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是一本由李开元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兴》读后感(一):汉初“故事”
«汉兴»延续了李开元«秦崩»和«楚亡»的叙事,从刘邦建立汉朝一直到汉文帝刘恒去世,期间经历分封建汉功臣和刘姓宗室、消灭异己王侯、吕后专政、诸吕之变以及汉文帝继位等重大历史事件。
贯穿这段历史及影响其走势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汉朝政权由共天下向家天下转化,继而由家天下向独天下转化,此问题引发了汉初数位异姓诸侯王因“谋反”或被杀或逃亡,而改为“非刘氏不得王”,但最终王国分封制度与皇帝集权不能兼容;另一个是军功受益集团、吕氏外戚集团、刘姓宗室集团之间对于权力的角逐,引发了吕后专政以及诸吕之乱,最终使本无继位希望的汉文帝逆袭登顶。
«汉兴»并没有对史料记载进行复杂的辨析或解读,而是聚焦历史事件中的人,将他们的故事提炼出来并进行讲述,如李开元在序言中所说,是“为大众讲故事”,是对于这段历史的一本科普读物。
《汉兴》读后感(二):比前两部逊色了很多,但作为一本通识读物还是很不错的
本系列的前两部《秦崩》和《楚亡》都新见频出、精彩纷呈,“后战国时代”这一概念对理解秦汉之际和秦汉帝国的形成的历史过程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加上《史记》的口述史史源、刘邦集团的游侠背景这些创见,再辅之以流畅的文笔和作者实地考察对历史现场的追寻,读起来非常过瘾。
相比于前两部,这本收官之作晚出了五六年,随着近年来秦汉史的普及读物越来越多(比如佐竹靖彦的《刘邦》),这本书读起来就不显得新鲜了,真可谓“生不逢时”。如果几年前三部曲一起推出或者合为一部的话,风评绝非现在可比。
比起前两部的逊色之处,首先在于新见不多,全书都是从《史记》、《汉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史料之中整理而来,虽然中正平和,但也显得比较乏味;第二就是文笔也啰嗦了很多(可能也和新见不多有关吧,其实前两部的文风也算不上简练),致使篇幅比前两本都长;其三就是相比前两部中探访刘邦出生地、追随项羽兵败路线这种紧扣情节的实地考察文字和照片,本书中的实地考察部分都显得有些隔靴搔痒,和主线关系不那么大,可能和疫情期间不便旅行有关。
如果抛却前两部的成功给本书带来的高期望,《汉兴》也算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全书从刘邦登基算起,到文帝驾崩为止,对这段初汉史的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特别是文帝继位之前的部分,系统而完整地讲述了刘邦翦除异姓诸侯,吕后掌权平衡宗室、外戚和功臣的努力,对于不熟悉这一段历史的读者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如果总分10分的话,这本书还是值得7分以上的。
《汉兴》读后感(三):共天下、家天下、独天下
秦皇汉武,他们如此之多的共通之处。然而,在秦崩与汉武帝之间这70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历史兜兜转转是否又回到了原点?如何理解这段时间的的动荡与巨变,或许是解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一把金钥匙。作者很有见地的将刘邦开创的天下分为三个阶段:共天下、家天下、独天下。
我们先来看一下刘邦开创的共天下之局面之前的情况。
话说西周近400年,天下太平,虽然碎裂成了七十多个国家,却皆尊周王为共主,这边是周制的信仰。这种离心力和向心力微妙的平衡,被随后的春秋战国时代打破了。原因可能是:天子脚下已没有土地可以支配,他的权威早已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不安分,侵略邻国,从齐桓公开始,总觉得自己可以替代周天子的职能,独霸于天下。原本的霸主们也只是一方霸主,通过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想过要大一统,然而功利主义的思想开始渐渐破坏着原本的信仰。到了战国时代,有信仰的国家渐渐被功利主义的战场所吞噬,没有信仰的秦国靠着武力一统天下,却根本没有治国的方法。
中国的第一波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打着楚国的旗号,反对秦国,其实也并没有带着多崇高的信仰,面对暴政,似乎只能以暴制暴,打着复兴楚国的旗号也只是一个虚假的信仰而已。刘邦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懂得在复兴战国的基础之上,重建封建的信仰,这是回到了春秋战国,甚至西周的美好年代的信仰。刘邦开创了共天下的局面,分封制的天下格局是否死灰复燃了?
