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黑兰》是一本由[美]弗林特·莱弗瑞特 / [美]希拉里·曼·莱弗瑞特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德黑兰》读后感(一):夹缝中求生存的伊朗
本书出自两位清醒的美国人之手,他们是一对夫妇,一位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位是美利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的高级讲师,他们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访问学者。这本书不仅揭开了美国对于伊朗、整个中东地区,甚至是全球的掌控野心,更加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进步中的伊朗。
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这些国家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当中都是像美国所描述的“意识形态国家、宗教国家”。特别是伊朗在1979年的革命之后建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个名称就让人颇有顾虑。但是在作者的剖析下我们了解到,从领导伊朗革命的领袖霍梅尼开始,再到哈梅内伊、拉夫桑贾尼、内贾德,他们所坚持的是建立一个伊斯兰原则+民主制度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是独立,正如霍梅尼所提出的“不要西方,不要东方”的口号一样。他们在中东地区做出了表率,脱离多年以来西方国家的控制和摆布,在国际上树立起独立的形象。
然而美国政府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一直通过舆论将伊朗等国家塑造为不理性的不合法的国家。美国认为这些国家是意识形态为主导的革命国家,存在着相当多的不稳定因素。但是实际上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之后,这个政府就开始寻求与美国的平等对话,他们主动放低姿态,通过暂停核燃料研究等表示自己的决心,但是从小布什到奥巴马,他们从未将伊朗的这些要求放在眼里,奥巴马在任期间与伊朗政府的公开对话最长时间是45分钟,他们对伊朗只有不断忽视,不断诬陷。在他们的眼里,伊朗从来只是油气供应商和潜在恐怖分子。
然而实际上伊朗已经成为一个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建立国际关系的国家。他们通过在中东国家扶持代理人、打造非对称军事能力以及软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作为合法国家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一章节中作者对伊朗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介绍,毫无疑问这个国家正在崛起。
但是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伊朗身处中东的核心位置,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邻国——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再者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的插手,这些因素导致伊朗在短期内不会得到安宁。总之和平与发展才是正道,希望在夹缝中求生存伊朗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去德黑兰》读后感(二):去德黑兰
约翰·肯尼迪总统曾说过“真理的大敌常常并非谎言,而是迷思。谎言是处心积虑、捏造和虚假的,而迷思则是固执、有说服力和不现实的。我们常常是坚持前辈的陈词滥调。我们把所有的事实纳入预设的一套解释之中。我们沉溺于接受观点之轻松,而非自我思考之艰难。” 这一论述准确锁定了美国有关伊朗迷思的有害影响。伊朗位于波斯湾的心脏,中东、中亚和南亚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长期以来成为某些谋求对欧亚大陆的一个关键部分的影响力的野心勃勃的国家关注的焦点。伊朗巨大的油气资源增强了它的战略重要性。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德黑兰亦是伊朗的经济中心。德黑兰挑战了美国在中东的霸权企图。
著名历史学者利奥波德·冯·兰克曾说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取决于其达到的独立程度。” 那么,去德黑兰的意义在哪里?《去德黑兰》这本书对于理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际战略和国内政治尤为关键。作者在书中呼吁美国领导人拿出当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勇气,走向德黑兰,与伊朗和解。
这本书的主题是“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这是莱弗瑞特夫妇在美国国内对伊朗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发出的一点微弱的呼声,但是这对美国的执政者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莱弗瑞特夫妇在与伊朗打交道的实践中观察到,美国要在中东站稳脚跟,摆脱困境,伊朗不仅不是敌人,而且还是不可或缺的帮手。美国只有解开与伊朗关系这个结,中东的其他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书中从三个维度进行阐述:作为理性行为体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作为合法国家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及作为美国目标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如果美国的政治和政策精英能够做出努力,他们会发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制订外交政策方面是高度理性的行为体。 历史记录显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并非顽固地敌视美国。在过去20年中,德黑兰在美国提出协助要求时,一贯采取合作态度,并经常探索改善美伊关系的可能性。而美国却一次又一次终止这些双边合作,拒绝伊朗的友好姿态。 为什么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在《去德黑兰》这本学术著作中有很明确的全面说明。
《去德黑兰》读后感(三):美国和伊朗之间的那些事儿
作为中东版图上最具诱惑力的伊朗从美国窥其利益开始便一直与之纠缠不休,二战结束后本是美国中国东和波斯湾看家护院的铁杆同盟,在美国极力将伊朗反对派领袖霍梅尼推上政坛后却遭其反噬,自此伊朗反美政权与美国正式撕破脸皮,相互对峙至今。
