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五王》是一本由[日]河内春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倭五王》读后感(一):五世纪的东亚小史
(短评)倭五王指的就是公元五世纪时向中国派出使臣的五位日本列岛统治者:赞、珍、济、兴、武。日本本土古代史料不多,对倭五王有所记载的仅有《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而中国的《宋书 倭国传》则对这段历史有更详细的记载。作者跳出以往日本自身研究的窠臼,更多地从中国古籍中寻找蛛丝马迹,尽力还原那个时期历史的真相。
《倭五王》读后感(二):处于古坟时代的倭五王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开始记录历史是从712年《古事记》和720年《日本书纪》开始的,但是呢这两本书上的许多内容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夸大和疑点,许多所描述的天皇甚至是架空的,作者写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不参照这两本书,而且通过中国和朝鲜的史料和考古的资料比如《晋书》《宋书》等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日本历史上古坟时代以及之前的弥生时代基本只能通过考古的成果以及中国或者朝鲜的史料来进行研究。
日本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史料上是三国时期邪馬台国的卑弥呼向魏派遣了亲魏倭王,之后时隔150年才又一次向刘宋派出了使者就是所谓的倭五王了。倭五王时期的史料就比邪馬台国时的史料要丰富的多,而且也更能帮助我们去了解这一时期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用五个章节完整的介绍了这个时期,第一章是赞派遣使节,第二章从珍到济,再到兴,第三章倭王武的目标,第四章倭五王到底是谁以及终章倭五王时代的终结。全面的讲述了赞、珍、济、兴、武这五个王派遣使者的目的和朝贡以及上表文尤其是在这个时期日本在东亚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与百济、新罗、加耶、高句丽等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非常翔实,佐证派遣使者的目的就是想获得与百济同等的地位以及获得在当时几个国家的军事权等等。
重点论述倭五王究竟是谁?能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哪个天皇所对应?作者先是举出了之前历史上对倭五王研究的几个学者松下见林、新井白石以及本居宣长的研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说出了这几个学者的局限与成就。随后又举出西方人这一新颖的观点不局限与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想法。也对关于字形、音韵以及谱系来使倭五王对应各个天皇的这种说法说出了局限,不能完美的对应天皇与倭五王,还是需要以后的一些考古研究。
最后论述了为什么在刘宋灭亡之后日本就没有派遣使者的原因。在倭五王时期有许多不能百分之百确定的历史争论,但是作者在书中讲述这些历史争论时,罗列了当前日本历史界的所有观点然后以自己的见解让大家知道可能性最大的那一个观点,然后再去论述其他几种观点为什么不对,由此可见作者深厚的历史底蕴。对日本史感兴趣的朋友值的一看,毕竟在飞鸟时代之前的历史是比较难研究的因为有许多疑点,即使现在也还是不能百分百将倭五王与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的天皇所对应起来,相信以后随着考古的发现能够解答越来越多关于倭五王的历史疑点。
《倭五王》读后感(三):拨开五世纪东北亚的历史迷雾
如果没有信史记载,真相很容易迷失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即使有文字记载,如果缺乏更多的佐证,则真相依然难以寻觅。
恩格斯曾经说过,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倘若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那烂陀寺的辉煌就很难为后人特别是现代印度人所知。这里说的是印度过往的历史。说到日本,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至少,古代日本的历史,亦即所谓的“信史”是从公元8世纪初编撰的《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开始才有了记载的——虽然这两本日本史书其实也并不完善,而在此之前,按照日本历史学者河内春人的说法,“研究日本的历史,就不得不借助中国的史料”——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在《倭五王:日本的王位继承与五世纪的东亚》一书中,河内春人讲述了日本古坟时代的“倭五王”与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南朝刘宋王朝“交往”的历史,以公认的中国二十四史之一的《宋书》为基本依托,结合日本史书《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有关记载,探讨了日本古坟时代的“倭五王”王位继承关系和他们与中国、与当时东北亚特别是高句丽,与朝鲜半岛上的“韩国”也即百济、新罗、加罗等小国的关系。这里所涉及的人物虽然不少,但关系其实并不复杂。由于确切的历史记载非常有限,而且“鱼龙混杂”。比如,在河内春人看来,“最近的研究显示,《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并不完全是后世编造出来的故事,其背后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两本史书被给予如此的评价,简直无异于在说,这两本并不是史书,而是故事书。所以河内春人对“倭五王”的研究,总体上是以中国正史的记载为依据的,同时结合了当时东北亚几个关系紧密的国家彼此的历史记载作为补充,也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有关说法,以及某些日本考古学方面的依据。
