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是一本由[法] 孟德斯鸠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7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一):《论法的精神》有没有80余万字?有没有必要搞成上下册?
有朋友问:请问您重译的《论法的精神》是上下两册吗?我正要购买,但看那书影像是一册,但又觉得内容一册不够。请教了。
我的回答:法律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拙译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不是上下册,是一册。其实,原文正文翻译为汉语后字数只有40万左右而已,原因:第一,拙译比较简洁;第二,孟德斯鸠的未定稿没有必要呈现给读者;第三,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论,没有必要放到书里。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主要译本比较——以第一章第一节为例
标题部分的翻译
1、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钟书峰译本
第一编
第一章 法之概论
第—节 法与万物
2、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严复译本
第一卷 法律通论
第一章 一切法与物之关系
3、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张雁深译本
第一卷
第一章 一般的法
第—节 法与一切存在物的关系
4、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许明龙译本
第一编
第一章 一般意义上的法
第一节 法与各种存在物的关系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三):徐昕:中国需要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钟书峰译,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需要孟德斯鸠
——钟书峰译《论法的精神》序
文/徐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堪称不朽之经典。钟书峰先生重译该书,令人感佩。遥想当年,歌乐山下,烈士墓旁,西南政法,声名远扬,我与书峰,三年同窗,论法辩理,求学问道,铁西漫步,川外打望,嘉陵放歌,登山远眺……那时年少,学法只见法条,却难得要领,更未参透法的精神;那时青春,未曾想,今日一位工作繁忙的公务员,竟能静心研学问,重译这样一部充满挑战的经典著作。书峰兄嘱我作序,百般推却,但碍于西政同学之情,江西同乡之谊,请辞未成,说上几句。
最早的《论法的精神》中译本,系何礼之(日本人)、程炳熙、张相文合译的前四章《万法精理》,1900年开始刊于中国学者在东京出版的《译书汇编》。第二个译本,系张相文节译的二十章《万法精理》,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第三个译本,系严复节译的前二十九章《法意》,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雁深翻译的《论法的精神》全译本。主要囿于时代,包括严复和张雁深译本在内的前四个译本,均在翻译上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后,陆续有其他中译本问世,其中,20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许明龙翻译的《论法的精神》比较受关注。而将钟书峰译本与商务印书馆严复译本、张雁深译本和许明龙译本稍作对比,还是能看到钟书峰译本力图有所超越。这也是我愿意斗胆作序的原因之一。
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历任波尔多省法院法官、庭长以及法兰西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科学院院士。他著述丰富,影响较大的有1721年《波斯人信札》、1734年《罗马盛衰原因论》和1748年《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显示了孟德斯鸠反封建统治、反教会迫害,争取平等、自由的思想。《罗马盛衰原因论》首次概述了他的政治法律理论。这些作品为撰写《论法的精神》做了铺垫。
《论法的精神》凝结了孟德斯鸠一生的心血,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这部集大成的著作,以法律为中心,遍涉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被誉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书涉猎法学的方方面面,是法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鸿篇巨制,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学百科全书。透过法律和社会现象,孟德斯鸠超越法律规范本身,力图探寻和阐释法律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之规律。孟德斯鸠基于历史事实和世界各国的制度实践,力图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生存环境中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把握法律的精神。他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等皆有关联,法律与法律、法律渊源、立法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例如,他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土壤与居民性格乃至政治制度有密切关联,国家疆域大小与政治制度联系密切。这些被称作“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憧憬实行立宪、分权和法治的国家,并以英国为例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他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自由,而保障自由的基本手段即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必须实行宪法框架下“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宪政制度。《论法的精神》不仅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制度设计。
《论法的精神》是法律人必读之经典,但真正读完的人或许并不多,原因之一是译本可读性不足。期望钟书峰先生译本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法意传播,点滴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草于2012年春节
改于2019年立夏
北京昆玉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