和我们对外政策相反的美国近40年来一直对伊朗保持着敌对状态,作为霸权帝国的美国是不可能允许出现一个反美政权统治着伊朗这一重要战略要地的,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争端大多是由于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势力抗衡,美国想要控制伊朗政权,而伊朗极力要将美势力逐出中东,两国矛盾似乎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
作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东事务高级主任的弗林特·莱弗瑞特与美利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的高级讲师、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东问题专家的妻子希拉里·曼·莱弗瑞特在他们共同编著的《去德黑兰:为什么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一书中提到:美国要在中东站稳脚跟,摆脱困境,伊朗不仅不是敌人,而且还是不可或缺的帮手。
本书围绕着主题“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讲述伊朗在中东的重要地位以及伊朗发展中所建立的稳固政权,作者将全书分为了三个板块,分别为作为理性行为体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作为合法国家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及作为美国目标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这或许是极少数站在不同角度来分析美国与伊朗之间关系的书籍,同时也是对美国的执政者一记当头棒喝,更替了近8名总统的美国政权在40年间从未试着放下自己的霸权主义、利己主义来接受本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收益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不仅如此,美国政权下的肆意污蔑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被美国媒体妖魔化,让大众对伊朗产生强大的抵触,致使美国国内对伊朗始终保持着敌对的状态。而作者则从正面积极地向大众展示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数十年来的发展以及国际对其发展的认可,并一针见血式的指出美国想要在中东发展必须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加稳固的境外政权统治。
归根结底,一个自主独立的政权并不需要他国来左右,实现了“不要东方,不要西方,要伊斯兰共和国”的伊朗人不可能会重蹈覆辙让自己再次陷入无自主状态,美国如果想要改变在中东地区的受困局面就必须与之和解,就必须承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自主权力。
就像华黎明在序言中所说:伊朗走什么路应由伊朗人民自己来选择。
《去德黑兰》读后感(四):中东地区大国博弈的起承转合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是中东历史上、世界历史和当前局势中独一无二的国家,伊朗长期面对美国的指控与军事入侵,然而它并非束手无策,更没有在美国的施压下逐渐丧失独立主权。伊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从冷战中胜利走出来的美国,时至今日仍然无法在中东地区实现它的霸权地位,更不能成为全球霸主。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一直在中东维持军事优势,维护在那里的利益,并通过让地区盟友在政治和战略上获益,来实现自己领导地位的合法性。不难理解,美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对于其全球领导地位至关重要,而它向中东投射的军事能力,又使得它既能获得全球经济赖以为生的石油,又能在整个中东强制施加某种秩序。美国这种向帝国的转向,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对美国的地位和利益是有害的。这种转向尤其违背了权力平衡的学说,由于霸权在理论上似乎是好的,但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取得的,追求霸权国家会变得更加虚弱。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美国的强烈反抗,导致美国系统地对它进行了妖魔化,在经济上施压,孤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开始美国在中东地区进行施加军事控制时,给出的理由是在伊朗发现了核武器,然而,直到如今,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人在伊朗发现了核武器,对此,美国也没有给出任何正面的回应。诸如伊朗要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朗支持华盛顿认定的恐怖组织、伊朗侵犯人权等指责,不时被美国拿来证明自己介入伊朗政权更迭的正当性。
但从长远来看,美国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美国决心让伊朗处于屈从地位,已经成为了波斯湾油气安全和充分输出的最大威胁,人们对美国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承诺产生怀疑。同样拒绝接受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作为战略伙伴,也使美国破坏了自己与中东高度政治化的伊斯兰主义力量打交道的能力。在失去中东战略地位的同时,美国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全球地位。由于美国的话语权,多年来伊朗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流行的关于伊朗的负面评价很少受到挑战或质疑,于是今日,我们不得不质疑美国政治文化的基本观念,美国是否保证了言论自由等基本人权再次遭到全世界的审判。
可以说,如果美国不与中东地区达成和解,它所面临的损失只会更多。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它不仅很难取得双赢的局面,如果固执成见,妄想谋取霸权地位,它甚至连自己本来拥有的利益都会在国际舆论及各方势力的影响下消失殆尽。以理性的角度来看,美国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达成和解是必然且必须的结果。《去德黑兰》则会为读者更深入解读我们如何理性思考这场大国博弈。
《去德黑兰》读后感(五):《去德黑兰》:从逃离到和解,美国与伊朗的过去与未来
和平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但其实和平也只发生在强大的国家。当今社会局势只不过是看似平静,却酝酿着风暴的海面,只不过我们的国家有能力保护我们离风暴中心很远。美国是世界强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影响着世界的安宁,他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矛盾也备受瞩目。
