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小讲》是一本由许进雄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5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字小讲》读后感(一):沉下心来读文 静下心来解字
沉下心来读文 静下心来解字
----读《文字小讲》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
岁月洗礼了人生,但是最有生命力的汉字,却永远在光芒处凝望着我们。一直想看看《说文解字》,实在是感觉晦涩,一直没有行动。
又恰在昨天,看到新闻里谈到失语的汉字,深有感触,社会的变迁对汉字很有影响,很想让孩子们在汉字的魅力里,学到文化的传承,所以手头的这本书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这本由许进雄所著的《文字小讲》书,是知名文字学家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曾经被称为中国好书。非常适合精读、精思。
作者许先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考证了很多汉字,每个汉字都从起源、形成、演化入手,在发展与变化中,让读者从远古旖旎走来,以甲骨文“文”字开端,以“西”字结束,共讲析了133个小篇章,真是如封底所说“横贯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此处举例如下:
小、大二字,从商甲骨文、两周金文、秦小篆、现代楷书一路剖析,得出小为以三或者四小点表示其物体积之小或少的概念,大以大人的形状表示大的概念,从《说文解字》中的“小,物之微也”“少,不多也”考证出古代人如何利用相关事物的特征、功能创造文字,由此再次例举《说文解字》的对“大”字的解释:“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像人形。”更重要的是,每篇小章节都会以日常生活为关联,让人们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里寻找到文字的影子,寻找到文化的影子。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读的书都是快餐文化,信息碎片居多,这本《文字小讲》带给我们很多:它让我们沉下心来,学习作者如何通俗的叙述方式讲述汉字知识,阅读汉字字形中反映出的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
它让我们留恋于横竖撇捺的勾连交错,通过大量的分析论证,为读者解读文字演变的过程。
它给我们展示文化的精巧,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图形文解释,有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分析,从文字体系入手,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把一个个汉字放入历史的记忆,给读者以丰厚的意蕴感。
它可以让读者沉下心来,临近传统的春节,一个个方块字,带着美感,怀着诗意,和着书中讲述的古人造字的智慧与背后的文化情怀,从书中游走心间,构筑起说文解字的文化长城。
对于初中生而言,要学习3500个常用汉字,学生经常会有机械的抄写中迷失,如果找种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汉字的魅力,我幻想着是否会是这样一个场面:
“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从仓颉造字的神奇开始,一个个汉字从书中走来,从形体到韵律,美不胜收,一点点智慧从书中流出,从意蕴到内涵,言简意丰,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信息,孩子们热爱文字,热爱文化,一发不可收拾,多好!
《文字小讲》读后感(二):汉字的魅力在哪里?我们从甲骨文里找找
如何真正地去辨识一个中国人?有人说是黄皮肤黑眼镜,但东亚有很多国家也是如此;还有人说汉语,没错,但也有汉语学得很到位的东亚人;还有一个是中文,写得一手汉字,这确实是一种根源上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地方。
不过,跟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样,汉字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也经历了近3000年的演变,知名文字学家许进雄许进雄先生从事甲骨文研究数十年,《文字小讲》就是他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小”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物之微也”,“少”则是“不多也”,那么在现在的甲骨文里,“小”就是三个点的存在,而“少”则是四个点,古人之所以如此表述,是因为当年能看到的是沙粒之小,后来把笔画拉长,也是为了能够看清楚。
“大”的释义是“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甲骨文中的大,就是一个成年人张开双臂,而在人们的观念和比较里,最多见的还是人,这也是非常形象的一个字了。
“衣”的释义是“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之形。”最开始的衣服都是粗加工,但也可以看出身份的差异,而到了后来的帝国时代,各个阶层的衣服也有了不同的规定,穿错了会出很大的问题,衣服也就跟身份产生了很大的关联。
“皇”是个非常有故事的字,甲骨文里的形态就像是一个人头上戴了非常华美的羽毛饰品,实际上商朝的统治者称王,神仙世界里的统治者则是帝,有的王死后也被尊称为帝;周朝的统治者也称王;到了东周时期,强大的诸侯国秦和齐的国君曾称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称皇帝,这也是后来中国两千多年来统治者的称谓。
今年是虎年,虎字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存在,甲骨文里是一只躯体修长、张口咆哮、两耳竖起的动物象形。古代老虎很多,危害也比较大,但人们佩服它的勇猛,把它当成一种正面的崇拜,甚至后来成为孩子的保护者,比如虎头帽虎头鞋之类。
“东”字也在流传中发生着改变,在甲骨文中,东是一个两端束紧的袋子形状,到了《说文解字》,则成了“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凡东之属皆从东。”这实际上就是拿太阳的东升西落来解释了。
《文字小讲》横跨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从现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是一部讲解中国文字渊源和流变的通俗文化读本。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读它们的笔画所表现的事物及其总和的含义,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
想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故事,这本书真的不容错过。
《文字小讲》读后感(三):文字小讲:字字溯源有真意,篇篇详解文化情
