的个人名誉包袱,不敢不肯不知变革,妄自尊大的清高傲气,不善于和洋人打交道,搞砸了禁烟事物,激怒了洋人。虽然他的说法都有理,但也不能忽视列强觊觎中国的无底线行径,并不是谨慎斡旋就可以避免战争,避免被侵略,避免丧权辱国。在你国力衰微成为砧板上的一块肥肉时,你是乖顺还是挣扎还是讲道理,并不会影响你的结局。在绝对实力和势在必得的野心面前,一言一行的瑕疵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
蒋先生对于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的描述让我获益良多,我对他们的印象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描述,更多侧重他们的守旧,迂腐,作为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掌握权力和财富,却没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不能彻底变革提升国力,在战争中维护国土和尊严,不能大义凛然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甚至去维护它,不惜丧权辱国。但是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们的努力,在自身以及时代的客观限制下,能够推动近代化,哪怕只是思想上的一粒种子,只是现实中的一小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具备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拿时代优势苛责前人是不合理的。况且有些弯路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走,只有经历了一次次尝试和失败,才能获得那些满含血泪的经验教训,得到来之不易的正确答案。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