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者:骑驴流浪 2022-1-19 05:09

《中世纪之美》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艾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之美》读后感(一):评《中世纪之美》

将中世纪艺术的感性之美和智性之美阐述得很清晰,总的特点是追求融合和统一。

其中糅合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心理学,文学等多门学科一起论述,很好的整合。

「圣文德也持相同观点:“灵魂可以制造新的组合,但不能制造新的事物。”他说世界上有三种力在运作:第一种力是上帝,他从无中创造;第二种力是自然,它作用于潜在的存在;第三种力是艺术,它作用于自然,以存在之物为预设。」

摘自:《中世纪之美》 - [意] 翁贝托·艾柯

《中世纪之美》读后感(二):一本金玉其外的教科书

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对于这本书的一个整体阅读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是建立在很扎实的内容基础上。

一开始接触《中世纪之美》这本书,我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这本书好美!但真正阅读下去后感觉有些截然不同:这本书好美学!美、美学、艺术并不划一。这是我阅读这本书得到的第一个教育。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教育,就是该如何写一篇中规中矩的美学小论文。这本书其实是艾柯26岁时写的一篇论文中的一个章节再做而成的。光论论文本身而言,基本上是合格的。体现在:论文的整个框架是齐全且简明的,有头有尾,在书的开头就抛出了所要探讨的问题,并在书的结尾即结语部分进行了回应。书中的每个章节:审美体验、超越之美、比例之美这些都是他的具体论证环节。但具体论证环节,我觉得艾柯的功夫还不够娴熟:资料过于集中在一两位代表人物、理论化的概括而缺乏具有说服力的例证、论证散乱点到即止显得深度不够,等等。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被艾柯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所补过。这其中有几点也发人深省,如:中世纪是有美学的,中世纪的美学不仅仅是智性的它也是具有审美感性的;中世纪的美学特点是强调融合和统一,它虽然与美学实践有一定地割裂,也滞后于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但它是能够真实反映出周围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意志的;因此,中世纪的美学是时代的结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本身(看待美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美学实践)也是理论、艺术和文化的宝库,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第三个教育,也是这本书最让我失望的一点:图文割裂。作为一篇美学论文,缺乏图片这种具象资料辅证算不上硬伤,可是,一旦这篇论文要变成书,何况现在图片也还给出来了,可图片却不能起到论证作用,图文是分离的!书中有句话颇能对应我此刻的感受:“一方面,智力粗浅的人乐于将信仰转化为图像的形式;另一方面,神学家和教师也会将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理论观念转化为图像。因此在中世纪,以图像和寓言吸引人、教育人的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中世纪之美》读后感(三):“传达诗意的文本”

“我希望我的这番描述可以战胜一个普遍的异见,即中世纪没有美学,而只是沉迷于形而上的概念”。显然,艾柯以他独有的方式碾碎了敌人。借用作者自己在书里引用的那句,此书就是一部“传达诗意的文本”(textus per dicta poetica scriptus)。外观上此书的印刷质量、装帧无懈可击,插图丰富且精美。其印刷成本之高昂显而易见。数百年前修道院僧侣创作的泥金绘本图片在灯下熠熠生辉,而那些教堂玻璃画、镶着宝石的福音书和圣餐杯,那只在花园里休憩的独角兽,一下子把我们中文读者带到了跨越了地域、文化和时空的异邦,绚烂多姿。此书在基督教、哲学、艺术等学科上对读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当然这本身就是艾柯的魅力所在,他从不迁就读者。全书散布着各种精雅、隽永的拉丁语表达,比如第16页提到的“悲叹消逝”(Ubi sunt)出自“Ubi sunt qui ante nos fuerunt?”(那些曾在我们面前的,如今何在?),回味无穷。艾柯掉书袋习惯一定让此书的译者和编辑倍感辛苦。书末收录译名对照表,尤其是长达26页的参考书目列表对于好学的读者无疑是宝贵的资源。