总体上来看,河内春人对“倭五王”,也就是五世纪日本列岛曾经先后向中国派出外交使节的王,以及他们之间王位继承的梳理还是比较成功的,相对来说,条理性上的清晰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基本依据就是《宋书》上的有关记载。真相当然只有一个,但对真相的“挖掘”却着实不容易。但是尽管河内春人的研究可能不完全是历史真相,但他仍然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实质——其他国家基本上是要通过向中国大陆的王朝进行朝贡,来争得在国际、国内的相应地位。这样的梳理虽然仍然是较为“粗线条”的,但基本的脉络还是相当清晰的。
东北亚的“古代史”和当下东北亚的“现代史”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知道,国家之间关系的“冷暖”,必定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而且必定是基于一定的利益交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有无缘无故的恨,大体上如此。
《倭五王》读后感(四):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东北亚三方互动--读《倭五王》有感
何谓“倭五王”?就是倭国也就是现在的日本。五王指的是赞,珍,济,兴,武。全书围绕着中原王朝,朝鲜半岛以及倭国之间三方在公元五世纪的互动展开。 当时中国处于刘宋时的南北朝时期。倭王向刘宋纳贡来争取其给予的封号。从而加强自己对国家的控制。并以封号为依托,建立国家机关维护统治。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句丽亦采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最终东北亚形成了倭国,高句丽,百济等国向中原王朝纳贡的独特互动。就我个人认为,这与“朝贡贸易”相差不大,但前者更加重视政治,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经济,正是这种独特的贸易,让东北亚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局面形成。如果中原王朝发生变动,会对东北亚整个地区的局势造成较大的影响。 同时,除了东北亚其他势力向中原王朝进贡之外,中原王朝也把自己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播给了东北亚的其他势力。比如高句丽,倭国向中原王朝献上表文时使用的骈俪文就是典型的四六句两两相对的文言文。表现出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运用,可以说,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因为中原王朝保持自身实力提供了保障。但作者有些利用史料论述的地方有明显的“去中国”影响之倾向我们读者一定要仔细明辨其是非曲直。 最后总结一下。作为一本描写古代东北亚互动的书。不得不说是一本题材较为独特的书。同时,该书继承甲骨文日本史的特点--薄。所以,对古代日本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
倭五王
评价人数不足
[日]河内春人 / 2021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倭五王》读后感(五):来自中国历史记载中“倭五王”,在日本历史中还是扑朔迷离
关于一个民族早期的历史是所有该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关于“我们从哪里来”这一哲学思辨的重要支持。 而一个民族早期的历史又往往因为能够借用的史料太少而显得扑朔迷离。怎样在有限的史料中梳理出最可能接近真实的史实,也就成为历史学家最重要工作。 日本,这一我们的近邻,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是来自于八世纪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但就是这两本书中所记录的日本早期历史也是矛盾的和混乱的,也不是可以信服的历史。
关于日本五世纪的历史反而因为当时倭国有派往中国的外交使节,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一些痕迹,他们就是遣使来中国的五位倭姓国王:赞、珍、济、兴、武,现在史学界把他们合称“倭五王”。但真实的倭五王,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具体身份,他们在历史中的所作所为是什么?他们在当时整个东亚中影响力又是什么的?甚至他们对应着在日本记载历史中哪五位天皇?这些都不是非常明确,都是历史迷案。 日本历史学家河内春人,通过梳理关于倭五王在中国历史中的记载,结合当时朝鲜半岛上到高句丽、新罗、百济等相关历史资料和日本的考古发现试图去还原一个有理有据的真实历史状况,但这份工作上艰难的,他把他所有思考和整理汇聚成册,也就有了这一本《倭五王》。