从人类最开始在岩石和黏土上做标记,记录民族和个人的思想开始,文字与书写就成为人类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就有公元前3500年的文字遗留下来,中文采用的是与欧洲语言体系中的字母书写不同,文字书写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的河南安阳,雕刻在牛骨、龟甲之上的甲骨文。从1900年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懿荣到众多的文字研究者都将甲骨文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知名文字学家许进雄,从事甲骨文研究数十年,被评为对甲骨学有重大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文字小讲》一书是针对大众而书写的文字文化普及读本,全书一百三十三篇,用通俗的方式,结合各种文物拓片、图片等,通过讲解汉字字形的变化,笔画的含义,来展现中国古人如何生活、思考,通过笔画、字形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以字入魂,勾勒出古代文化与古人生活的丰富画卷。
每一篇汉字讲解,都附上商甲骨文、两周金文、秦小篆的原字形,这样能够直观观察到一个字形的历史变化。最开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字一样,都属于象形文字,这些图画文字一开始都是图像为主,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字词,这种图画文字现在依然存在,就如同大家现在去洗手间,看见上面的区分性别的标志,很容易区分男女。作者例举的甲骨文中,很多动物类和器物类如虎、鼎、戈等字,其甲骨文图画原型十分惟妙惟肖,就是一幅原物的简笔画。“虎”字的甲骨文,虎头昂起、虎爪撑开、虎尾飞扬、张口咆哮,一看就是凶兽的模样。直到了秦小篆才开始有现在汉字虎的雏形。
除了每一个汉字的字形变化不仅看出字形的简化,也能看出汉字系统的转变过程,由繁琐的图画文字渐变为没有细节、成为非写实的象征,这需要了解整个文字系统,才能认出这些符号,这部书就是能够初步打开文字字形发展系统的钥匙。
除了字形演变图表,作者还针对每个汉字讲述了汉字的来源与汉字的文化含义。比如“虎”,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常见的动物,因为凶猛危险,所以成为可以夸显勇力的猎物和象征。商纣王就捕捉烈虎取其骨雕刻花纹镶嵌绿松石赏玩展示。很多古代铜器都刻上老虎模样的饕餮纹,君王行军打仗指挥军队用的虎符,《史记》中就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老虎后来成为农业的保护神和幼儿的保护神,这也是从古代的崇拜开始。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祀典》中就有了这样的描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不仅能吞食鬼魅,还能庇佑人神。虎具备的这些特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民间到现在还有做虎帽、虎头鞋,购买老虎枕头的风俗,衣服上绣上老虎图样来展示勇士的雄风,夸小男孩可爱也会用虎头虎脑这个词,这些都让虎字具有了民俗学的价值。
文,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其实是人胸上的各种花纹,即文身之意,这种刺文其实是古代丧葬文化的美好形式;戈,是古代装在木柄上有长刃的武器,甲骨文中有尖圆状并不是武器而是乐舞的工具。书中每一个汉字都在作者的笔下从简单图画笔顺的小溪汇集成文字历史的文化海洋中,这背后的故事中有汉字的魅力、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一撇一捺之间,横立天地之间,与文字对话,就是与自己对话。
《文字小讲》读后感(四):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在世界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闻名世界的经典著作《全球通史》中这样记述: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中心苏美尔,由于经营记账的需要,从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量、播种所需的种子量,以及关于灌溉的一切负责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箭头的芦苇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种最早的文字形式被称为楔形文字。最初的楔形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等画下来,用这一方式记录所要记录的事物。但图形符号的缺陷是不能用来表达抽象概念,为了应对这一困境,苏美尔的书吏们,在图形符号旁边加上别的符号以表示新的意义,而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还选择了表示声音而不是表示物体或抽象观念的音符。
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的“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着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基于社会交际和信息表达的需要而创造的。作为世界上的古老文字之一,中国的文字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历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字小讲》一书是由知名文字学家、甲骨文权威学者,许进雄将其在“文字小讲”网站发表的一百多篇精致的文章进行集结,每篇文章以一字或两字为重点探讨对象,对中国文字的造字创意、产生缘由、字形和字义的演化等做通俗易懂的讲解,不仅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字的前世今生,还为读者展现文字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世人生活、地域风俗等发展进步的历史图景。
相较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意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表意字是指根据所概括内容的意义 所创造的字,在汉字的初始阶段,没有笔画,没有字母,从画图和实物记事慢慢发展,很自然的把依靠最多的意义首先融入字体。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以书中第一篇文章,“文”字为例:文,文身
文:{一人的胸上刺有花纹之状,古代丧葬的美化仪式}
从较早期的商、周时代的字形看,“文”原来是作一个人的胸上有各种形状的花纹状。有时候因字形太小,不便把花纹给画出来,就省略了花纹,以致被误会是交错的画线。到西周时代,胸上交错的花纹常被画成心形,后世不认识,误认为“宁”字。
在胸膛上刺画花纹是古代葬仪的一种形式,用刀在尸体胸上刺画,让血液流出来,代表放血出魂,以便往生的观念。它被用于赞美施行过释放灵魂仪式的高贵死者。“文”在商、周时代的典籍中从不使用于形容活着的人,后来才引申为现代的意义。
该篇文章还引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有意让第三子季历继承其权位,但是碍于有传位给长子的传统,此心事为长子太伯河次子仲雍得知。二人为遂父愿乃奔赴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的故事。其中二人之所以文身,是要以咒人死亡仪式来象征自己已不再人间,要周人不必再等待他们而立即拥立季历即位。
全书以一个个文字为载体,通过对该文字的甲骨文溯源,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故事,文中涉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在了解文字历史的同时,还能对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史、人文生活史等都能有所学习,内容通俗易懂、趣味十足,是一部了解中国历史不可多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