正如作者在再版前言中第一段说明的,原书写于1958年(当时年仅26岁,还在军队服役),原标题为《中世纪美学发展》。是一套四卷本中的一卷《从古典时代到巴洛克时期》中的一个章节。没有专门阐述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并非是艾柯对“文艺复兴三巨头”的视而不见,而是因为其他作者在另外三卷中已有论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主要讨论的是经院哲学的美学,必要时另论及其文化环境"。严格来说此书展现的是中世纪美学的一个局部,至少它略过了对中世纪美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位巨匠,将侧重点落于经院哲学,而与之相对的起源于世俗文学的人文主义美学分量较轻。艾柯本人是藏书大家,去世时其私人图书馆有多达360部摇篮本。但此书收录的插图中仅一部摇篮本,且来自布雷登斯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音乐理论》(p54-55)。其实单就印刷刻本来说,除了这部摇篮本,就只有 《光的数学原则》(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 p96)和《科学之树》(巴塞罗那大学图书馆 p202, 此书只能算作后摇篮本。标题页下方的年份是罗马数字1515年,标注却是1505年)。1455年古登堡用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德语《圣经》后,活字印刷革命在欧洲大陆如火如荼,深刻改变了书籍的面貌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印刷刻本颠覆了手绘本的传统,毫无疑问是中世纪晚期美学最具代表性的标本(尤其是木刻版画艺术和字体设计艺术)。此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一大批15世纪末的人文主义先驱(包括阿尔丁出版社的创始人Aldus Manutius、字体设计家Nicholas Jenson等)由于经院哲学的主旨被忽略了,颇为遗憾。另外书中出现了两幅19世纪艺术大师多雷的木刻作品(神曲天堂篇 p92 和但丁肖像 p244)可能在视觉上有点干扰,毕竟中世纪对于多雷来说,就是Ubi sunt?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艾柯的崇拜者,和艾柯一样的藏书迷,译林的老读者,我的评分带有不可回避的情感因素。此书欣赏价值无可置疑,而作者又是来自文艺复兴发源地的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5*推荐给艺术爱好者、书痴和所有相信在这个时代读书依然有用的朋友们。最后摘录书中所引用的阿奎那的句子:

‘solus homo delectatur in pulchritudine sensibilium secundum seipsam’ (只有人可以以美之名享受可感物)

惭愧,我图片拍得太烂,实物质感远好于此。

最后补一张偶像在书房的照片:

《中世纪之美》读后感(四):透过翁贝托·艾柯的洞察力,发现中世纪之美

作者如果不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中世纪学家和小说家翁贝托·艾柯,看到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中世纪之美》,我们会不会大感疑惑?

从学习世界历史那一刻起,我们接触到的教材都告诉我们,欧洲中世纪的关键词是黑暗。在“黑暗”笼罩下,欧洲的中世纪封建割据、战火频仍、民不聊生、巫术盛行……这已经成了我们关于中世纪的记忆定势,所以,乍一看到我们信任的著名学者、作家还写过一本《中世纪之美》,此地的艾柯迷在惊诧之后一定会拿起书来读一读,看看翁贝托·艾柯从黑暗的中世纪里找到了什么样的美。

对我,翁贝托·艾柯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仅限于小说家翁贝托·艾柯。我读过他的《玫瑰的名字》、《傅科摆》和《波多里诺》,其中,《玫瑰的名字》还读过两遍。凑巧的是,《玫瑰的名字》讲述的正是中世纪时发生在一座修道院里的故事。故事可以虚构,作为中世纪学家,艾柯为《玫瑰的名字》的主角、修士威廉安排的活动时间表以及活动场所,却都有所依凭。我对学生时代学到的有关欧洲中世纪的常识产生疑惑,就是始于《玫瑰的名字》,只是我更明白,再怎么有出处,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文学作品。现在看来是我过于想当然了,早在写作《玫瑰的名字》之前,艾柯已经完成了一本专著,欧洲中世纪的美的历程。只是,这一本名之为《中世纪之美》的“美的历程”,能否颠覆过去数十年内慢慢进入我们的头脑、因而也越来越牢固的关于欧洲中世纪的认知?

