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是一本由[美] 内尔·诺丁斯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关心》精选点评:
●关心伦理。反应。 榜样,对话,实践,求证。 关心自我,身边的人,陌生人和远离自己的人,动物、植物和地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知识。 「我们似乎决定了所有孩子都应该上大学。这样,我们就在欺骗那些对学术课程没有兴趣的孩子:一方面,在单一标准化的学术课程体制下这些孩子感觉自己成了失败者;另一方面,他们被剥夺了学习他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非学术课程的机会。」
●温情的诺丁斯,在关心中学会关心~
●在德育课题的培训课上,听梁明月老师对诺丁斯的力荐,读了这本书。因为读了这本书,才有了后面的实践。知识只有在运用后,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但这本书我还是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规划没有做好。
●还好...没新的观点。
●虽然有点不够“学术味”,但的确有拨乱反正之感
●有批判,有建构。思路完整、清晰,有魅力。
《学会关心》读后感(一):一些新知线索
1. 杜威对认识论、学习深有研究。有些书莫名其妙大批杜威,也不说清到底怎么了,之前感觉很迷惑。现在意识到可能是他的思想特别是重视自身体验的现实论的与逻辑实证主义等“主流”/“强势”思想的冲突所致。此线索促成提前开始阅读已列入书单的《Philosophy in the Flesh》。 2.关心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建立在对人性的思考上,带有艺术的真实(truth in art),不同于科学主义的论断。此线索促成对一些文艺作品的重视。 3. 知道了Martin Buber,原来“哲学”除了“柏拉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先验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验主义、积极实证主义)还有其他选项。 4.其他一些问题探讨:如远程关心(网络带来的真实??),肯定了在本书刚开始阅读时读完的《论互联网》(Dreyfus)的思想。
《学会关心》读后感(二):关心为何?关心何为?
今天看到一个美国9岁的小女孩抗议标准化考试的视频,想想与刚看完的Noddings的一些批判的观点还挺相契合的,当然这只是诺丁斯所批判的一部分。
夜深人静了,我需要来仔细思量我们的学校应该教什么?一路读过来,从小学到研究生,我们好像很少有人质疑过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是谁规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课程又是如何演化成今天的地步?它们在现在这个时代还适用吗?我们的老师们知道他们在教什么吗?他们知道教的目的是什么吗?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那些基于学科分类的学习你还记得多少?它们是有用的吗?这些问题有的有答案,有的则需要我们继续想下去。
一、对于书本的自我重构
我将Noddings的这本书重构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极力地批判,一部分在极力地诠释她的新想法。
1.批判
首先,她质疑这种把一个教育机构的很多功能集中于一个主要功能的做法。认为这种集中很可能是一个错误,因为所有的机构和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目标,而这些目的和目标又经常随时随地转移和变化侧重点。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P25
其次,Noddings 对当前的人文教育也给出了严厉的批评。她认为“当前这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最好的教育。第一,这种教育将狭隘的理性和抽象的推理过程视为完整人生的标志而予以过分强调。它忽视人的情感历程,忽视具体思维,忽视实际活动和道德行为。推理过程当然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忽略人性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第二,这种对思维过程和脑力劳动的过分推崇使那些在这方面成功的学生们相信,他们比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更加优越,一个更加平衡的课程会帮助所有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殊才能,也促使他们尊重那些自己不具备的才能。第三,传统人文教育课程基本上是男性生活的反映。历史上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被严重地忽视了。这种教育不断地生产出这样一个社会,在其中,一种性别的人在物质与精神上支持和关心另一性别的人。长此以往,社会的性别歧视模式得以形成。这些对人文教育的反对意见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整个教育事业。”P49 而“如果我们能够在关于什么是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方面达成一致看法,那么我们能够找到教这些内容的更有效的办法。”
给所有孩子一个同等质量的教育并非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一个同样的教育。正相反,给所有孩子相同的教育会导致不平等。P57
2.诠释新观点
在深刻批评的基础上,Noddings 提出了自己的“关心模式”。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必须教会学生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何谓“关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时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其中,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而被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特征是接受、确认和反馈。P31她强调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P31
