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一本由[法] 司汤达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20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与黑》读后感(一):于连的迷失只不过是普通人的历程而已
我以前觉得于连真矫情,有这么好的机会爬到了社会上层为什么还要作。后来经过生活毒打后,才知道于连的自卑和虚荣是童年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他在面对不熟悉的上层圈子的时候迷失了自我。
作为旁观者的我,不自觉地开启上帝视野去看他的所作所为。如果自我代入下,在他那个位置,面对突如其来的各自盘算的贵族们,我也许作得更厉害一些。
《红与黑》读后感(二):人性就像深渊,可怖诡诈
看红与黑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大概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它。
就像生活一样,我们都曾经躲藏在梦里,期待宠溺的包容,渴望璀璨的坦途,但现实总是有千千万万个不如意。它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锁扣,有不同的动画在跳跃。有时候又像一个会变色变形的方块,但万变不离其中。人是很愚蠢的,受限能力有峰值且往往较低,即便一路走到尽头可以俯瞰镜花水月,千变万化,但最终拿到心底的也只是寥寥几句感慨,可又是多少个数不清的人在那微乎其微的感慨中拼命的挖掘自己的一席之地,时间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不如流水线一样一逝即过,就像一个不断被折叠的长纸,而是偏要和人作对,被折叠的忘却总是捻展开来,融聚在一起,成了斑驳。可这刺眼的斑驳里,每个人都只能感受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永远无法共感,同受。所以敏感,心气高,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红与黑》读后感(三):红与黑读后笔记
许老版本,因为音乐剧买了司汤达的原著来看,很喜欢这里面于连和市长夫人,这是一部心理特点和矛盾挣扎描写很多的小说,相信在这部作品里面,作者暗藏了他很多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批判,自己的情感,于连这个人物很聪明,想要出人头地,偶像是拿破仑,但是却迫于阶级出身,不能不靠神学教会师这样的一条道路去逐渐的走上向往的生活,他聪明有报复却又年轻冲动,他想要真挚的感情却也想要走上更高阶层的道路,表面上你感觉是个爱情故事,其实不然,它与我们更多探讨的是一种对立,一种社会的缩影与不公,这样一个有理想的聪明青年的悲剧与无奈,于连对夫人,夫人对于连的真挚情感,于连与马蒂尔德的靠女人上位的情感纠葛,红与黑是理想与现实,红与黑是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与教会当主教获得阶级平等,于连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阶级出身不平等的埋没,并不是靠女人上位,而是作者给了于连更多地是同情和无奈,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市长夫人的爱情与信任,一只蚍蜉在夏天早上九点钟才出生,下午五点就死了,它怎么知道黑夜是什么?
《红与黑》读后感(四):《红与黑》-- 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终于看完了这本「大块头」—— 司汤达的《红与黑》。
先说我选择的译本,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浙江文艺出版的许渊冲译本评分高达9.0分,译者是赫赫有名的语言界泰斗,因此我以为得到了双重保证,就选定了这个译本。
结果一翻开书刚看了译序,心中就暗暗担忧起来,原因是译者在序言并没有对《红与黑》这本书做一个整体的介绍,比如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对小说主人公的分析等等,而是非常自信地对比了好几个译本的选词措句的差别,大谈翻译的原则与理论。
不过我想着,既是泰斗,肯定功力还是相当深厚的,也就没有更换译本了。个人认为若根据翻译质量来分,可将书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最先的三分之一平实流畅,可打8.0分,中间有一些章节却是有些晦涩不畅,看起来有些费劲,可打7.5分,最后一部分最好,选词和句子的安排组织比之前的章节要巧妙得多,几乎没有阻碍作品给人带来的充沛的情感流动,可打9.0分。
这个译本最让人难受的莫过「魂飞天外」这个词的应用了,它出现的频率简直是太高了。两情缱绻,爱意缠绵时是「魂飞天外」; 受到惊吓,呆若木鸡也是「魂飞天外」;白日做梦,异想天开时也是「魂飞天外」。德·雷纳夫人香消玉殒时竟然又是「魂归离恨天」。
说回《红与黑》本身,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既复杂又统一的人物,他的爱情,他的奋斗史,和他出身低微,刚要攀到高峰却急速陨落的命运,在读者心里激荡起了同样复杂的情感,使人合上书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于连出身低微,在家庭里得不到关爱,但他幸运地获得了一些受教育的机会。于连的聪慧和强大记忆力成为他的资本,帮助他一步一步往地位更高的地方前进。「前途」,「事业」,「出人头地」,「扬眉吐气」是他人生的关键字,也是他时刻铭记的目标,即使在他和德·雷纳夫人,还有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中,征服与被征服,占了上风还是下风这样的思想仍然占据着他的大脑,直到生命的最后两个月,他被判处死刑时,他才摆脱了这些词,得到了真正的平静,享受到了爱情纯真的甜蜜。
书中描写了于连从19岁到23岁的三段主要经历:在德·雷纳夫人家中家庭教师,在神学院学习,在拉莫尔侯爵家做秘书,在这些经历中,于连的敏感,骄傲和自卑,让他时时刻刻不能放松警惕,时刻准备着保卫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司汤达创造的是一个非常丰满的角色,不是一个只爱面子的纸片人,于连他有时谨慎,工于心计,虚伪,但他同时也聪明,有毅力,善良,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在他被判处死刑后,他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有了英雄主义的意味,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庭发出了几乎是自杀式的宣言,而后更是不愿屈服放弃上诉。
《红与黑》这个名字可以有好几重解释,一种是「红」代表着法国军队的军服颜色,「黑」代表着教士衣服的颜色,这就象征着于连实现自己野心的两条道路,要么像自己崇拜的拿破仑一样,在军队中干出一番事业,要么一步一步成为收入不菲的主教;另外一种是「红」是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代表着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郭宏达先生的代译者序《谁是“少数幸福的人”?》)。我以为,在于连个人的思想中,也存在着红与黑的斗争,「红」是于连的善良,是他坚持自己原则的执著,是他正义的思想,而「黑」则是他的虚伪,他的狡猾和阴暗,他那些关于飞黄腾达可不择手段的思想,在书中,大脑里的战斗出现了很多次。
这本书是以于连的两段爱情为线索的,用了相当的篇幅来描述这两段不光彩的,曲折的,掺杂着很多其他因素的爱情,但就像《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但又绝不仅仅是讲爱情一样,《红与黑》也不仅仅是部爱情小说。司汤达在《红与黑》里说到:小说是大路上一面镜子,有时反映到的是蔚蓝的天空,有时是道路上的泥坑。那么《红与黑》这面镜子反映的不只是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他的爱情史,也反应了当时社会各个阶级人的行为和心理,反映了大革命和王朝复辟对法国社会的影响,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被投入到这面镜子中去。
伟大的作品往往是时代洪流和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又产生诸多冲突的结果。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都是复杂而多面的,冲突既存在于人物内心中,也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更存在于人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红楼梦》,《活着》,《霸王别姬》都是这样了不起的作品。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甚至会把自己和于连做类比和对比,谁没有向上的野心,谁没有平步青云的愿望,谁又没有那些自卑又自负的挣扎时刻?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于连却无比高尚,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寻回了爱情的甜蜜,最后坦然走向自己的断头台。我们不是于连,但我们会不会有些时刻又是于连,我们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司汤达曾说过这本书要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浪潮一直持续到了今天,190多年后《红与黑》仍然被大家阅读和喜爱,被拍成电影,被改编为戏剧,它不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大海中,还要向前走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