黑暗,依然是欧洲中世纪众多颜色中的一种。《中世纪之美》第五章《象征与寓言》中,艾柯这样描述他在卷帙浩繁的资料中爬梳出来的中世纪的景象:“无论对于城市或乡村而言,中世纪初期的‘黑暗时代’都是压抑的:长年的战争、饥荒、瘟疫和旱天。”艾柯的描述,佐证了我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和看过的一部电影,均所言不虚。

的确可以用“黑暗时代”来概述欧洲中世纪,可我们的问题是,在读取欧洲中世纪的素材时,往往在看到了“黑暗”后就停住了继续探寻的脚步,并自以为是地觉得这就是中世纪。翁贝托·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则洞穿“黑暗”看向中世纪的深处。中世纪的深处有什么?只要我们好奇地跟随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回到中世纪,就能在这位中世纪学者的引导下看到,生活在彼时欧洲的人们从来没有因为生活中战争、饥荒、瘟疫不断就索性躺平在黑暗里随波逐流。为应对由黑暗时代带给人们的焦虑和极度不安全感,艾柯的研究结论是“社会提出的一种方法就是隐修制度,由此出现了一类稳定、秩序化、安宁的社会群体”(《中世纪之美》,第122页)。

与隐修制度相关联的地点,首选当然就是教堂。虽然,翁贝托·艾柯虚构的《玫瑰的名字》告诉读者,中世纪是连接古典时期和近代的一段欧洲史,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也就不能免俗地有着人类共有的毛病,哪怕是“黑暗时代”里最“稳定、秩序化、安宁”的教堂里,照样也会因为阴谋而让谎言横飞、算计得逞和凶杀接连不断。然而,中世纪并没能让没入黑暗的人们看不见古典时期的祖先寻求美的足迹,从而丢失了发现美的眼睛和欣赏美的灵魂。

作为学者,翁贝托·艾柯当然明白必须用文物和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他选取的文物,就是今天我们到欧洲走马观花时动辄就能遇到的修建于中世纪的教堂。“超越之美”、“比例之美”、“光之美”、“有机体之美”等等,是《中世纪之美》的部分章节名,顾名思义,翁贝托·艾柯用形之于美的多种角度,分享给了我们中世纪的教堂建筑、教堂里的壁画、教堂内外的雕塑、镶嵌在教堂建筑上的彩玻璃何以美得惊魂的道理。

不过,我认为《中世纪之美》的价值绝不仅限于读者能在翁贝托·艾柯的引领下看到中世纪之美,从而领悟到哪怕在黑暗的中世纪,美依然存在依然在发生。《中世纪之美》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为探究美之所以美而孜孜以求的故事。

在第三章“比例之美”中,翁贝托·艾柯写到:“中世纪所有关于具象艺术的论述都展现出一种野心,即想要在数学上将具象艺术提升至与音乐一样的高度。在这些论述中,数学构想被翻译为实践准则和构图规则,通常脱离宇宙学和哲学的矩阵,但通过品味和喜好的隐秘暗流与之联结”,而在同一本书的第一章“中世纪的审美感性”中翁贝托·艾柯引用的一段文字,则让我们读到了中世纪之初人们对美的认识,“经院哲学家所说的美是上帝的一种属性”。

从“美是上帝的属性”到“想要在数学上将具象艺术提升至与音乐一样的高度”,站在21世纪回望中世纪的人们对美的认识的一次进步,也许会觉得那只是一小步。设想一下,如若没有那些在黑暗的中世纪里依然不懈地寻找美、追随美、创造美的人们,今天我们的审美会抵达什么样的境界,还真不好说。 所以,翁贝托·艾柯的《中世纪之美》,也是为中世纪的美的历程做过贡献的他们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这些名字:圣托马斯·阿奎那、维克多·莫尔泰、伪丢尼休、奥弗涅的威廉、哈勒斯的亚历山大、博韦的樊尚……

推荐阅读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幸福,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清欢。 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绵延不断,奔波不停,都是为了美好生活,为了得到幸福。 幸福是人们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一

    05-01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