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关心伦理强调动机,从而向道德教育中推理的权威地位发起挑战。她主张集中发展有利于维系关心关系的态度和技巧,强化行为的欲望,而道德推理过程是第二位的。P36从这种关心伦理角度出发,道德教育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P37
二.关于本书的反思
在被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控制的学校教育中,关心模式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她强调人人都需要关心,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她希望把教育看成是要养育一个来自不同背景、智力水平不同、体能状况各异、兴趣爱好也五花八门的孩子们。她反对控制哲学,她强调我们迈向了一个后现代时代,我们的思想必须跟得上后现代发展的步伐。后现代注意拒绝对单一客观方法的顶礼膜拜,也挑战极端个人注意。后现代主义也反对伦理以及认识论上的标准化和普世化。所有这一切观点都给我们的现代教育当头一棒,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或者其它国家。如果这种“关心模式”能够推行,那学校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就不再是地狱,而是一个发现自我并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生长的地方。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孩子将不用再费劲脑力、扼杀青春地来学超过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标准化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考试将不复存在。那将是多么令人醉心的景象。
可是,这些将怎么实现?Noddings只提出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知识,却没有仔细说明具体该从何做起。我认为这其中的一些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渗透在教学里,我们需要的有这种专业意识的教师。当然,Noddings也提出改革教师教育的做法。她认为“教师教育应该帮助每一个教师以理性和智慧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最重要的改革或许是赋予教师们以权力,就像我们强调向学生们下放权力一样。我们不需要以一大堆具体的知识信息和规章制度去武装教师们的头脑,相反,应该帮助教师自己去探索。帮助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和其他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帮助他们放弃各自为营,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自己的专业在更广泛的人类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不同的师范教育体制,师范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整体化的,而不应该是高度专业化的、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P183
不得不说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同时听起来也只适合低学段的教师培养。如果小学老师的目的是帮学生打好阅读和初步计算的基础,初中老师帮助学生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那么高中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如果不能专业化,那么学生将如何成为自己所爱领域的专业人员呢?
所以我认为Noddings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她只是在一个横向的维度上描述了这种模式,纵向地如何从小学到大学衔接她还没有提到。但是仅有的这些足以让我们对教育和教师教育作出深深的反思,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学科专家,而是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他需要对自己的实践有专业的意识。他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不只是关心),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而在他的实践中,学科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最主要的,他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而关心模式提供了很好的一种。
除了所阐述的教育问题以外,这本书无疑也是一本滋养人生的好书,他可以让我们进行自我教育。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会关心自我吗?为什么跳楼事件频发不止?在平等和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如何做好关心者和被关心者,这本书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还有对环境的关心无疑是这个时代我们非常需要重视的。诺丁斯的所强调的关心也渗透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对孩子们的关心,对丈夫的关心,还有对教育的关心,读起来不禁湿了眼眶。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成为一个关心者,这不是口号,而是身体力行。
《学会关心》读后感(三):关心为何?关心何为?
