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记忆》是一本由[日] 小川理子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的记忆》读后感(一):玫瑰生长
女子力究竟是什么?或许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才有了毛丹青所策划的这一系列书籍。女子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十分符合日语习惯,移植到中文语境中或许会有些水土不服。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女子力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因此被赋予女子力的行为、个人无一不是在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诠释这个词语。《音的记忆》一书同样如此,本书记录的就是小川理子女士充满“半途而废”和“半路出家”特色的双面职业生涯,坚持不懈的职业生涯和多样的职业道路或许就是小川理子女士对女子力的最好诠释。
挖掘小川理子女士女子力的来源,离不开执着这个词。执着听起来似乎颇有老生常谈之意,但是却确实铸就了小川理子的女子力。小川女士的职业生涯与音乐有着奇妙的缘分。这种缘分的起因,甚至可以归纳为胎教时期的音乐。这种看似单薄的联系,既是促成小川职业选择的第一动因,也是在在职业生涯陷入迷茫时支撑下去的援手,甚至成为了重塑品牌生命时挑起重任的关键。这一单薄的联系能够带来如此影响,皆因为执着。正是因为职业选择时希望能够继续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与生物反馈”的话题,才有了进入松下音响研究所的决定;也正是因为胎教发展为兴趣的爵士乐演奏一直坚持下来,才有了作为艺术家获得了第二职业并且备受赞誉的可能;更是因为这种对音乐的追求,才能够复活经典品牌,在新世纪找到了百年品牌新的立足之处。
小川理子女士吸引我的地方,并不仅是她在书中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没有展示的。回顾小川女士的履历,可谓光鲜亮丽;再阅读她以文字所展现的历程,似乎也是一帆风顺。但是真的如此简单吗?回望小川女士的整个职业生涯,始于1986年,广场协议后的一年。正值泡沫经济之时,高端音箱市场自然一片红火。然而在市场高店进入这个领域,这就意味着之后的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更糟糕。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川女士还能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对工作乃至相关研究都保有热爱,这已经是一种不俗的能力了。此后,部门解体、工作轮换。作为女性的她想必还面临着婚恋、家庭的压力。如此种种她都并未提及,仅仅是一笔带过后,转向对自己爵士音乐演奏事业的讨论。抛开这些外界变迁,这个时期仅考虑小川女士同时兼顾两项工作,并且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就已是十分不易。然而她所传达的也不是辛苦,而是切实的由音乐带来的喜悦与放松。继而随着时间推移,在松下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小川女士的演奏生涯同样获得了成功,两项工作在不知不觉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直到故事终了,小川女士以自己对女子音箱市场成功开拓作为结束,以自己对音箱市场未来展望作为结束。这样一本名为记忆的书,展现的全都是生活中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一面。这一面背后的辛苦并未提及,但他们或许正是女子力最好的注脚。
《音的记忆》读后感(二):音乐的记忆是相连的
“无论是谁,在年幼时或者青春期,都应该有这种因音乐而感动的瞬间。这份感动会成为原动力,进而喷涌出活力,甚至会改变人生。” —————————————— 吸引我读这本书的因素是松下电器。作为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跨国电器制造企业,松下电器一直拥有着极其良好的口碑。这本由小川理子所写的《音的记忆》,除了让我了解一名职场女性的人生经历,了解松下Technics品牌的发展,也意外发现了了解日本文化现象以及日本女性的一个另类视角。
小川理子是现任松下电器的执行董事,同时也是以为爵士钢琴家。她于1986年进入松下电器,被分配到音响研究所。虽不是出身于音乐世家,但自小,小川理子的周围总被音乐环绕着——他的外公、爸爸以及同辈亲戚都很喜欢音乐。得益于良好的音乐氛围和家庭条件,她三岁开始学钢琴,四岁开始正规地学习音乐使用技巧和理论。在书中,她多次提及,在妈妈肚子里时听到的曲子——《红鞋子》和《春天,来吧》,会唤起她特别的情感,给她的一生带来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音的记忆”。 “能发挥自己的感性和个性,又与声音相关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呢?”