然而,可笑的是,刘邦是个表里不一的人,或者说任何一位政治领袖,都是演员。表面上,他给了统一天下的130位功臣进行分封,而内在,他是支持秦制的。于是,在刘邦在位8年期间,开始修枝剪叶,第一波是非亲非故的旧六国贵族们,他们国土面积较大,还能随时打折旧六国的旗号反对汉朝,是离心力的第一圈,代表人物是: 赵王张敖、齐王田南和韩王韩信等。第二波,是那些半路投靠的英雄们,他们战功赫赫的,却具备着最大军事威胁,代表人物是:彭越、英布、韩信。自此,在汉朝各诸侯王体系中,就只剩丰沛集团了,也就是刘邦起事时,便跟随的一群死忠粉或者说是家臣。于是,家天下的格局开始形成。
然而,“家”一词的定义可以是家乡父老,也可以是血缘近亲,刘邦在死前,与百官约定,非刘姓不得封王,意思很明确了,就是把“家”给定义了。于是第三波清理行动开始了,伴随着吕后临朝称制。这个“家”还要加上吕氏。 诛吕之变之后,“家”天下的概念就更狭隘了,汉惠帝一系被诛灭,“家”只是有选择的刘系氏族,而且,文景时代的郡国制已经名存实亡了。刘姓旁支宗室王侯一步步失去兵权、财权和人事权。王侯实权就好像篮子里的鸡蛋,被中央一一收回,最后只剩下富贵。于是,“独天下”的局面渐渐行成了,也为了汉武帝时代奠定了基调。
《汉兴》读后感(四):齐国君主优生优育,让身材好的妃子与宾客同床,生有70多个儿子
这是继《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后的三部曲终篇,也是最平淡的一部。不过,还是有精彩之处。如:
田氏代齐前,苦心经营多年,种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大体说来,一是世代仕于齐国的君主,始终不离权力的核心;二是或暗或明,施惠收买齐国的民心。还有就是优生多育,尽可能繁衍田氏一族的人口。
史书上说,田常(田氏齐国第一代君主田和的曾祖父)选取身高七尺以上的齐国女子进入后宫,数量在百人以上。为了激励这些高大的妻妾生育的欲望,他不但自己努力,也纵容她们与宾客舍人们交往。到了田常撒手归天的时候,膝下有儿子七十余人。如果算上女儿,田常的子女,当在一百五十人上下,怕又是一项吉尼斯纪录。
古代地广人稀,国家之强弱,势力之大小,往往以人口计算。田氏优生多育的结果,到了田氏齐国的时候,不但将相大臣多出于田氏,田氏的支庶,也几乎遍布齐国各地。秦末战国复活,基于血缘世袭的王政复兴,在齐国得到完整的体现。复兴的七国当中,唯有齐国,政权始终在田氏一族中交替流转,田氏当王的理念,始终支配着齐国人心。齐国的这些历史特点,或许都与田氏优生多育的做法有关。
反秦叛乱中,儒生们与六国的其他文化人一样,纷纷背秦向楚。其中的入世进取者,直接参加了革命,如孔鲋、陈余、郦食其、刘交、叔孙通之流。一心向学者,继续潜藏观望,直到汉帝国建立,方才应运出山,如田何、浮丘伯、申公、白公、穆公等。
在秦楚汉间的这些儒士身上,我们看不到秦时遭受特别的迫害,直至被坑埋的踪影。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与诸子百家的其他学派一道,受到焚书禁学的打击,被迫转入地下。秦末乱起,他们又与诸子百家的其他学派一起投入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其中的道理,正如司马迁所言,“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陈王也”。
秦始皇焚书禁学,打击诸子百家,灭绝思想文化,遭到所有文化人的共同反抗,自是当然的事情。不过,出于一家一派的利益,编造殉难的谎言神话,则又是一种文化专制的变态,也要有所警惕。
