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错觉》是一本由赵运涛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1.00元,页数:6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错觉》读后感(一):《历史的错觉》——探究那些蕴藏在历史中的秘密
历史是那样悠远,那些浮浮沉沉的事实、故事就像一朵朵浪花汇聚成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当我们从那些关于历史的记录中去探寻、去了解的时候,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些我们所看到的或者耳熟能详的内容也未必就是真相。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去伪存真,在历史中找到真相呢? 《历史的错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解读历史,作者以严谨的研究态度,以考据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传世文献,分析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我们所未知的真实的历史图景,打破了那些我们曾经沉浸的历史的“错觉”。
这本书最具亮点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坚持以事实说话,以史实为依据,在掌握常识的基础上审视史料,在史料史实基础上的分析研究,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凭史料以正视听。是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中有帝王将相、有英雄豪杰、有风流名士,他们的故事如今还在被无数人述说着,我们是否可以透过历史的迷雾,探究出那些蕴藏在历史中的秘密呢?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地梳理,打破那些固有知识造成的偏见,为我们补充真实可靠的历史知识,还原历史现场。作者还将许多古诗文和经典名著放到历史的语境中去考察,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解读文章的真正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疑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比如夏王朝究竟是来源于传说还是真实的存在过?商纣王又是如何在成王败寇的境遇下一次又一次被抹黑?秦始皇嬴政的“焚书坑儒”到底有少夸大的成分?为改变北宋百年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变法的王安石的开创性和超前眼光是否能够被历史肯定?秦代之后,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为什么会断绝传承?荆轲刺秦的失败究竟是由于什么?陶渊明笔下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范仲淹如何凭借一张《洞庭晚秋图》应滕子京之邀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在探究那些蕴藏在历史中的秘密的过程中,我们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也许我们都对历史存在着偏见或误解,那么,这一次,让我们立足史料史实,用辩证的视角去看清历史真实的模样吧。
《历史的错觉》读后感(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历史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诸多与史实不符甚至差异巨大的“历史常识”。这些“伪常识”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变异,或始于好事者的刻意编造,或基于对不可靠史料的轻信,或本就引自猎奇、传说类的作品,或源于缺乏史料依据的“我愿意相信”。信息过载的时代,知识获取不再是学习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大量的伪知识,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内容混杂其中,这时我们对知识的选取和分辨能力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历史的错觉》这本书就是想通过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群像、某一事件或历史阶段、某一古诗文或经典名著进行系统的数理,打破碎片化知识建立起来的“偏见”,穿透这堵墙,还原历史现场,重新补充我们已经获得的知识,让我们来验证已经停驻在脑海中的历史知识是否正确。
这套书共有两册,第一册“真相不止一个”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我们认为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背后的真相。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错觉”: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错觉”。
第二册“探案古诗文”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暗语”,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事件。通过知人论世打破断章取义带来的历史“错觉”。
这本书通过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细节,其中的论述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颠覆你长期固有的认知。例如:尧舜禹地位的传承方式,除了“禅让”,还可能是暴力夺权;商纣王的罪责被夸大了,武王伐纣只提出了三四条罪状,后续遭到各朝各代的陆续添加,到了战国以后其罪行增加到了七十多条;周幽王并没有烽火戏诸侯,因为烽火大约到战国末至西汉初年才出现;孟姜女的故事也和秦始皇没有关系;“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法不成立,古代女子一样也要读书写字,等等。《关雎》不是爱情诗,《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可能并非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的;《西游记》的作者未必是吴承恩;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但实际上他没有登上滕子京重修后的岳阳楼。
喜欢看历史书或者历史电视剧的朋友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个人的理解,这不是否认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希望提示大家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不可偏听、偏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验证并结合现实情景下推断论证。历史也并非一成不变,我需要具有发展性的眼光,随着考古技术和科技的发展,过往历史上的错误会被纠正,我们也会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错觉》读后感(三):《历史的错觉》:我们了解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
