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不适区》是一本由[英] 法拉·斯图尔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闯入不适区》读后感(一):闯入不适区
“为什么你面对苦难还是会微笑呢?”
“因为苦难是一次机会,让我重新出发的机会。”
每个人对待苦难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坦然接受,有人自暴自弃。
Tinder创始人肖恩.拉德曾有言:“害怕闯入不适区的后果,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但是,你会从困难中获得最棒的经验教训和成长机会。这本书教你如何跨出最初的几步,成为更强大的人。”
《闯入不适区》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更是一本工具书,可以让我们时不时翻阅,作为一本知道我们走出困境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一本激励人心的励志书籍。
作者法拉.斯图尔是杂志《时尚》总编,改变了这本杂志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内容,带来了新生,成就了新的《时尚》。
在这本书中,她提出了BMD理论,即短暂的不适时刻。
围绕着BMD理论,她提出了其涵义,其表现,其害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积极走进不适区,以及走进不适区的人们都得到了什么。
书中的例子丰富多样,涉及到不同圈层不同职业。而不论他们的圈层或职业是什么,积极走进不适区这一方法都给他们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帮助。
那么,什么是不适区?
简单来说,不适区就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有挑战的区域。但我更想用另外的词汇来替代这个名词,拉伸区会是一个很好的替代解释。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疗法,称为系统脱敏法。顾名思义,就是一步步的接受刺激,最终对刺激免疫,即使做不到免疫,也能够缓解原有情绪。
拉伸区这个词汇和这一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通过一点点的练习和改变,让原来自己很难做到的事情变得能够较为正常的做到,甚至练习多次后能够轻松做到。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生活化场景,但最宝贵的即积极接纳和适应BMD。
接纳它,挑战它,积极走进它,生活会与众不同。
《闯入不适区》读后感(二):舒适区的你我们也许正像那只处在温水里的青蛙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可能大家在嘲笑那只青蛙不够机警的时候,没有想到,处于舒适区的我们也许正好像那只青蛙。 还记得前段时间被刷屏的新闻,河北唐山的路桥收费站被取消了,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即将下岗,一位36岁的大姐哭着说,“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望着视频中的大姐,有同情的、有嘲笑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反思的,如果换做是我们,有一天,公司通知你,你要被解聘了,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不是也如视频中的大姐一样茫然和无措?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做一个工作久了,习惯了,都可以被称为舒适区,在这里我们会感到安全,也同样会让人失去防备而开始懈怠,一旦我们被圈在这个舒适区而拒绝成长,这个区域就会变得越来越小,以至最后失去了立足之地。我很害怕有一天自己也陷入这样的境地,所以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能活得太“舒服”。 当我陷入一天上班、下班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完成某个固定程序的时候,当我拒绝学习和成长的时候,我就应该警醒是否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舒适区里。 《闯入不适区》这本书的作者法拉﹣斯图尔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从困难重构、障碍分析、创伤成长、社交需求、意外应对、悦纳反馈、灵感找寻、鼓励失败、研磨与空转、学会乞求等方面,释义不适区,应对不适区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借鉴很多成功人士在面对不适区时的反应以及采取的措施,很多给我们以启发。 书中说,职业钢琴家经历无数个小时的高难度练习之后,手指会比普通人更有弹性,可以伸展得更开,他们大脑中负责手指活动的部分同样比我们这些普通人要大很多。甚至有些人认为巴西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出现很多一流的足球运动员,是因为大多数巴西小孩从小光着脚玩五人足球赛。所以,困难以及困难引起的压力并不是总是敌人,只要运用得当,它会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基石。 当然,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有意见,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杀事件,甚至是小学生自杀,普遍认为是压力太多导致的,以致于他们无法适应这种压力带来的不适。所以说压力要运用得当,如何运用得当?我觉得更多是个人的主动意识,而不是被迫的勉强。面对学习,不应是父母鞭子下的期望,而是自己想要超越自己前进的内驱力指引;面对工作的挑战,不是勉强打接受领导下发任务的惴惴不安,而是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强的渴望。可能很多人都不太喜欢障碍,因为它会揭开我们真面目,当我们很努力之后,还是不能考上第一名,当我们认真工作后,还是无法完成,于是很多人会给自己找借口,我很聪明,我只是不努力而已;工作无法完成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很少人会意识到问题的本身在于自己以及自身的局限。努力了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是不是方法不对?认真工作了还是没能完成任务,是不是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够,项目管理不够合理?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诚然,现代心理学一直教导我们,大部分人会受到重大苦难的消极影响,可是,当你主动走出舒适区,去面对挑战时,你的热血沸腾,你们身体的每个细胞激动的战栗,这种感觉将是一种美丽的体验。所以敢于走出舒适区,才能拥有更大的舒适区!