刘邦这个人,多年在游侠社会和下层胥吏中厮混,属于黑道、刁民和猾吏一类的不轨人物。刘邦一生狂妄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对上虽说是能低头会观望,能屈能伸,然而,一有机会就脱轨使坏,骑到头上来。
刘邦的一生,最会使人用人:一方面,他豪侠仗义,手面开阔,有福同享,利益均沾;另一方面,他颐指气使,当工具筹码摆布,当家奴使唤打骂,有难时,使做挡箭牌。待到做了皇帝,更是没有了敬畏,除了对萧何、张良等几位年长的老臣,对张耳、英布、吴芮等几位同期的旧王,还有几分敬重外,待人接物随心任性,上自诸侯王,下至将相大臣,动辄爆粗口,乌龟王八蛋地骂,对待亲信近臣,不时还有拳打脚踢,骑上脖子的虐待。
史书上说,萧何生活简朴,购置田宅,都选在穷荒之处,修建家舍,不筑高大的围墙,为子孙留下解语道:“后代贤明,当效法我的简朴。后代不肖,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侵夺。”萧何的处世之道,深得道家守弱全身之精髓。萧家的爵位封邑,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与汉王朝之国运同始共终。
萧何的一生中,与刘邦的关系最为玄妙,互相欣赏,互相信任,互补互助,又互相猜疑提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头来入狱受辱,出狱遭讥,那句“我刘邦不过是桀纣主,你萧何是贤明相”的怏怏自嘲之语,最是皇权官僚集权体制下的荒唐话。
陈平参加革命晚,不是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长期被老资格的元功宿将们白眼相看,视为趋炎附势的小人。陈平出仕,不拉帮,不结派,不建自己的小圈子,而是凭借机巧谋略,依附权力核心,秉承最高领袖的个人信任,隐秘地出谋划策,周密地行动实施。从这种意义上讲,他属于宠幸近臣。
楚汉战争开始,陈平背叛项羽,只身投奔刘邦,被任命为护军中尉,成为军情机构的最高长官,负责对楚方刺探行间,也负责监视汉军将领们的动向,引起以周勃、灌婴为首的少壮派将领们的不满。吕后当政以来,陈平投靠吕后,先任郎中令,进入吕氏宫廷,后任右丞相,为吕后分忧,其地位,在众多功臣宿将之上,更是招来嫉恨非议。
作者在鄱阳湖畔的山间野地访古,追寻英布之死的踪迹,搜寻杀死英布的真凶,蛛丝马迹,都指向长沙王吴臣,特别是吴臣派遣到英布身边的使者,或许是直接的元凶?
整理长沙国的历史,史书见载的长沙国关系者,不过数人而已。英布之死时,除长沙王吴臣外,有便侯吴浅、阮陵侯吴阳、义陵侯吴程、离侯邓弱和轪侯利苍。其中,吴浅和吴阳,是第一代长沙王吴芮的庶子,吴程当是吴氏一族的功臣。邓弱和利苍,皆是吴芮的部将,以军功封侯。基于有限的史料做可能的推想,受长沙王吴臣之命,前往鄱阳湖见英布的使者,或许在上述五位人物中。
上述五位人物,史书的记载皆残缺不全,唯有轪侯利苍,作者为他做了传记的补写,大体复原了他的历史。利苍的经历,与英布最为类似,早年是聚众造反的枭雄,后来是吴芮的部下,先后封王封侯。与英布不同,利苍始终追随吴芮,吴芮死后,他又追随吴臣,出任长沙国丞相,成为协调长沙国与汉朝及其周边王国关系的定海神针。
英布之乱,关系到长沙国的生死存亡,对策的制定,吴氏一族的直接参与,当是必然。然而,吴氏一族,与东越、闽越关系密切,而与南越关系更近者,则是利氏一族。引导英布南走南越的使者,由他来担当,或许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