最早记录“倭五王”之一的赞的历史记录是《梁书·倭传》:公元413年,“晋安帝时,有倭王赞”,但根据作者的分析,《梁书》成书于629年,而关于赞的这次记录和《宋书》公元421年赞遣使有出入。这就面临着两个问题,是有着两次的遣使,还是记录有误?各种历史的可能性都被作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比如,413年遣使的可能不是赞,比如可能是高句丽借助倭国虚假进献。 如此一条简单的记录,在没有历史实证的情况下都会有着如此多的可能性,而关于倭五王的所有记录,基本都是孤证,都没有完全的信史可以支撑,而这也就考验一个史学家治学的思路和严谨性了。
对于日本人来说,倭五王对于日本哪几位天皇,也许是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一道难题。在这本书著作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有日本学者也有外国学者的研究,甚至还包括相关的音韵、字形、谱系对比等相关研究方法,但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通常现在广泛接受倭五王,赞是第15代应神天皇、第16代仁德天皇或第17代厦中天皇,珍是第18代反正天皇,济是第19代允恭天皇,兴是第20代安康天皇,武是第21代雄略天皇。其中后四位相对争议较少,但就是这些结论在整个历史的研究对比中,都有着相应的缺陷,都无法完美的自圆其说,历史可能还有着其他的可能性。 河内春人的这本著作《倭五王》可能和我们所阅读的大多数历史著作不一样,它没有确定的结论,甚至当我们读完整本书之后,会更加迷惑倭五王到底是谁,但这才正是历史的严谨性。现有的史料还无法支撑一个确定的信史,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分析各种可能性,并不忙着下结论,研究并发掘现有的相关史料,等待更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找到相应的结果。
《倭五王》读后感(六):倭五王:日本的王位继承与五世纪的东亚。
倭五王——赞、珍、济、兴、武,指的是东亚国际关系史上五位以倭王的头衔出现的倭国国王。
关于允恭——济、安康——兴、雄略——武这三组的比定关系,学界似乎比较一致赞同,但由于史料的稀少难以下定论,而其余二人是谁各派别还颇有争议。
同样的,也是由于有关倭五王的日本历史史料稀少,《倭五王》这本书的作者河内春人是借助中国的历史材料开展撰写的。
当倭国向中国派出使臣,中国便会有所记载,故而在这本书中,重点会围绕各位倭王遣使的时间节点及其遣使可能的前因后果展开,但要注意的是,这本书也无法确认倭五王的身份。
诚如文中所言,作者希望能够让读者注意到只用日本的立场看待日本历史的弊端。
全书共五个章节,篇幅较小。为了让读者清晰整本书的脉络,作者在一开始就说明了整本书的写作逻辑——
序章探讨倭五王登场前夕的事情;
第一章从5世纪初的东亚局势说起,继而描述倭五王的第一位——赞;
第二章书写珍到兴之间的时代倭国的动向以及东亚的局势;
第三章关注最后一位倭王——武;
第四章将倭五王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的天皇进行对比,研究其一致之处;
第五章的目光放在倭五王之外,转而关注大和政权在倭五王之后翻开的新篇章。
像我此般为走出阅读舒适区而强制自己读历史书的人,每每读这些相对枝节上的历史,都会有些吃力。全凭作者提出的“他们的行为背后依据的是怎样的国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两个问题,支撑着我往下读。
倭五王之一赞重启与中国的外交,向刘宋派遣使节,已是一个半世纪后。(自421年起,中断了一百五十多年的中日联系又重新恢复。大和国的五位国王相继和南朝的刘宋建立了关系,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倭五王时代”。——百度百科)
重启外交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建立友好的对外关系,另一方面也为了树立自身的权威与对外证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
倭五王向刘宋朝贡、索要封号,也是为了对抗当时正处在兴盛时期的高句丽,提高倭国在朝鲜半岛的国际地位。
但随着东亚国际形势的变化,派遣使者与否与时间也随之而变。作者也对各种变动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猜测,同时整理了各个不同派系的结论,大致向我们呈现了不同派系的差异在哪,并在各家之言上作出进一步的延伸。
作为一名纯粹的读者,在倭五王这段历史上所获得的信息自然远不能及作者河内春人,读这本书我完成是承担一名历史信息接收者的角色。
但这本书有一句话让我颇受启发——
与其说是《魏志·倭人传》记录有误,不如说这反映了曹魏对倭国的地理认知。57页
我想历史本来就难以充分地证伪与证实。但当作者(或者说一名历史研究学者)在面对疑点时,他并不是简单地对其作出正确与否的二元判断,而是代入其中。即便是一份错误的记录,其背后也代表了某种信息。正伪固然重要,注意这里我并没有作重要性先后次序的排列,我相信信息背后的信息也可能是了解事物全貌的重要线索。
信息提供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信息,像夏洛克·福尔摩斯一样充分洞察其中,发现原来还隐含那么多美妙的内容也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呢。这样的敏感性我确实自愧弗如,但多一分醒悟就当多了一种可能。
诚然这本书最终也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它对我来说是一块能够补齐历史盲区的小拼图,特别是其第四章中对“倭五王到底是谁”进行的比对,我想对日本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也不能错过这本书。