大学时,小川理子就读于理工学院。某个契机,她在理工学院图书馆里看到了松下电器音响研究所的一篇标题为《基于音响心理的音质评价》的论文,这也让处于音乐和科学技术接点的她有了去松下电器工作的想法。在大学里遇见那篇论文仅一年后,她就达成愿望,被分配到了心仪已久的岗位。 小川理子从小就对音乐非常熟悉,对声音有敏锐的感知力。在她看来,人体内有许多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或许存在彼此相关联的节律。音响设备不仅是一种电子产品,更是一种能唤起人们某些特殊情感的音响器械。
为了实现创造出非凡的声音空间梦想,小川理子一直在努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音响事业的起步和发展,看到她的研发设想,也看到她在松下电器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岁月。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对日本的经济发展窥见一二。 “我甚至觉得,自己研发的音响器械或许可以产生或唤起人们对于音的宝贵记忆。” 在松下电器,小川理子经历了音响领域从模拟式到数字式的转变,经历项目解散、部门被撤销,也经历过意志消沉的时光。而当她失去工作目标、对人生充满迷茫的时候,正是音乐给了她打动人心的全新体验。她开始一边工作,一边作为爵士钢琴家登上了小小的舞台,并逐渐得到认可,工作上也开始有了新的起色,让她切实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她也曾两度犹豫是否离开松下,看到她在工作和钢琴方面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也看到她在短暂失去目标期间,内心激情被音乐所点燃并迎来转机的时刻。书中的文字篇幅并不长,但这些文字能和音乐一样,打动人心。 工作期间,小川理子充分发挥感性,思考音响世界里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为了提高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她参加了各个领域的娱乐活动,也一直在生活中感受音乐。 “经历的一切让我变得坚信不疑——爵士乐已然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小川理子在书中与我们分享了她和同事们创造出辉煌的Technics品牌的始末、Technics品牌的意义、理念以及音乐带来的感动,也给我们展现出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如此,工作中她一直在磨炼个性,同时她坚定信念、保持热情,不断反思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样也值得我们借鉴。
正如她所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珍贵的“音的记忆”,而技术追求到极致就是一种艺术。把一种信念和一种追求贯穿于自己的人生,或许无形中就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
《音的记忆》读后感(三):【2021/12/18】『她是松下执行董事,也是职业钢琴家』
【2021/12/18】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日]小川理子 音的记忆
『她是松下执行董事,也是职业爵士钢琴家』
2021年阅读之BOOK153
*相关书籍:《我是主播》《五十岁,我辞职了》
我还蛮喜欢毛丹青老师在序言中对于“女子力”的解释,那是和以往的我因为在日本综艺中频繁看到的很不一样的释义:“一方面强调女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变化。”
相关系列走到第三本,从NHK电视台最为著名的主播,到五十岁“任性”辞职的《朝日新闻》原编委稻垣惠美子,这一次的《音的记忆》中,我再一次看到了一位职场女性的职业奋斗史。很有趣,因为一开始在书中最被我注意到的,是三岁起就学习钢琴,是庆应大学理工部这样响当当的学历,我写批注说“家里条件很好啊”,杨老师吐槽了我关注的点,但其实正是因为这一点,反而让小川理子这一位白富美在我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具像化:她出身很好,她家境很好,她学历很好,她能力很好,但是她,一样在职场上努力、拼命。
自1986年在松下任职开始,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坚持了35年,期间,她遇到过工作上的短版,也遇到过似乎更好的橄榄枝,可即使如此,那一份想把美好的音乐带给这个世界。“我甚至觉得,自己研发的音响器械或者可以产生或唤起人们对于音的宝贵记忆。”而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念头,只是因为自己那一份儿时的音的记忆,一直让她念念不忘。
多么不可思议,只是因为小时候一个难忘的感性的声音念想,就决定了一个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而这样的路,在那样大男子主义的日本职场、即使一路有贵人,即使她有足够的能力,也势必不是一帆风顺。他们觉得无论是工作还是钢琴,小川理子都是半途而废;复活重启Technics的时候,他们觉得女人每有用。于是她偏偏把这一切都做得很漂亮。重启我就从零,不,从负数开始,说她不能胜任,她偏偏“一边在松下工作,一边追求自己喜欢的音乐。”看到每一章标题下出现她的照片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敬佩,因为她把自己的路活得那样清晰,她让自己的人生过得那样的有意义。
清晰认识自己的梦想,为了理想不断努力,并没有暂时的成功就隐退,在工作上的不断坚守,让她在2016年,提名为宝格丽选择的奥罗拉奖的候选人。
结合这两天的热点新闻看这本书真是太贴切了。“我一直以为,以前音响世界没能吸引女性是罪过。”于是,她不退缩,她成为了那个在职场上修复这一项罪过的人。确实,一个有梦想有野心有能力的女人,如果说自己就已经足够过得好过得漂亮,又何必从职场上告辞?