商纣王的荒淫无道,已经成为我们普通读者的共识,甚至从古至今,商纣王还被列出了70条罪状,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我们普通人共识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吗? 在我们阅读历史著作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相信历史学家所讲述的内容。但其实这些历史对于历史学家也都是过去的史实,对于过去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还原。特别是很多历史著作还是由史学家带着目的而书写,必然经过史学家的选择和放弃。即使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样被公认的严肃的史学著作,都无法脱离史学家自己的观点。而《资治通鉴》明确的就告诉我们“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书也就有了为君王提供治国方针的作用,而在历史讲述时,必定有着自己的指导方针。 历史学家们想不偏不倚,但因为过去的史实经过几千年的流转,也会出现遗忘和扭曲,变得和曾经的历史相去甚远。像我国的早期历史就因为缺少史料而认为很多史实是无法考究的,甚至于被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早期历史根本不存在。 而流传到现在的历史,也会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在历史学家眼中,真相往往就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我们读者去认真辨别,去仔细思索,去探寻历史的各种可能性。而这也是阅读历史著作的乐趣之一。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也一样,需要我们去寻找尽可能真实的历史。 赵运涛,北京范大学文学博士,他不是史学家,但他也在寻找历史上的各种可能性,把他们汇总成书,让各种历史的可能性并存于其中,并把这些内容介绍给读者我们,带我们去接受不一样的历史,已就构成了这本书《历史的错觉》。
《历史的错觉》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讲解着我们经常能听到的那部分历史史实。这里有很多我们曾经深以为真的历史,但他们可能并不是真实发生的,那么就是当时发生的人、事、时和我们的认识有出入。下部分来自于经常能够听到的古诗文,带我们了解这些古诗文背后所不知道的秘密,这也是历史探幽的一部分。 那我们就去了解这些《历史的错觉》吧。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商纣王,历史上的他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普通人对于商纣王的印象更多来自于《封神演义》。但历史上的商纣王真的有那么坏吗?他把七十条罪状是真实的吗?经过历史的探寻,商纣王的七十条罪状都是后来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战国增加了20项,西汉增加了21项,东晋增加了13项,显然商纣王是被故意抹黑了。历史上需要这样一个反面典型,商纣王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必然会被承担起这一角色,所有关于君王的缺点和错误都被集中到了商纣王身上。
当然,商纣王本身确实有着自己的问题,最早记录商纣王的《尚书》中列举商纣王的罪状仅有三条。“惟妇言是用”,什么都听女人的,这也就是妲己被演化出来的出处了;“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不用贵戚旧臣,这就有了迫害比干等事例的出现;“昏弃厥肆祀,弗答”,祭祀不恭敬,这在古代可能是严重的指责,但对于现在人却不是事。当然商纣王喝酒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酒池肉林”是否是真实也有待商榷。作者在这篇关于商纣王的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商纣王这些罪状的流变过程,指出他们合理、不合理之处,根据我们联系商周时可能的社会状态,去思考真正的商纣王会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古诗文部分,作者也给我们介绍的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献,探寻它们背后可能的历史。比如《山海经》引用了大量的动植物,而在这些动植物之后经常会出现“食之”,《山海经》就是一部食谱吗?很有意思的问题。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但孔子的弟子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好像我们也会有这疑问,但有什么相应的解答呢?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而孟子又以善辩、喜欢骂人出名,但他为什么没有骂在文章里经常诋毁孔子的庄子呢?我们经常说司马迁创作了《史记》,但《史记》可能并不全是司马迁所写,也有可能被参假,这可能是真实的吗?一部《木兰诗》也有着非常多的争议,而我们现在流传花木兰,但《木兰诗》中从来没有提到木兰姓花?等等等等。这里有着八十多篇关于历史真相的文章,一定能够带我们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史实。 读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探寻那不一样的过去,所有人能接受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而言之合理,自成体系,也可能是历史的一种解法。《历史的错觉》就是把另外不一样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带我们去思考历史还有着另外的可能性。
《历史的错觉》读后感(四):在细节的推敲下,或许历史会有另外一种可能
提起“红颜祸水”这几个字,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浮现的就是那些古时魅惑君王的美女,不管是商末的妲己还是西周的褒姒,那都是祸国的妖孽,如果当年那些君王没有宠信她们,那么何至于落到王国的地步。她们活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当做是后人的时时警醒。
可是历史上的她们真的是这样吗?区区一女子真的有动摇国本,撼动江山社稷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熟知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其实只是一种表象,或者是多种说法中的一种,若是细细探究会发现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从前所以为的那个样子。对于历史的了解,我们可能有太多的错觉而不自知,那么就让一部《历史的错觉》来揭示一下,究竟有哪些历史的隐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赵运涛,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担任“桃李国学苑”“章黄国学”等公众号撰稿人,主要负责国学杂谈部分,文章被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知名网站以及纸质刊物广泛转载。
本书上半部分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而下半部分则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通过作者细致的探究分析,你会发现或许真正的历史并不像我们之前所以为的那样。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西周时期的褒姒这位美女,宠爱她的周幽王为博她一笑不惜无故点燃只有外敌入侵时才会燃起的烽火戏弄诸侯。狼来了的游戏玩得久了自然也就没有人相信了,当戎狄真的来犯,再点烽火就没救兵来了,周幽王也因此兵败被杀,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也不知被历代多少君王的臣子拿来当做劝谏莫沉溺于红颜的例子。然而若是有一天被告知这个故事很有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你会不会有一种被忽悠了的感觉?
在《历史的错觉》的诸多分析中,这便是其中的一个。赵云涛会告诉你故事中所出现的重要道具报警系统“烽火”,其实并无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在先秦已经存在。
至于戏诸侯这件事,除了司马迁的《史记》之外,也只有《吕氏春秋》中对其有所记载,但是这其中也跟“烽火”没有半点关系。《吕氏春秋.疑似》一文中所讲述的是周幽王的确是玩过“狼来了”的游戏,但是用的却是敲鼓,上演了一出击鼓戏诸侯的戏码。
或许有人会说,别管是烽火还是敲鼓,反正是戏了诸侯了。不过作者还会告诉你,《吕氏春秋》的这个故事到底有几分真假还真不好说,毕竟此书成书的时候距离周幽王时期都过去了五百多年了。
上述内容可不是作者信口胡诌的,他所进行的历史分析都是有出处依据的,其中不乏一些大师级人物的历史评论,其可信程度还是很高的。
我们经常听到“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话,这其实也是有几分道理的。毕竟历史是过去的人经历的过去的事,而在时间长河的流逝中,总会出现一些偏差让人产生一些有关于历史的错觉。
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倒也不是想要去颠覆什么历史,只是通过一些文献对一些历史进行细节推敲,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讲述出来。打破那些历史的“错觉”,或许会有另一种新的东西被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