《闯入不适区》读后感(三):就算躺平,你也可以换一个姿势
法拉·斯图尔(Farrah Storr)是英国版《Elle》的编辑,她在2018年写了这本书《闯入不适区》,原版书名为:The Discomfort Zone: How to Get What You Want by Living Fearlessly。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国王的演讲》。
国王的演讲 (2010)
8.4
2010 / 英国 澳大利亚 美国 / 剧情 传记 历史 / 汤姆·霍伯 / 科林·费尔斯 杰弗里·拉什
电影的主角正是英王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然而,他患有口吃,无法面对公众发表演讲。如果,用我们正在阅读的这本书上的概念来说,演讲就是乔治六世的不适区。在语言治疗师罗格的帮助下,乔治六世走出舒适区,通过刻意练习,成功的发表了战前演讲。这部电影还是很有看头的,特别适合父母带着孩子看。
当然,乔治六世的口吃源于儿时以来的心理障碍,解开心结不那么容易。似乎也不是法拉·斯图尔在书中讨论的“不舒适”,她所探讨的是我们生活中大量遇到的那种短暂的不适感,也就是BMD( brief moments of discomfort )。
虽然回避我们舒适区之外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但只有花时间在我们的不适区中,我们才能成长、进步并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无论是让自己迎接新的挑战、寻求困难的反馈、完成演讲还是获得理想的工作,作者告诉我们你必须度过她所说的“短暂的不适时刻”。
通过阅读,似乎在我眼前形成一个图像:我们站在一座孤岛之上,这个岛就是我们的舒适区,舒适是舒适了,但我们也被困在这座孤岛之上。在孤岛之外,是浩瀚的海洋,充满无限的可能,也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我们产生了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让我们选择了回避,固步自封。
法拉·斯图尔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困住我们的不适感没有那么可怕,而且它们很短暂。只要勇敢的跨出舒适区,你会发现,不舒适的感觉没多久就不见了。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潜能,而且随着这种历练,你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介绍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的,作者举再多的例子也未必是我们正在遭遇的,但是当你阅读了足够多的案例,就会受到鼓舞。面对自己的不适区,尝试一下突破,看看是否真如作者所说,只是brief moments of discomfort。
一本好书,就是让你读过之后,有兴趣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有时候,人生的改变,就在于一念之间。作者写了一本书,无非是鼓励读者——试试看。
题外话:我不觉得这是一本对抗“躺平”的书。她或许是告诉我们,就算躺平,你也可以换一个姿势。
《闯入不适区》读后感(四):人啊,有时候就要让自己难受一点!
说生活带给我们的最大体验,“压力”是一个如何都回避不了的焦点。那什么时候会让你感到压力巨大?我想应该会有很多人想到“面试”(当然,面霸除外)。
作为一个HR老鸟,我见过太多面试时紧张爆棚,语无伦次的人。甚至对于自己来说,也永远忘不了初出茅庐时糟糕的面试表现。
那种紧张、焦虑、恐慌带来的不适感,是绝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而面试压力,也只不过是众多不适感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
每个人在各个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都会在不适区的边缘徘徊不前,逃避舒适区之外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躺平”和“佛系”,把别人的努力鄙视成“内卷”,然而结果却是你和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了。
扪心自问,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一个无法否认的悖论是,只有克服了恐惧,跨过不适区的人,才能走向成长和成功。如果你想有所改变,但却还在不适区的边缘踌躇和探索,不得要领倍感煎熬,那这本《闯入不适区》无疑为你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提供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困境中逆风成长,实现个体跃迁。
本书作者法拉·斯图尔现任《时尚》杂志总编,她的Ted演讲振奋人心,我们可以从这本书诙谐而深刻的语言风格中,感受到这份激情。
她告诉我们困难从来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也从来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持久,她将这种稍纵即逝却能赋予我们力量的困难称为:BMD(Brief Moments of Discomfort)——短暂的不适时刻。
我们只有承认它并重构这种困难和不适,才能让自己进入“挑战状态”,而避免走上“不适瘫痪”(强烈的挫败和感官崩溃)之路。