我喜欢她的坚持,即使整本书的文笔和内容可能不是看过来最好的,但是她的职业操守,已然让我足够敬佩。因为我再一次发现了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已经很优秀的情况下,比任何人都努力,然后去改变、去影响周边人物的看法。
她把职业和业余完美结合并且兼顾得很好,而这一切作为根本的初中生,只是因为她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听到《红鞋子》和《春天,来吧》会有特别的反应。这种关于生命最为原始的
——音的记忆。
《音的记忆》读后感(四):从钢琴女孩到松下电器执行董事,她的故事诠释了极致热爱的力量
“要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工作啊!”这是很多年轻人在寻找工作时考虑的事情。
但是,只有少数人才有如此的幸运,把兴趣变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在这样的人当中,拥有强烈的热情,还不被日复一日的工作消耗殆尽的,更是少之又少。
松下电器执行董事、爵士乐钢琴演奏家小川理子
1985年,日后跻身松下电器执行董事的小川理子,还是一名大学四年纪的学生。临近毕业的她,也怀有同样的想法:“要把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
一方面,她在“生物工程学”领域深入学习了四年,按照这个学科的传统,她将来可以在食品、药品、化妆品行业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从小学习音乐、天赋异禀的她,更希望从事与声音有关的工作。
有没有这样一份工作,可以把兴趣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呢?这是年轻的小川理子心中的疑问。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川理子在图书馆里阅读了松下电器音响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基于音响心理的音质评价》——这篇论文探讨的是“人们在听到熟悉的声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小川理子当即意识到,松下电器音响研究所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理想归宿!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既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工作内容也可以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
1986年,小川理子如愿进入松下电器。她向所有前辈反复强调,“想进音响研究所”。最终,她如愿被分配到了音响研究所第一研究室。
2014年,小川理子成功复活高级音响品牌Technics
彼时,整个音响行业处于剧烈变革期。模拟音源开始向数字式转变,随身听等新产品开始冲击传统音响设备的市场。
曾有人劝小川理子,“音响领域未来不容乐观”,但她依然坚定地进入了这个行业,和同事们一起直面变革,应对新的消费需求带来的全新技术挑战。
比如,小川理子的上司有预见地提出,电视机已经越来越薄,如何让扬声器随之变薄,但音质依然优秀?
以此为契机,音响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在1988年开发出了厚度仅有5厘米的超薄扬声器。
小川理子在她的首部从业传记《音的记忆》里,提到了这一段往事(文摘附后)。
能和身边这些执着于音质、痴迷于技术的“硬核”同事们一起,顺应时代变化,挑战技术难题,追求“极致的声音”,是小川理子一生难忘的幸福经历。
正是在这群志同道合的人之间,小川理子领悟了“技术追求到极致就是艺术”——人类的大多数技术进步,正是被这些沉浸于“极致艺术”的人、抱有浓厚兴趣与强烈好奇心的人推动的,不是吗?
哪怕之后部门被解散,这种坚持热爱、追求极致的精神,依然影响着小川理子,让她在爵士钢琴演奏事业上大放异彩。
“女子力”三重奏
《音的记忆》中译本近期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与《五十岁,我辞职了》《我是主播》一同收入“女子力”三重奏系列。
本系列策划人、《在日本》杂志主编毛丹青老师曾与小川理子在线对谈,探讨沉浸于“音”的体验、进入“地带”的感觉,以及身兼松下电器董事与演奏家两重身份,如何寻找理性与感性粘合的瞬间。
点击观看小川理子与毛丹青对谈视频:
毛丹青对话小川理子:通往艺术殿堂的路不只一条
《音的记忆》中音响研究所开发超薄扬声器的经历,作为“每日读”栏目内容一并奉上——看看以兴趣为志业而且几十年如一地极致热爱自己的事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日] 小川理子 著 郭丽 译 本文节选自上海译文出版社《音的记忆》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小幡所长没演奏过乐器,但拥有卓越的绘画才能,尤其对素描的擅长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有很多次,他将大脑中浮现出的灵感绘成设计草图,于是就成了产品研发的起点。
“今后电视机会变薄,到那时,扬声器也必须变薄。在变薄的同时,还必须再现演奏厅里管弦乐齐奏瞬间的感觉,也就是那种扩展到整个空间的空气振动以及身体被音乐环绕的舒畅感。”小幡所长说道。