《去德黑兰:为什么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是美国莱福瑞特夫妇共同编撰,以美国人的视角客观分析美国与伊朗形势,呼吁美国政府能够正式伊朗合法地位,一改敌对态度,努力与伊朗成为盟友。
作者夫妇二人曾服务于,美国国务院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他们是美国接触伊朗问题的第一见证人,他们的观点并没有私心,是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做出的真实判断。
书中并没有将伊朗妖魔化,而是称之为作为理性行为体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如今伊朗已经成立四十二年之久,处境却并不乐观,国内质疑声一直不断,国外也需要应付美国的敌对,但是伊朗人民依旧在坚持着当时成立时所说下的誓言:“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一直以来的形象都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但是世界人民所了解的伊朗不过是别国政权口中所描绘的,很多刻板印象都只是一些误会与曲解。传言中的那些疯狂的袭击与报复,那些危险与恐怖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反而我们能够通过事实证据看见他们没有随意参战,没有滥用武器,没有传播危险思想,他们想要追求不过是独立与认可,一如当年的种花家。
作者认为美国必须与伊朗和解,两国问题的根源在于不了解,美国的制裁手段也无非就是孤立外交、经济制裁、支持政权更替三种,但这三种方式增加伊朗人们生活负担的同时,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伊朗人们会更加坚定独立自主的信念,自立自强,事实也确实如此。
美国自称是世界大国,以一种维护秩序的姿态时刻敌对伊朗,将伊朗视为危险的因素,处处制定政策加以掣肘,多年来领导更替也未曾改变这一态度,可是结果却收获甚微,甚至焦头烂额。此时作者提出美国应该放下偏见,正视伊朗的合法地位,握手言和,走进德黑兰,消除误解。
美国一直试图在中东地区获得较高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但是经过武力尝试、制裁干扰等方法都没有取得较大进展,显然,敌对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都说如今是和平的年代,很多人却饱受战乱之苦,战争能带来的只有两个伤痕累累的国家和数以万计流离失所的百姓,无论是普通生活还是国家外交,交友总比树敌要好得多。
《去德黑兰》一书让读者听到了不一样的美国声音,虽然渺小,但是却客观公正。国际社会上,种花家一直呼吁彼此尊重独立,维护和平,实现双赢。兔子的三观正,格局大,这才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蕴该有的觉悟与风格,幸而生在种花家。
《去德黑兰》读后感(六):《去德黑兰》:美国想要在中东站稳脚跟,只能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
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来华访问。
所有人都知道,尼克松总统这一次的出使,无疑为中美两国以后的建交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并不是每一位领导人都能有如此勇气的,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像中国一样,因为自身软硬实力的不断发展,才使得让“趾高气昂”的美国低下它“高贵”的头颅,愿意去和解的。
就比如在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问题上,美国就没有做出过让步。用我们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他觉得他就是“老大哥”,伊朗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意义方面来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于美国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是在不断地恶化。
关于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在《去德黑兰》这本书中,作者就为我们清晰的介绍了其中的缘由。
《去德黑兰》的作者是莱弗瑞特夫妇。虽然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是书中的内容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就算是我这种平时对国际政治了解较少的人也能轻松的看懂,并且还对其中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后,对于我们去理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和国内政治有了新的认知。
作者分别从作为理性行为体和作为合法国家以及作为美国目标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三个方面来我们介绍美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呼吁的走向和解的关系。
在当今这个社会,美国想要继续奉行霸权主义行径是一定行不通的了。而且对美国来说,如果从地理位置出发来看的话,伊朗无疑拥有巨大的优势地位,它不止拥有巨大的油气资源,还拥有世界第三的已探明常规原油储量和世界第二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这都无疑增强了它的战略重要性。
莱弗瑞特夫妇在书中还呼吁美国的领导人要拿出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勇气,走向德黑兰,与伊朗和解。可就是不知道这一呼吁要多久才能真正被实现,不知道这样微弱的声音什么时候才能被大众所听到。
多年以前,美国和中国的和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同样,在面对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问题时,美国如果不想失去自己在中东的地位,除了和解,也是别无他法的。
就算目前美国的领导人与国民看不透这中间的利害关系,但总有一天,他们肯定会转变自己的看法的,如果不和解,对两国未来的发展和人民来说,都只是有害无利的。
所以,就像书的副标题:美国词语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
关于本书,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还需要我去细细品味。如果你也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美伊关系的观点,建议大家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相信一定会刷新你新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