01 面对障碍 你怎么选 尽管我们的耳边总是不乏“走出舒适区”的鼓励和引导,可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我相信很多人宁愿待在风平浪静的舒适区,因为"外面的世界”太危险。所有未知的风险和困难,都是死死箍住我们双脚的绳索,让人迈不出那一步。 在不适区中,遍布障碍,有些很大,有些很小,但几乎全部是对我们处理困难的能力测试。而面对障碍的态度和反应被称之为“障碍思维”。通常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障碍逃避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反应。顾名思义,在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选择逃避和改道。如果在新的赛道再遇障碍,会继续改变方向,回避困难。这种不往前突破,只往旁边躲避的反应,最终只会让自己完全迷失方向,进退两难,而徒劳无获。 2)障碍指责者。
这一类型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将自己的失败怪罪到障碍的头上,归因到所有外在客观原因上。因为,相比较内省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局限,推卸责任就显得轻松多了。而秉持这种态度的人,从来没有真正挑战过自己,自然也就永远无法进步。
3)障碍放大者。
对于这一类人而言,或许曾经的一次失败经历,在其心底留下了深刻的阴影,以至于在日后逐渐放大。沉重的恐惧感压垮了他们,使得他们不仅放弃了整条路,还让障碍影响了日后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
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曾说过一句话:“遇到障碍时,你不一定要停步。你如果遇到一堵墙,别转身放弃,要想出爬上去、穿过去或者绕过去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遇到让我们不适的障碍时,我们不该转向、放弃甚至被压垮,而应该想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并不是说应该硬刚,我们需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微调自己的目标,尝试去掌控和克服。如果我们能把障碍和困难视作畅快的挑战,那它们就会成为我们通向成功之路的一部分。
02 各种不适见招拆招
生活中充斥着那么多令人不适的时刻:面试时的大脑空白、领导临时布置的高难度任务、突如其来的意外挑战、那些听起来不太入耳的反馈、各种限制条件带来的约束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以及在通往成功路上难熬的空转阶段……
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克服不适,作者在书中为我们一一道来。
比如当意外挑战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信直觉的力量。
当你发现自己身陷不适区,感觉狂乱而失控时,能够将你打捞到安全区域的救生圈,就是你的直觉。因为我们的身体不仅比大脑反应更快,还是一个真相揭示者。正应了那句梗:身体很诚实。
这里我想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作为一名HR,我曾经在公司内部上过无数次台,主持、培训、做报告,这些对我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因此也不再有初次登台的恐惧凌乱感。
然而,这种泰然仅限于在自己所熟悉的同事面前。直到有一天,接到一个友情邀约,希望我能为另外一个陌生团队做一场专题培训。尽管我为此足足准备了一周的时间,但当自己真真切切站在一个偌大的舞台,面对台下百来号翘首以待的陌生人时,有那么一瞬间,我体会到了那种“不适瘫痪”。 而当时救了我的正是自己的第一直觉。当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靠着直觉冲口而出的一段开场白,迅速让自己进入了缓冲地带,而随后而至的理性思维也适时地让自己平稳过度到了正常状态。
这就是直觉的力量。而直觉是否可靠值得信赖,跟日常一次又一次的打磨练习是分不开的。
同样的,在面对他人的反馈意见时,也会让我们感到不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悦纳友善有益的反馈,即使他们听起来不那么入耳。 只有让自己不断地被推入难受的反馈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让自己更加卓越。 而如何在约束中寻找灵感?如何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中发挥创造力?如何在充斥着不适感的困境中放飞想象力?如何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让自己更加强大…… 勇敢承认和面对各种不适,迎难而上方能迎刃而解。 03 答应下来 付诸行动
往往越是困难和挑战,越能激发出我们的潜力。面对生活中大部分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接受下来的关键在于:提醒自己,你完全有能力搞定其中85%的部分,至于剩下的15%,你可以用BMD方法冲过去。
我特别欣赏和赞同作者的一句话:把愿望变成实际目标的最快方法,就是先答应下来,然后考虑如何付诸行动。
闯入不适区并不意味着消除恐惧,并不是要把世界变成一个没有恐惧的地方,而是要把你自己变得更加无所畏惧,成为那个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