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图书馆多么容易借到任何所需要的书籍,我们还是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藏书,没错的这个小小角落就是我们的藏书角。它可以无声的润泽学生,也默默地葱笼自己。
这个角落是不断流的小溪,充实着我们的思想江河
一桶水总有耗尽的时候,一只蜡炬总有燃尽的时候,不读书,又去哪里寻找活水的源头呢?
以读书为支撑,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之树常青;可以让我们有底气的立足于课堂;可以让我们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
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才,就需要知识渊博的老师,因为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这个角落让我们找到自我
关于忙,这实在是现代人的一个悲剧,我们匆忙的活着,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一点理性的思考和权衡。
其实从教者没有人怀疑读书的好处,也都渴望着读书,那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呢?如果是忙,我们都忙了什么呢?什么该忙呢?为琐事所忙的我们,真的每天有收获吗?还是因为习惯了不假思索的忙碌,变成了被人抽打的陀螺,原地旋转,却不曾前进一步,或许更不客气的说懒惰让我们习惯被安排,而不思进取让我们习惯了抱怨……
作为教育者我们为什么而努力?如果所有的忙碌只是忙碌,如果所有付出只是应付,如果所有的努力都换不来回应,那我们该有多痛苦,多无助,我们还忙个什么劲!没灵魂的工作不就是行尸走肉吗?能早起能熬夜能身兼数职,我们怕苦怕累吗?我们不怕。
蜕皮的毛毛虫不怕苦,作茧自缚的蛹不怕累,因为它们有希望,有成长,有非如此不可的意义,读书亦是如此。
这个角落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忙和累变成一种享受,在享受的空闲中找到自我。
这个角落使教科书成为最浅显的课本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的列举出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初期的老师来说比例是10:1”;
“对于到了15~20年的工龄时,这个比例应成为20:1,30:1,50:1”。
而这一切全靠阅读,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
书读多了,认识就提高了,阅读所得就会作为宽广、强大的背景,衬托着教科书,使教科书变成明亮的光流中,发出的细小光线,以知识的基本原理得形态传输到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海洋中。从而,打开一片开阔,迎来万丈光芒。想来此种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了吧,岂不妙极!
这个角落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件精巧的“工具”
而我们的工具很抽象,它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智慧,还可以是是人格魅力……这些工具有时隐藏在每一本给你力量的书中。
这里的每一本书你都了熟于胸。你知道哪一本书可以告诉你真理,哪一本书给哪位同学看更为合适,哪一本书可以告诉你如何使理想的光辉照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我们要像寻找宝石那样,寻找能作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并放到最显要的位置上,因为它们可以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好比只要给道德的天平上加个砝码就能使它向着你所需要的方向倾斜。
心理学书籍可以让你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当你决定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说明他引起了你的思考,你的探索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在发挥作用,这一切都得益于你对学生心理的掌控。而要使你的后续工作开展的顺利,使你的话语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你还要更熟悉更熟练的运用心理学知识。
文学作品类的书籍往往能起到教师力不能及的作用,助你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
这个角落是神奇的“治愈实验室”
你可以将自己的藏书角细分为“思维之角”“难事之角”“向往之角”……每一个类别都是有针对性的治愈效果。
面对上课睡觉,捣蛋的孩子,你是如何应对的呢?你又是如何对后进生做个别工作的?
也许我们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班级里还有太多渴求知识的孩子等待着我们,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任由其发展或者给予消极的批评。明知损人不利己,却又无能为力,大好的时光就这样浪费掉了。
其实每个孩子不愿意做不讨喜欢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被认可的心理。如若此时告诉你阅读能治疗,你是不是也茅塞顿开,何乐而不为呢?你可以请他们到你的“藏书角”做客,那里有给予他们治疗的书籍。
“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所以不要可惜眼前的一节两节课,也不要遗憾错过的一个两个知识点,因为你自己也很清楚,就算控制的了他调皮捣蛋的行为,却左右不了他走神自暴自弃的心。与其浪费大好时光,就放手让他去阅读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拥有者大大的智慧,在需要它的时候,就像下雨天能找到伞,下雪天能找到棉衣一样,恰当的解决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