之后,研究所正式开始着手研发超薄型扬声器。小幡所长通过草图描绘的超薄型扬声器尺寸为:高、宽各一米,厚度仅五厘米。按照当时的标准来说,传统观念的高性能高保真扬声器就是“大而重的四方形箱子,价格昂贵”。
然而,他提出的却是一个难题:即使变薄也能实现类似演奏厅那样的空气振动,播放出丰富的重低音和真实的临场感。
请想象一下乐器形状,那样可能更好理解。同样是弦乐器,偏小的小提琴适用于发出非常高的声音,而大到演奏者必须站起来才能拉的大提琴则发出非常低的声音。
扬声器的原理也是一样。为了更好地发出低音,就需要较大的“箱子”。
但这次的任务是,要让厚度五厘米的扬声器发出演奏厅里那样丰富的低音,当时我们都认为这项任务太不现实了。
就这样,我们开始挑战研发前所未有的超薄型扬声器。
一共有八个人参与了超薄型扬声器的研发,大家分别负责基本设计、材料、外部装饰等方面,我的职责是音质评价。一方面,我非常感谢公司让我这个新员工负责决定音质,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音响研究所里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房间。其中一个就是高性能无音室。通过设计,使声音完全不能发出声响,所以这个房间被用于测量扬声器等的物理特性。整个房间的墙壁是以浅绿色玻璃棉(用玻璃纤维做成的棉状素材)做成的楔形防音材料构成的,一有什么声音,该墙壁当即就可以吸收掉。而无音室旁边有一个大型残音室,这房间会将作响的声音持续留存三十秒。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实验录音室。它采用的是高标准正规设计,正规得像唱片公司的录音室那样。研究所当时也做Technics的电子乐器(Technitone)的音源研发,所以还拥有作为音源的施坦威大钢琴以及专业演奏家用的高价组合鼓等乐器。
此外,还有与收录录音室相邻的混频录音室,里面配备有由海外制造商制造的拥有数十个频道的调音台、卷盘磁带、监听功率放大器等设备。评价声音时,我使用过这边的录音室。
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使用这些测量室或录音室,测量扬声器样品所发出声音的物理特性,进行试听,并创造条件提升音质。在研发高峰时期,我每天都不能离开这些房间。
超薄扬声器的研发大约持续了一年半。
为了使五厘米厚度的扬声器发出演奏厅里那样的空气振动以及丰富的重低音,我们最后发明了“大面积振动板”这一世界最新技术。将发低音的振动板面积扩大,做成平板。为了使这个表面积很大的振动板不扭曲变形,并准确运转,我们设置了四个驱动点 (磁石·声音线圈)。通过这种方式,用最低限度的动作就可以获得充分的音压。
在此过程中,我们尝试着运用了各种原理。首先,声音的电子信号被发送至由磁石S极和N极形成的磁场线圈内,产生一个力。然后,这个力产生的振动会通过振动板放大,从而使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我们的耳朵通过鼓膜将空气的振动作为声音进行识别。这个振动是沿着空间传播的波(波动),其周期被称为波长。高音波长较短,低音波长较长。要发出波长较长的低音,就需要足够体积的空气,因此,箱子也必须要大。
要想将箱子变薄,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想到了下面这种方式:在型号为四边长一米、厚度五厘米的扬声器尺寸中,将低音用振动板尽可能做成大的平面,即使很薄也能最大限度地确保里面的空气体积,并且使这个扩大了的平面振动板不会歪斜,可以准确地振动。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电脑模拟实验,反复讨论这个设想到底是否可行。试制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劳动力,但是模拟结果和实测值怎么也对不上。最后当所有成员都精疲力尽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将平面振动板的振动节点作为驱动点的垂直型四点驱动方式是最好的。
试听这个样品的声音后,我发现其声音的产生方式与此前的扬声器明显不同。声音的波面直接传到全身上下,就像在森林里被风吹拂一样,又如躺在海边被海浪拍打一般。
我心想,就是这个!于是一个人待在实验录音室里,反复进行各种测试。
怎样才能使现在感受到的这个声音可视化呢?如何才能落实到数值上面呢?用传统的规格是无法表现这种感受的。
我向资深同事表达了这个困惑,得到的建议是:“要不要尝试一下测试声音的矢量?”于是,我将传统扬声器和这次研发的平面板的音响强度(考虑到声音传播方向的声音大小)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就得到了预想的效果:从平面板发出的声音笔直地轻松穿透空气,“像飞驰的箭一样”呈现了出来。
我们向成功又迈进了一大步。
我对振动板的材质也非常讲究。
为了产生美妙、强有力的声音,最后找到的材料是壳质。所谓壳质就是在螃蟹的甲壳等东西里含有的成分。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内部就使用了混合壳质的涂料,我在调查的时候了解到它对提高音质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表面材料则使用了用于日本传统靛蓝的染料,防止褪色的同时还提高了振动板的耐用性能。
经过一年多时间,样机的数量超过了三十件。就这样,我负责的音质评价也获得了让人满意的结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