今天看到一个美国9岁的小女孩抗议标准化考试的视频,想想与刚看完的Noddings的一些批判的观点还挺相契合的,当然这只是诺丁斯所批判的一部分。(视频地址是http://video.sina.com.cn/p/news/live/gtx/v/2015-04-10/172364820929.html)
夜深人静了,我需要来仔细思量我们的学校应该教什么?一路读过来,从小学到研究生,我们好像很少有人质疑过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是谁规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课程又是如何演化成今天的地步?它们在现在这个时代还适用吗?我们的老师们知道他们在教什么吗?他们知道教的目的是什么吗?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那些基于学科分类的学习你还记得多少?它们是有用的吗?这些问题有的有答案,有的则需要我们继续想下去。
一、对于书本的自我重构
我将Noddings的这本书重构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极力地批判,一部分在极力地诠释她的新想法。
1.批判
首先,她质疑这种把一个教育机构的很多功能集中于一个主要功能的做法。认为这种集中很可能是一个错误,因为所有的机构和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目标,而这些目的和目标又经常随时随地转移和变化侧重点。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P25
其次,Noddings 对当前的人文教育也给出了严厉的批评。她认为“当前这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最好的教育。第一,这种教育将狭隘的理性和抽象的推理过程视为完整人生的标志而予以过分强调。它忽视人的情感历程,忽视具体思维,忽视实际活动和道德行为。推理过程当然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忽略人性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第二,这种对思维过程和脑力劳动的过分推崇使那些在这方面成功的学生们相信,他们比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更加优越,一个更加平衡的课程会帮助所有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殊才能,也促使他们尊重那些自己不具备的才能。第三,传统人文教育课程基本上是男性生活的反映。历史上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被严重地忽视了。这种教育不断地生产出这样一个社会,在其中,一种性别的人在物质与精神上支持和关心另一性别的人。长此以往,社会的性别歧视模式得以形成。这些对人文教育的反对意见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整个教育事业。”P49 而“如果我们能够在关于什么是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方面达成一致看法,那么我们能够找到教这些内容的更有效的办法。”
给所有孩子一个同等质量的教育并非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一个同样的教育。正相反,给所有孩子相同的教育会导致不平等。P57
2.诠释新观点
在深刻批评的基础上,Noddings 提出了自己的“关心模式”。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必须教会学生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何谓“关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时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其中,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而被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特征是接受、确认和反馈。P31她强调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P31
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关心伦理强调动机,从而向道德教育中推理的权威地位发起挑战。她主张集中发展有利于维系关心关系的态度和技巧,强化行为的欲望,而道德推理过程是第二位的。P36从这种关心伦理角度出发,道德教育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P37
二.关于本书的反思
在被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控制的学校教育中,关心模式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她强调人人都需要关心,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她希望把教育看成是要养育一个来自不同背景、智力水平不同、体能状况各异、兴趣爱好也五花八门的孩子们。她反对控制哲学,她强调我们迈向了一个后现代时代,我们的思想必须跟得上后现代发展的步伐。后现代注意拒绝对单一客观方法的顶礼膜拜,也挑战极端个人注意。后现代主义也反对伦理以及认识论上的标准化和普世化。所有这一切观点都给我们的现代教育当头一棒,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或者其它国家。如果这种“关心模式”能够推行,那学校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就不再是地狱,而是一个发现自我并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生长的地方。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孩子将不用再费劲脑力、扼杀青春地来学超过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标准化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考试将不复存在。那将是多么令人醉心的景象。
可是,这些将怎么实现?Noddings只提出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知识,却没有仔细说明具体该从何做起。我认为这其中的一些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渗透在教学里,我们需要的有这种专业意识的教师。当然,Noddings也提出改革教师教育的做法。她认为“教师教育应该帮助每一个教师以理性和智慧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最重要的改革或许是赋予教师们以权力,就像我们强调向学生们下放权力一样。我们不需要以一大堆具体的知识信息和规章制度去武装教师们的头脑,相反,应该帮助教师自己去探索。帮助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和其他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帮助他们放弃各自为营,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自己的专业在更广泛的人类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不同的师范教育体制,师范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整体化的,而不应该是高度专业化的、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P183
不得不说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同时听起来也只适合低学段的教师培养。如果小学老师的目的是帮学生打好阅读和初步计算的基础,初中老师帮助学生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那么高中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如果不能专业化,那么学生将如何成为自己所爱领域的专业人员呢?
所以我认为Noddings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她只是在一个横向的维度上描述了这种模式,纵向地如何从小学到大学衔接她还没有提到。但是仅有的这些足以让我们对教育和教师教育作出深深的反思,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学科专家,而是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他需要对自己的实践有专业的意识。他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不只是关心),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而在他的实践中,学科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最主要的,他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而关心模式提供了很好的一种。
除了所阐述的教育问题以外,这本书无疑也是一本滋养人生的好书,他可以让我们进行自我教育。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会关心自我吗?为什么跳楼事件频发不止?在平等和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如何做好关心者和被关心者,这本书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还有对环境的关心无疑是这个时代我们非常需要重视的。诺丁斯的所强调的关心也渗透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对孩子们的关心,对丈夫的关心,还有对教育的关心,读起来不禁湿了眼眶。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成为一个关心者,这不是口号,而是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